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我是猫(全译典藏版) 精装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精装本

分享到:

定价:¥36.80

  • 著者:182782 译者:
  •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本印时间:2019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5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085-7
  • 读者对象:中小学生及普通大众读者
  • 主题词:长篇小说日本近代
  • 人气:433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幽默代表作


名人推荐: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中国文学家 鲁迅   
说到日本文学,我喜欢夏目漱石……比起读我的小说哭的读者来说,我喜欢笑的,因为哭是内向的,对外无法敞开胸襟,反倒是幽默会让人鼓足勇气,这个我最喜欢。
——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

本书是夏目漱石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一经发表就掀起了明治时期日本文坛的波澜。小说以流浪的无名小猫被穷教师苦沙弥收养为契机,通过猫之眼观察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社会。夏目漱石用语幽默风趣,但内里暗藏讽刺之锋芒。小说中资本家的丑恶嘴脸,知识分子的迂腐引人深思。
 
本丛书大家名译(作),品质卓越, 突出典藏价值,无论从内容到装帧设计,均高品质呈现。
内容上选取著名作家作品及翻译家经典译作,完美呈现文学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核心。理念上此套丛书以“价值阅读”为导向,开启全新的名著新阅读模式,旨在让名著阅读更贴近人生成长,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内容编排上,将“价值阅读”这一核心理念,全方位的贯穿在书的各个环节:品质关键词、重点段落哲理启示、哲理名言摘录记忆。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对作品的理解,书中还设置了无障碍阅读、人物关系表等基础板块。在装帧设计上,选取绿色环保瑞典进口纸印刷,极具典藏价值。
本丛书还得到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极力推荐,百余位教育专家、省市教研员审定,百余位文学家以及著名评论家对该丛书给予厚望并为之寄语,百余家大众媒体争相报道。
 

