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精装

分享到:

定价:¥68.00

  • 著者:182972 
  •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本印时间:2019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18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600-2
  • 读者对象:叙述学研究者,文学读者
  • 主题词:小说研究叙述学
  • 人气:95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叙述学理论体系中国化的新尝试,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叙述学读物。

相关推荐:

这本书是理论的理论,研究的研究。用术语说,就是“元理论”(meta-criticism)。要想一览众山小, 就要有这样的高度。

——赵毅衡  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

 《小说叙述理论研究》反思了西方现代叙述学理论体系,从叙述者形态着手重新建立了一套叙述学理论框架,是中国学者为世界叙述学做出的贡献。

——傅修延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

在开阔的视野中进行细密的理论辨析,在丰富的材料中凸显新颖的理论视角,一部颇具新意的小说叙述理论研究之作。

——谭君强 云南大学教授,中外文艺理

这部研究小说叙述“元理论”的著作,以批判的目光,审视了古今中外众家之说,观点独到,自成体系。

——乔国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从我们阅读的文学文本到欣赏的影视文本,我们皆可找到叙述学理论的影子。叙述学的术语,如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二次叙述、隐含作者等,我们接触不多,却并不陌生。《小说叙述理论研究》,既是一本前沿的叙述学学术著作,也是一本融众多小说作品与理论深度于一体的通识读物;既可以助推我们阅读小说的新发现,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影视文本等叙事文本的认识。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谭光辉,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符号学与叙述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百年流行小说:1900—2010》,主编《中国现当代小说文本细读》。在《中国比较文学》《国际新闻界》《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经典叙述学和后经典叙述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符号学研究,将叙述学的相关问题,如小说虚构理论、小说叙述主体、小说叙述内容、小说外围框架等,进一步向前推进,尤其注重叙述过程中的意义生成方式,对叙述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整理。本书既是一本具有前沿性的叙述学学术著作,也是一本融众多小说作品与理论深度于一体的通识读物;既可以助推我们阅读小说的新发现,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影视文本等叙述文本的认识。

显示全部目 录

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赵毅衡
小说的定义和虚构理论
第一章  小说的定义
第一节  小说的历史定义
第二节  现代小说定义中包含的义素
第二章  虚构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节  纪实/虚构、真实/虚假、事实/反事实
第二节  虚构判定四原则
小说叙述主体
第三章  叙述者的形态和叙述声音冲突
第一节  叙述者的框架形态
第二节  叙述声音与叙述主体冲突
第四章  分层、跨层、回旋跨层
第一节  什么是叙述分层?
第二节  什么是叙述跨层?
第三节  同层冲突
第四节  跨层冲突
第五节  虚构叙述回旋跨层的莫比乌斯带原理
第五章  叙述干预
第一节  事件轴与判断轴
第二节  叙述干预的识别
第三节  叙述干预的文学作用
小说叙述内容
第六章 小说人物的功能和类型
第一节  小说人物的功能
第二节  小说人物的类型
第七章  小说环境
第一节  什么是“环境”?
第二节  环境在小说中的地位
第八章  小说叙述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节  故事时间、叙述时间、情节时间
第二节  “空间叙事学”与叙述的时间本质
小说叙述组织
第九章  情节的语言、类型和动力
第一节 情节语言的构筑
第二节 情节类型
第三节  情节动力
第十章  元小说
第一节  元小说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纪实性元叙述与虚构性元叙述
第三节  元小说与小说的认知自觉
小说文本的外围框架
第十一章  小说伴随文本
第一节  伴随文本观念史
第二节  组合文本与聚合文本
第三节  组合型和聚合型伴随文本
第四节  组合文本与聚合文本的互相转化
第十二章  隐含作者、隐含读者与不可靠叙述
第一节  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
第二节  不可靠叙述中的隐含作者
第三节  不可靠叙述中的叙述者的形态
第四节  框架的叙述功能与人格功能
第五节  对不可靠叙述的质疑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从理论上讲,所有虚构叙述的叙述者,必然被理解为全知的,不然读者不可能相信他能告诉我们任何实在世界之外的故事。所有纪实叙述的叙述者,必然被理解为限知的,不然该叙述者就不可能被还原为一个实在世界的人格,我们就不可能相信这个叙述的纪实体裁。所以,虚构叙述的叙述者必须被理解为虚构;纪实叙述的叙述者必须被理解为实在。虚构的叙述者全知,实在的叙述者限知。帕斯卡尔•博尼策(Pascal Bonitzer)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左右摇摆。他引述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例子之后得出结论:“从这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区分讲故事的人(全知的人)与叙述者(他只知道一部分事实)。”他大概是弄反了,讲故事的人在实在世界,而实在世界没有人能够是全知的;叙述者在虚构世界,他可以被理解为全知的。问题也许出在概念理解上,他说的“讲故事的人”大概才是真正的叙述者,而他说的“叙述者”大概就是那个伪装在作纪实叙述的“傀儡叙述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叙述是无人称的,无论证的,它仅依据想象者的法则和全能者的奇思。”看来最终他还是又回到了正题。综上,虚构叙述采用限知视角,目的是伪装成纪实叙述的体裁,增强虚构叙述的真实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虚构叙述只能借用人物的感官。这种情况在各种人称的叙述中都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