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禅心无语 精装普隐文库

分享到:

定价:¥59.00

  • 著者:183731 
  •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本印时间:2021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72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230-5
  • 读者对象: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散文随笔爱好者
  • 主题词:散文集中国当代
  • 人气:19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喧嚣时代里的禅思沉吟

 

本书系“普隐文库”子系列“普隐心语”之一种,记录作者对于人世间一切现象的思考与感悟,贴合时代思潮,令阅读者在当下时代的虚浮空气里,感受思想与文字的静气。
七十余篇哲思随笔,文句精辟,见解深刻,给予阅读者慰藉与启迪。
辑封配以作者亲摄的风物图片,简洁素雅,展现历年来行脚之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关联书目:

1. 圣凯:《慧心》,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商务印书馆,2020年
3. 圣凯、[新加坡]惟俨编:《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商务印书馆,2021年
4. 圣凯编:《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商务印书馆,2021年
5. 圣凯:《信心》,商务印书馆,2021年

 

显示全部序言

总序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立于天地之间,既要体验自身的生老病死、上下沉浮、心念生灭,更要审视、谛观自身变化与天地流转、世事更替、人际往来等的关系。先哲体验种种变化,反思变化规律,提出因应之道,并教化和帮助他人,致力于实现更为善良、有序、可持续的世界,故有文明的开显。因此,人类文明皆是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
变化之道作为普遍性规律,隐藏于变化的万象与纷纭的人事之后,体现出超越变化的不变性。天地变化,无非是时间的绵延与断裂;人际往来,无非是关系的独立与相依。绵延与独立为一,断裂与相依为二,所以佛陀提倡“不二”;“不二”即是面对、接纳和谛观一而二、二而一的世界和人生,成就变异多元、和谐相成的变化之道。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明了变化之道。
观察之道是主体依不变性而审视、谛观宇宙人生,从而将普遍性规律纳入主体之心。公元前五六世纪的“轴心时代”,先哲纷纷将“天地之心”纳入己之心性境界与生命经验,将自身的观察之道演化为教化之道,诠释宇宙人生的现象,揭示规律和发明定理。东方、西方思想体系之不同,就在于观察之道与教化之道的不同。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学习先哲的境界与经验,融摄时代思潮与日常生活,具备降伏烦恼、安顿生命的功夫与境界。
现时代的每个人,皆是几千年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继承者,理应追索自身承载的历史底蕴,呈现由之而绵延至今的文化传统,并将当前体贴出来的心灵经验融入其中。换言之,今人既承负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文化使命,亦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出跨时空、越国界和体现时代价值的当代文化。
“普隐心语”呈现的是自身的经验与境界,以观察之道契入变化之道,融情感体验、生活反思、知识积累、理性思辨、智慧体悟为一体。“佛学通识”旨在将专业、系统的佛学研究转化为清晰、简洁的佛学知识,让社会大众通过现代汉语有缘进入佛学文化传统,呈现当代“教化之道”,让佛学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阐释”旨在将古圣贤的原创性智慧转化为时代性理论,将古代汉语解释爬梳为流畅、优美的现代汉语,让现代读者能够实现机教相应的阅读,可视为借古代的“教化之道”契入“变化之道”。东西、古今的“教化之道”都各有偏重与不同,所以需要交流互鉴,编辑“普隐人文”“普隐译丛”系列,以实现各美其美。
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东西相遇,古今融汇,为新的观察之道、教化之道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空间。愿不负历史所托,立足东西、古今之变,为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发新声,是为祈,以为序。
圣凯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佛学研究》主编。著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摄论学派研究》《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慧心》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禅心无语》收入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其中既有对大自然与历史古迹的游览体悟,也有对师友的真挚回忆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作者以细腻、柔和之禅心,以出世的脱俗心和入世的关怀心,将世间一切落成文字,令人感受到红尘之外的宁静、俗躁之中的安详。

显示全部目 录

闲云野鹤
平兴寺的遐思 /3
山居随感 /7
山寺的梦 /10
听雨僧庐下 /12
红红的丁香叶 /15
凋落的美丽 /18
法源寺的花 /20
走进敦煌 /22
敦煌,历史文化的绿洲 /27
莫高窟 /32
鸣沙山上的感思 /40
月牙泉 /44
灵山散记 /47
夜游南华寺 /55
万法归一
一种心情,一种感觉 /65
云的回归 /67
和佛菩萨在一起 /70
一切只因为自己 /73
“粘壁枯”的启示 /75
兰花的思索 /78
春雨夜的静思 /82
梦中的雨 /84
秋意 /86
赏落叶偶感 /90
夕阳下的孤独 /91
一封回书 /93
独守一方净土 /95
凿井的启示 /97
何处青山不道场 /99
其实,不然 /102
“净化之夜”闻梵音 /104
活着就是一种美丽 /108
一夜的美丽 /111
寻找苦难的净土 /115
触摸大地 /118
午后偶感 /122
品味自己的人生 /124
自在观音 /128
就这样 /131
灵山一会
红炉白雪:一位“痴人”的心 ——读印顺导师《华雨集》(五)有感 /137
无尽的叮咛 /143
愿您仍然很 “古怪” /147
天心与明月 ——从弘一法师到赵朴老 /150
出家与还俗 ——写在一位法师还俗之后 /155
般若人生
般若人生 /161
感恩的心 /167
感恩心 /170
失去与丢弃 /173
超越与竞争 /175
找回本来的自己 /176
八风吹不动 /180
布施的心 /185
布施的快乐 /187
人生最初的财富 /189
过去、现在、未来 /191
多情与无情 /194
爱的无常、当下、柔软 /197
当下的幸福 /203
佛法谈“做人” /207
佛教与心灵环保 ——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213
忘记了“我” /220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223
有求皆苦 /226
知足常乐 /228
自我认同、自我回归 /232
随缘、随意、随遇、随喜 /237
胡萝卜、鸡蛋、咖啡 /239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241
人生四部曲 /243
一根刺的启示 /248
生命的顽强与安详 /250
当下是最好的安排 /253
人生的最后时刻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