显示全部序言

传说,一百多年前,一只来历不明的黑猫(居然连脚掌心都是黑的,真是非同寻常)悠悠然地踱进了位于东京市本乡区驹込千驮木町五十七番地的一户人家。该家的主人不是旁人,正是刚从英国留学回来不久,接替小泉八云在东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的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此君时年三十有七,因不堪神经衰弱症的折磨,听从好友高滨虚子的良言规劝,决定要搞些文学创作,奈何他纵然学贯东西,慎思明辨,却苦于灵感不来,没有下笔之由头,正托腮冥想之际,忽见黑猫飘然而至,顷刻间脑中灵光乍现,落笔滔滔,如有神助,由此开启了这部惊世骇俗的皇皇巨著——《我是猫》。
   夏目漱石因黑猫触发灵感而写出名作《我是猫》的“传说”在日本也是由来已久了,但是否真有那么一只连脚掌心都发黑的黑猫,自然是无从考证,也没人会去较真儿的。
然而,《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部作品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产物。早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夏目漱石就开始写作阐述其对文学之独特见解的《文学论》,并于回国后在东京大学将之用于教学中。与此同时,他也写过许多小品文,甚至写过描写猫的形象的文章(这些后来都收在他的作品《断片》之中)。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写作技巧上,在动笔写《我是猫》之前,在某种程度上他已做好了准备。
   法国文学评论家蒂博代说:“真正的小说,是从对原有的小说说‘不!’开始的。”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小说,才有资格与荷马史诗《奥德赛》或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或许,他说这话时,心里想到的是拉伯雷和塞万提斯吧。的确,《巨人传》与《堂吉诃德》无疑就是这样的,对之前的“传奇小说”说“不!”的小说。
   在日本近代小说史上,相当于“传奇小说”的则是以尾崎红叶为中心的砚友社所确立的“写实小说”,而率先对“写实小说”说“不!”的,则是以岛崎藤村、田山花袋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群。在文学理论上,他们上承法国的孔德和左拉,但在创作主张上,又显得相当极端,认为“小说不必有趣”,甚至认为“小说不能有趣”,试图消灭一切“传奇性”,着力于描写身边琐事。因此,其作品也难免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
   《我是猫》就是在这样的文坛氛围中应运而生的(此时岛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尚未问世)。就对“传奇小说”说“不!”这点上,夏目漱石可谓是“自然主义”派的战友,而在表现手法上,无疑是截然不同的。如同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无情地嘲笑了骑士情结一样,夏目漱石也在《我是猫》中用辛辣的讽刺和令人捧腹的幽默调侃了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日本社会众生相。
   夏目漱石出生于明治维新的前一年(1867),逝于大正五年(1916),可谓是“明治日本”的同龄人。但这场轰轰烈烈,让无数日本文人津津乐道的“文明开化”运动,却让童年时代的夏目漱石备尝艰辛。夏目漱石的父亲原本是个“名主”,在江户管着一些土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可随着江户变成东京,他这个“封建余孽”也只得靠边站了,以至于连生不逢时的小儿子夏目漱石都抚养不起,不得不送给人家当养子(居然送出去过两次)。因此,夏目漱石日后对于“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有着不合时宜的“偏见”与他的辛酸童年很难说完全没有关系。当然,他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主要还是得益于他那异常敏锐的神经和学富五车的知识背景。
   一个写小说的人,倘若没有超越常人、超越时代的敏感,并通过文学的方式将其所思所感与烦恼忧愁充分地表现出来,自然就称不上一流的文学家了。
   1902年1月30日,《日英同盟条约》在伦敦签订。日本国内一片欢腾,朝野各界连日举办庆祝大会,庆应义塾的学生甚至举着火把前往英国驻日使馆表示亲善。其时,夏目漱石正在伦敦留学。日本留英学生组织“日本人会”发起了慰劳日本驻英公使的活动。夏目漱石也捐了五元钱(相当于现在的十万日元)。其实他是很不情愿的。他在日记中表示,这种如同穷光蛋攀上了富亲家而在村子里敲锣打鼓地撒欢儿的做法是十分可笑、可耻的,他还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满足于这类事情是极其危险的。
   事实上,这个《日英同盟条约》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日俄战争的胜利,又将日本国民性中的那种狂妄心态推向了极致,在日本国内,直接形成了日后那种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且“皇军不可战胜”的心理基础。
   《我是猫》的写作年代,正是从日俄战争激战方酣到日本大获全胜的这一历史时期。然而,当全日本乃至全亚洲都在为“黄种人战胜了白种人”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夏目漱石却在本书中以猫鼠大战来比喻日俄海战,以歪诗劣作来嘲讽“大和魂”……他或涉笔成趣,极尽调侃嘲讽之能事;或明目张胆,公然与主流思潮唱反调。
