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开明派文化与文学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06.00

  • 著者:185989 
  •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本印时间:2022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89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381-3
  • 读者对象: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近代史研究者
  • 主题词:中国文学流派文学流派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为启蒙之重任、立人之信念,“开明派”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于文学、教育、出版三大领域留下光辉历史。

五四时期,众声喧哗,群星闪耀,却也泥沙俱下,启蒙的要求刻不容缓,依托《我们》《立达》《一般》《中学生》等杂志和我们社、立达学园、立达学会、开明书店等机构在文学、教育、出版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的“开明派”,接下“立人”的使命,给近代中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姜建,1957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士,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二级),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脉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种,著有《朱自清年谱》《大地足印》等著作十多种。作品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现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工作。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郑振铎、胡愈之、周予同、刘大白、徐调孚、王伯祥、章锡琛、匡互生、朱光潜、顾均正、宋云彬、方光焘、刘薰宇、刘叔琴、傅彬然、贾祖璋、周建人等人陆续会合在一起,依托《我们》《立达》《一般》《中学生》等杂志和我们社、立达学园、立达学会、开明书店等机构,在文化教育和文学领域中孜孜不倦地耕耘,以其相当稳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活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一由江浙文人组成的松散的文化文学复合型流派,不妨称其为“开明派”。开明派坚持启蒙的文化立场,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原则,贯彻开放民主、稳健扎实、低调超脱的行世作风。本书从开明派的发展历程、文化立场、文化观念、文化实践、文学实践、精神建构六个方面,论述了开明派作为一个文化、文学流派的历史存在、思想内涵、行为方式和精神品质。

显示全部目 录

导 论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社团流派的纷起
2. 一个独特的文化文学流派
3. 开明派未被认识之原因
4. 本研究的任务
第一章 从“我们”到“开明”——开明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寻找“我们”的天空
第二节 “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第三节 开明人和开明精神
第四节 “开明派”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一般的人”与“一般的话”——开明派的文化思路
第一节 启蒙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双重洗礼
第二节 平民主义的启蒙思路
第三节 转换之际的目标坚守
第三章 “五四”精神的守门人——开明派的文化文学观念
第一节 开明派的教育观
第二节 开明派的语言观
第三节 开明派的政治观
第四节 开明派的文学观
第四章 为了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开明派的文化实践
第一节 办学的新探索
第二节 以国文教材为核心的教科书建设
第三节 以《中学生》为主阵地的期刊建设
第四节 以青少年读物为主体的出版建设
第五章 审美与启蒙——开明派的文学实践
第一节 开明派的小品散文创作
第二节 开明派与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 开明派与科学小品运动

