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区域国别视角下的知识生产与革新 精装

分享到:

定价:¥0.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本印时间:2025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3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5029-0
  • 读者对象:世界史学者、世界史专业学生、普通文史爱好者
  • 主题词:世界史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系统梳理区域国别视角下的全球世界史知识生产,推动我国学者在世界史领域的话语权。

有强大的知识生产能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学术磁场,才能真正拥有的文化引领力,《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第二辑继续为我国世界史的知识生产添砖加瓦,推动我国学者在世界史领域的话语权。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西方城市史。获首届国家教材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马工程重点教材《外国史学史》首席专家。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著译《世界史与当代中国》《西方城市史学》《历史是什么》《多面的历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读书》《光明日报》等发文多篇。主编《世界历史评论》《新史学》等杂志。主编“光启文库”“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等丛书。
陈慧本,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成员。研究领域为19—20世纪德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学术研究》《新史学》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德国新历史主义史学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德国历史学话语及知识生产研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是关于国际和国内世界史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依据世界历史知识生产现状,分国别、区域、领域、专题进行研究,盘点每个学科的具体数据、发展路径,系统梳理全球世界史的发展,以期助推我国学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展思想之先声,提升我国学者在世界史领域的话语权。
2024年的主题是“区域国别视角下的知识生产与革新”。除了传统的欧美史学,本书也涉及了加勒比海和阿拉伯地区,以及菲律宾等传统的知识生产边缘区域,收录的每篇文章聚焦一个具体区域的历史知识生产,盘点了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具体数据和发展路径。本书覆盖面广,收录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章共15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展望性,涉及了英美史学、德国史学、法国史学、俄国(苏联)史学、阿拉伯史学等领域的知识生产;而且研究前沿性强,在积极引介西方史学前沿的同时,也结合国内史学界的情况,做出了基于新问题和新方法的研究。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区域国别视角下的历史知识生产与革新
范式转型与知识史前奏
走向通史之路:知识史研究的德国面貌——范丁梁
德国殖民史学的范式转变——杨怡萱 张骏
现代历史知识的形成与演进:一个德国的案例——尉佩云
欧洲区域史与史学传统
罗马不列颠考古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姚汉昌
英美史学界的古罗斯研究:知识传统与学术转型——周厚琴
苏联社会史家中的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学派——霍佳科夫著 颜敏翔译 孙熠智校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妇女的工作与经济地位——黄嘉欣
近现代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识与欧洲观念——信美利
20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分期、理论进展与史学实践——黄璐
全球南方与区域多样性
从拒绝到接受:伍麦叶王朝史研究与西方对穆斯林传统文献的认识——赵琳
阿拉伯史学史研究的起源与发展——梁道远 卡哈尔•阿里木
加勒比区域史的研究历程、特点和未来展望——陶万勇
20世纪菲律宾民族史学书写:基于菲律宾史学组织的考察——尹蒙蒙
越界与回响:动物史研究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刘晓晨 包颖
近五年中国学者法国史研究发展报告(2019—2023)——董子云
Contents and Abstracts
作者简介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当今世界,全球互联与地缘重构并行,并滋生着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各种杂声,传统的世界知识版图亦随之需要重绘。百年变局催生着认知转换,数字时代对史料生态提出了新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以“区域国别”为经纬的知识坐标系中,我们如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抄走弯路,我们如何生成真正多声部、具备互鉴性且能有效回应全球重大议题的历史叙述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尽快构建一套更加合理的世界史书写体系,既要有理论的思考,也要有历史书写的实践。本书尝试为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回答。
两百多年的职业化历史学是建立在民族国家体系和西方话语的共同建构基础上的,并且由此产生一种内在一致并且自封闭的知识规训。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不仅塑造了我们对世界历史的普遍认知,也在无形中遮蔽了非西方区域的能动性与贡献,造成了历史叙述中的“不对等”与“缺位”。“文明”与“野蛮”、“自由”与“奴役”等二元对立的概念,在历史书写中长期存在,使得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在历史叙事中往往处于被动、边缘的地位,似乎只是观察者,至多成为能证明西方文明优越的脚注。这种“无知的不对等”,不仅体现于非西方学者在全球史学生产链中长期处于边缘的现状上,更深植于知识生产、传播和评价的整个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