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在其以日俄战争为背景的著名长篇小说《坂上之云》中,也有夏目漱石的同学、朋友对他这种与世态格格不入的冷嘲热讽表现出极度反感的相关描述,可见清醒者总是孤独的。
文艺评论家山本健吉则指出:“漱石他敏锐地洞察到了当今日本文明的病患,并再现了出来。漱石是一位用日本文坛的一般文学家之概念无法衡量与判断的伟大的明治时代的知识人。”
的确如此,夏目漱石“敏锐地洞察到了当今日本文明的病患,并再现了出来”,而他所嘲讽、批评的“文明病”还不仅仅停留在“军国大事”的层面,在思想观念的冲突、生活习俗的改变以及丑恶现象的滋生等诸多方面,他都加以调侃与抨击。
本书中猫咪的主人苦沙弥(该名字在日语中的读音与“喷嚏”相同)是个中学英语教师,自然是个喝过洋墨水,得西学东渐风气之先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理应是非常“科学”的,可其实际行为却令人大跌眼镜。他患有胃炎,要吃消化酶片。可他又不肯老老实实地服从西式疗法,时而要用日本酒来代替西洋药,时而又听信人言,欲采用传统的按摩疗法,甚至要尝试什么催眠疗法。可见其内心摇摆不定,对现代文明并无坚定的信心。当代中国读者读到此处,或许也会联想起曾经的“气功热”,以及时下种种千奇百怪的养生疗法吧。
书中的美学家迷亭,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却根本不干正事儿,不是杜撰典故捉弄苦沙弥,就是故作高深,生造菜名,存心出西餐馆侍应生的洋相。殖产兴业的受益者金田家族,作为先富起来的人,挑女婿必定要博士,打探消息则雇佣侦探,由于看不惯苦沙弥这个又酸又硬的“穷措大”,竟然花钱让邻居前去辱骂,完全是一副“有钱就能摆平一切”的派头。八木独仙君则反对现代文明,说起话来云山雾罩,满口禅宗机锋,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精神失常的地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我是猫》是夏目漱石应高滨虚子之邀而写的。他原先只想写个短篇,也即现在本书的第一章,可谁知发表在《子规》杂志上后,大受好评,于是便一发而不可收,一连写了十一章,全都在《子规》上连载。而仅在连载结束四个月之后,某些篇章就被选入国文教科书了。其后,又多次被选入教科书,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事实上,日本人大多是在国文课上首次了解夏目漱石,然后成为其粉丝的——种情形似乎与鲁迅之于中国读者相仿佛。事实上鲁迅也是夏目漱石的忠实粉丝。最早将夏目漱石的作品译介到中国的,正是鲁迅先生。
在1923年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就收了鲁迅翻译的夏目漱石的两个散文化的短篇:《挂幅》和《克莱喀先生》。尽管翻译的不是《我是猫》或其他代表作,但鲁迅的译介仍然是具有开创性的。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的翻译,周作人曾在《闲话日本文学》(1934)中说:“翻译漱石的作品一向是很难的,……尤其是《我是猫》等书,翻译之后还能表现出原有的趣味,实在困难吧。”
诚如此言。好在一百多年来,日本学者已对他的作品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有了较为详尽的注释,只要利用好这些研究成果,在理解层面上也就几乎没什么大的障碍了。
当然,理解原著仅是翻译工作的起点,而运用中文将原著的内容和精神风貌还原出来,才是翻译工作的“重头戏”。其中,比起内容来,《我是猫》的翻译难点,更在于语言风格的再现。
其实,本书的书名,也即开篇第一句“吾輩は猫である”就已经奠定了全篇语言风格的基调(也正因为这样,高滨虚子强烈要求将其作为篇名。而原本夏目漱石自己随手写下的篇名,竟是干巴巴的《猫传》)。
“吾輩”在此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是古意盎然而又极具自大意味的男性自称语。在日本古代是老臣面对幼主的自称,表面上谦卑,却不乏“倚老卖老”的弦外之音。进入明治时代后,维新功臣又承袭旧说,演讲起来每每“吾輩”不离口,而到了听众的耳朵里往往变调为“老子当年如何如何……”。由此可见,作者用这么个“吾輩”来作为一只猫儿的自称,其用意自然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只无比傲慢之猫,根本瞧不起尔等人类。故而一开篇就要亮明身份:“吾輩”是猫。言下之意则是:可不是像你们这样的人哦。
由于中文里的“吾辈”或“我辈”是第一人称复数,即“我们”,所以不能直接将“吾輩”译作“吾辈”。
在“吾輩”的翻译上,前辈翻译家也都曾为此而绞尽了脑汁。刘德有先生还专门著文论述过。但除了于雷先生将其译作“咱家”外,其他译本全都译作了“我”。
老实说,译作“咱家”,有点儿偏了。因为这个词如今几乎没人用了。没看过传统京剧《法门寺》(里面的大太监刘瑾就是一口一个“咱家”的)的读者,看到猫咪“咱家”“咱家”的,或许会感到莫名其妙吧。译作“我”,则等于将高汤换成了清水,尽管一样能够解渴,却淡而无味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由于中日文语言习惯的不同,日文中贯穿全书的“吾輩”,如果在中文版里也一定要用一个贯穿到底的译名,则无疑是作茧自缚。这不仅做不到,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仔细阅读原文后便可发现,“吾輩”一词在原著的不同语境下,其所含的“自大、傲慢”之韵味也是强弱有别的。完全可以发挥汉语词汇丰富的特点,在不同的场合译成意思相同而感觉各异的第一人称单数。
因此,我在猫咪特别“装”的时候,将其译作“在下”,如:“在下,猫也。名字嘛,尚无。”“说来惭愧,在下是猫,没见过什么西洋妇人的礼服。不过倒也有所耳闻。据说那是一种袒露着胸脯、袒露着肩膀、袒露着胳膊的东西。——真是成何体统!”在一般情况下译作“本猫”,如:“在此,本猫有幸谨向文明诸君大致介绍一下此处的情况。”“浴池这边的暂且告一段落,本猫接着便去观察搓澡区。”而在自我彰显不强烈的地方译作“我”,如“我至今还从未见识过这种场面,故而心中暗喜,蹲在客厅角落里仔细观察了起来。”“可怜我那主人的眼睛终于给他弄瞎了。”