第六章 立身之本与性情之求——开明派的精神建构
第一节 开明派与儒家文化
第二节 开明派与江南文化
第三节 开明派与佛家文化
结 语
附录一 丰子恺的“教育漫画”与开明派教育改造运动
附录二 论朱自清晚年的思想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就的文化、文学流派,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活动范围有大小之分,影响时间有长短之别,但不论如何,它们都是“五四”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各自角度、各自层面上参与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这些文化、文学流派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评价,尤其注意发掘那些过去不大被注意的或相对隐性的文化、文学流派的历史作用,不仅意味着对新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种种丰富性、复杂性的关注和尊重,更体现着对这一历史进程理解把握的深入。
基于上述动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是,从文化、文学流派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范围界定和特征概括等方面入手,借助于大量原始
文本和相关资料,在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多种方法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的方法,通过对围绕在立达学会和开明书店周围的一批文化教育工作者和新文学作家的文化、文学活动的勾勒梳理,在历史的、逻辑的与审美的统一中,揭示他们作为一个文化、文学流派的现实存在,并通过对这个流派的观念和实践的细致梳理,通过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入发掘,来揭示他们为民族新文化、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所做的独特工作、独特贡献和呈现的独特价值,借此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了解“五四”新文化的历史动因、发展脉络和精神内蕴。
由此,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我们要描述开明派从酝酿、成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回答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因何种缘故而聚集,作为流派存在的大致时期和大致地域,文化、文学活动的基本领域和文化、文学实践的基本面貌,这个流派从酝酿到消亡的发展阶段,这个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等等,我们还需要从内涵与外延上对这个流派做出概念的界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特征和时代任务,充分认识活动于其间的各种事件与事件、人物与事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联,在对当时历史语境的深度还原中,细致客观地描述这个流派的清晰面貌。上述这些,构成了我们研究开明派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或者逻辑前提。
第二,我们要梳理开明派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思路。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的广泛输入和亡国灭种的现实恐惧,从正反两方面推动着中国人探求民族复兴之路,于是,各种主义诸如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民粹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甚至包括国粹主义等竞相登台,这些主义各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实际上揭示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立场,揭示了各自对社会现状的认知、对时代任务的理解和奠基其上的对民族复兴道路的设计。在这种众声喧哗之中,也包括了开明派所信奉并坚守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思路。因此,我们需要在广阔的时代语境中,回答开明派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念,是如何去选择他们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思路的,这种立场和思路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其出发点与最终旨归是什么,对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哪些独特的解决方案、解决路径,它与强调阶级对抗的时代潮流有着怎样的关系,等等。对于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而言,这是它作为一个文化流派的最核心的、构成其立身之本的元素。
第三,我们要挖掘、展现开明派奠基于这种文化立场、文化思路的文化观念。在新文化的开创时期,文化观念的清理、更新、再造任务是极其艰巨繁重的,一切无法适应现实中国人生存、发展的陈腐观念必须清除,一切来自于西方的观念能否适应中国的土壤、能否满足民族新文化的建设需要进行仔细的甄别筛选,而由于民族危机的深重,这些工作都无法在从容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过,正因为如此,新文化建设者们的工作才显出格外的意义。对于开明派而言,他们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文化的若干理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具有怎样的内涵、特色和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一个文化流派研究的主体内容。在这里,我们不打算泛泛而谈,而是对围绕他们的教育观、语言观、政治观、文学观等文化理论中最突出、最有特色的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四,我们要梳理开明派奠基于其文化理念上的文化实践活动。开明派不是一个耽于理念世界的思想流派,而是一个一直强调并始终追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文化流派。在某种意义上,实践性,或者更清晰地说,坚定的实践偏好和超强的实践能力,构成了它们相异于众多流派的最显著特征。只有进入实践的空间,才能更真切地探究到其文化主张的肌理和质地;也只有充分地把握其实践活动,才能更完整地揭示开明派在现代文化史上的贡献。开明派在文化实践方面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并且在实践的方向、理路和价值等方面形成了自己最显著的特征。这里,我们将围绕其办学、办刊、教材编写和出版等方面,着力探讨其实践活动中的文化定位和价值追求。
第五,在一般的文化实践活动而外,我们要专门总结开明派的文学实践活动。在开明派成员的多重文化身份中,“新文学作家”是他们一个最显著的标识。他们都是与“五四”新文学共同成长的,其中不少人与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渊源深厚,许多人在20 年代初就投入了新文学创作,并以极有特点的作品在新文坛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开明派的文学实践是多维展开的,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翻译、文学活动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本研究将围绕小品散文、儿童文学、科学小品等几个最具流派色彩的专题展开。
第六,我们要从人的自我精神发展和文化建构的角度对开明派的文化个性和精神气质做进一步的规范,去探寻他们之所以如此的文化元素,去提取他们的文化基因。他们的文化观念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源于家庭、学校、师友、社会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大而言之,有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激烈碰撞;小而言之,有着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其间,还有一个地方特有的水土风尚所起的潜移默化的熏染。因此,我们的论述,将根据他们的人生成长方式和成长道路,聚焦于对他们起关键作用的儒家文化、江南文化、佛家文化等几个方面。当然,我们不仅需要仔细剔剖他们身上这些文化元素各自的构成和表现,更需要考量其中最重要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又是如何综合地作用于他们的。这种论述的目的,在于从人格理想、精神底蕴、文化基调等方面,进一步揭示这个流派的特征和价值。
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文化、文学呈复合状态的流派,但上述研究框架提示我们,本研究将主要在文化领域展开,而兼及文学领域。这样一种安排的设想是:相较于他们文学形象的较多社会认知,他们的文化形象,他们在文化工作方面的基本内涵、特质更多地处于混沌状态;更重要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复合型的流派,完整性、丰富性显然是更重要的,在论述顺序上,具有逻辑的优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