除此之外,在译文的语言运用上我也做了一点儿探索。那就是用轻度文言腔的“雨夹雪”文体来表现故作矜持、好卖弄学问的猫、苦沙弥等;用洋里洋气的欧化语言来表现新潮的寒月、多多良三平等;用市井俗语来表现暴发户金田家的成员……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点儿尝试与努力,效果如何,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是为序。
译者徐建雄  
2018年7月28日于姑苏胥江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在东西方文化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代表作有《我是猫》《三四郎》《哥儿》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夏目漱石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一章
导读:“本猫”是一只没有名字的猫。某日,“本猫”误入一教师家中,因教师心善,嘱女佣将“本猫”留在家中,故而“本猫”有了容身之处。此后,“本猫”常躲到家中小孩子的被窝中,或在主人的身边休息、玩耍,并目睹了主人的研究美学的朋友来家中做客的情景。
在下,猫也。名字嘛,尚无。
要问生在何地,更是一无所知。只依稀记得本猫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喵喵”地啼哭过。本猫就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人的。并且,当时本猫见到的那人,还是人里面最最凶恶的那种,叫作“书生”(寄宿在别人家里,一边帮人家做家务一边求学的青年学生)。——这是本猫后来才听说的。据说书生这种家伙时常会将我们猫儿捉去煮了吃。不过在当时,本猫没想这么多,所以也不觉得怎么害怕。只是被他提溜到手掌上“呼”的一下托起来后,有些悠悠忽忽的感觉。在他手掌上稍稍坐稳之后,本猫就打量了一番他的脸——这就是本猫对人类所做的首次观察。本猫至今仍记得当时那种十分别扭的观感。那张本该用茸毛来好好装饰的脸蛋儿就很怪,光溜溜的,简直像个烧水的水壶。本猫后来遇到的猫咪也不少,可从未遇见过这样的不健全者。不仅如此,他的脸部中央还高高地突出了一块儿。那下部的两个小孔儿还在“呼呼”地往外喷烟,把本猫呛得受不了。最近本猫才知道,原来那是人在抽烟。
本猫在那书生的手掌心才舒舒服服地坐了一小会儿,就飞快地运动起来了。也不知是书生在动还是本猫自己在动,反正是晃得本猫头晕眼花、胸闷难耐。这下可完蛋了——这念头刚一闪过,就听得“啪嚓”一声,眼前冒起一片金星。本猫只记得这些,后来究竟怎样,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等本猫回过神来定睛一看,发现那个书生已经不知去向。不仅如此,连原先在一起的众多兄弟姐妹也都不见了。最要命的是连最要紧的妈妈也没了踪影。更何况这里跟以前那地方不同,贼亮贼亮的,亮得叫人睁不开眼。“哎呀,这鬼地方可有些邪乎啊!”——本猫心中暗想,此地绝不可久留,于是便慢吞吞地爬了出去。可谁知刚一走动,便觉得疼痛难忍。原来本猫被他从稻草堆上扔进矮竹丛里了。
本猫好不容易爬出了矮竹丛,却发现面前是一个很大的池塘。于是本猫干脆就在池塘边坐了下来,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困境。然而,思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法子来,只想到要是在这里哭喊几声说不定刚才那书生还会接本猫回去。于是本猫就“喵——喵——”地试了两嗓子,可鬼都没来一个。只听得那风嗖嗖地掠过水面,眼看着这天色就要暗下来了。肚子还饿得不行。想再号几下,却已经发不出声了。没法子,本猫决定朝有东西吃的地方走去——不管什么,能吃就行。本猫慢悠悠地顺着池塘左侧就挪开了步子。真难受啊。可本猫知道现在只能忍着,走了一会儿,终于走到了一个像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钻进去或许能有救吧”,本猫心里这么念叨着就钻过一个竹篱笆上的破洞溜进了这户人家。要说缘分这东西可真是不可思议,如果这道篱笆墙不破,本猫或许就真要饿死在路边了。怪不得人们常说:“一树之荫,亦前世因缘。”现在,这个篱笆洞已成了本猫去拜访隔壁小花妹妹(一只小花猫)的捷径。
却说本猫当年溜进了这户人家后,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一来二去的,天色已经大暗,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浑身冻得瑟瑟发抖,况且眼看着就要下雨,所以本猫再也不能犹犹豫豫的了。万般无奈之下,本猫只好朝着看起来又明亮又温暖的地方走去。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儿本猫已进人家的屋里了。
在那里,本猫有机会在那个书生之外再次遭遇了人类。首先遇到的是一个厨房女佣。那娘儿们竟然比前面那个书生更粗暴。一看到本猫,她就一把揪住本猫的颈皮将本猫扔出了大门。“哎呀,吾命休矣!”——本猫只好闭上眼睛,听天由命了。可是,身上又冷又饿,实在是熬不住啊。没法子,只得趁那女佣一不留神的当儿,再次钻进厨房。可谁知马上又被扔了出来。本猫绝不肯善罢甘休,扔出来又钻进去,钻进去又被扔出来。记得就这么着,同样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四五遍。当时本猫对那个娘儿们真是恨之入骨,直到前一阵子偷吃了她一条秋刀鱼才总算是出了这口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