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平装

分享到:

定价:¥22.00

  • 著者:3279 译者:
  • 出版时间:2008年09月本印时间:2008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36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5679-3
  • 读者对象:公共管理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公共服务中的伙伴
  • 人气:405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莱斯特·M.萨拉蒙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是全球有关非盈利部门研究的最著名学者之一。

显示全部序言

译 者 序
  莱斯特•M.萨拉蒙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是全球有关非营利部门研究的最著名学者之一。萨拉蒙教授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全球范围内非营利部门的规模、结构、筹资和作用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国际非营利部门的著作,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其在非营利部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于2003年获得了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行动研究协会(ARNOVA)的终身成就奖。
  本书是萨拉蒙最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获得了1996年度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行动研究协会杰出图书奖,同时也是欧美大学研究生非营利组织课程的重要参考文献。萨拉蒙在书中非常详细地展示了通过经验研究的方法建构理论的过程。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经验研究是其强有力的武器。他主持的全球比较非营利部门项目,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志愿失灵理论和第三方治理理论也不仅停留在假说的层次上,而是得到了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有力佐证,这尤其难能可贵。
  在作者看来,由于传统福利国家理论和志愿部门理论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在美国广泛存在的政府与非营利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被政府、学术界乃至公众普遍误解甚至忽略了。他正是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证明这种伙伴关系在美国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他要建构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伙伴关系存在的内在逻辑。
  作者认为,目前流行的福利国家理论是人们对美国的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产生误解的核心,它没有把政府作为资金提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与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区分开来。由此让人们误以为,随着几十年来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支出的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官僚制国家,替代了以前由其他社会机构履行的功能。事实上,在美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中,联邦政府更多是以资金提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而不是以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来出现的。在具体提供服务时,联邦政府大量求助于第三方机构——州、市、县、大学、医院以及行业协会等。政府与非营利部门之间的广泛合作,使得美国没有像欧洲福利国家那样,出现庞大的政府机构,而是在保持较小政府规模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了政府的福利责任。
  在市场/政府失灵理论和合约失灵理论看来,非营利部门的存在是为了弥补政府和市场以及合约的失灵,是满足人类服务需求的替代性反应机制。由此导致的推论是,只有在政府/市场失灵和合约失灵的地方,非营利组织才会介入。作者则通过经验观察否定了这些理论,他注意到,非营利组织不仅出现在政府、市场或合约失灵的地方,在很多政府和市场运行得很好的领域,非营利组织同样很活跃。由此,作者把这些理论颠倒了过来。他认为,非营利部门并不是政府和市场的替代性满足机制,与此相反,政府是弥补志愿失灵的有效机制。正因为非营利部门和政府在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和不足,二者才需要相互依赖和合作,精巧的第三方治理机制才得以在美国形成。
  作者的理论洞见让人钦佩。在今天,政府与非营利部门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现实,并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孜孜以求的政策目标。正是作者的学术努力,让曾经振聋发聩的学术话语成为我们的日常知识和政策实践的一部分。
  作者也对中国的非营利部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在书中提到了中国非营利部门悠久的历史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且几次来中国从事经验研究。今天,我国的非营利部门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相对来说,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对国外这方面的经典著作缺乏了解,而且本土研究也缺乏深度。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它生动地展示了从经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建立理论假设、进行经验调查、理论检验和建构的全过程。虽然本书的英文版出版已有十余年,书中使用的数据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但本书的学术价值却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降低,一直以来它都在国际非营利组织研究领域被频繁引用,这也充分说明了本书的学术地位。
  我第一次见到这本著作是2000年春季。当时,我选择了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那时这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其虽然在各种学术讨论中经常被提及,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寻找新的思想来源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那时恰好有朋友从香港带回了这本书。虽然我最终在研究中采用了与他不同的研究视角——例如他更多从政治经济的宏观层面,而我则从组织理论的微观层面来研究这一问题,但他的著作无疑向我展示了一个系统研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方式,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来对一个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多方位剖析。他的理论建构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都让我萌发了把该书译为中文的想法。谁知一晃几年过去。这几年当中,我经历了工作和生活的诸多变化,从而让本书的翻译一搁再搁。一个到牛津大学的合作研究机会让我得以偿清这笔债务。但本书的翻译之难超出了我的预料。仅从大的学科来看,就跨越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这四大学科,而仅在经济学中,就涉及税收、金融、医疗等诸多子领域。我不得不请教相关领域的学者,并阅读有关美国税法、金融等相关主题的中文文献。虽经努力,但囿于知识局限,必定还存在诸多不足,请读者随时指正,以便有机会时予以校正。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本书两个重要的专业术语的译法。一个是human service。在英文中,human service的概念本身模糊不清,而且不同国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大体说来,该词是指针对人的服务,如对儿童、老人的看护和照顾等。相对而言,public service(公共服务)的概念要宽泛得多,不仅包括直接针对人的服务,而且还涉及基础设施等不直接针对人的公共物品提供。Human service和social service的关系就更为复杂了,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两个词本身都是不清楚的。本书中,作者同时使用了这两个概念,有时是替换使用,但更多是使用human service。然而,在中文中很难找到一个与英文human service对应的译法,“针对人的服务”并不构成一个专业术语。我曾多次请教国内同行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已在使用“人类服务”这一译法,虽然这一概念过于泛化,其含义也并不清晰和精准,但由于想不出更合适的词,这里姑且用之,特予以说明,以免读者在阅读中对该词的含义有所误解。当然,如果有读者提出更好的建议,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另外一个术语是third-party government。曾有学者直译为“第三方政府”,但这种译法在中文里并不清楚具体指的是什么。由于“government”除了“政府”的意思之外,还可以理解为“管理”、“控制”、“统治”,我曾在一篇评述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的论文中将其译为“第三方管理”。这次思考再三,觉得译为“第三方治理”更为贴切,本书就采用了这种译法。
  感谢Wendy Quay、顾昕提供的帮助,他们与我讨论了翻译中碰到的语言和专业问题,让我获益颇多。如果本书的翻译能对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研究有所裨益,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了。

                              田 凯
                      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是萨拉蒙最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获得了1996年度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行动研究协会杰出图书奖,同时也是欧美大学研究生非营利组织课程的重要参考文献。书中非常详细地展示了通过经验研究的方法建构理论的过程。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经验研究是其强有力的武器。他主持的全球比较非盈利部门项目,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志愿失灵理论和第三方治理理论也不仅停留在假说的层次上,而是得到了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有力佐证,尤其难能可贵。

显示全部目 录

图和表格列表
致谢
简介

第一部分 理论观点

  第1章 重思公共管理:第三方治理与政府行动方式的转变
  第2章 市场失灵、志愿失灵与第三方治理: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非营利部门关系理论

第二部分 流行的现实:非营利部门与政府

  第3章 什么是非营利部门
  第4章 地方层次的非营利部门
  第5章 联邦预算与非营利部门收入
  第6章 地方福利体制中政府与非营利部门的伙伴关系
  第7章 政府—非营利部门关系的范围

第三部分 政府资助的后果

  第8章 实践中的政府与非营利部门伙伴关系
  第9章 慈善部门的慈善行为:社会服务的例子

第四部分 紧缩的影响

  第10章 里根革命与非营利组织:失去的机会
  第11章 1981年税法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
  第12章 紧缩时代的政府和志愿部门:美国的经验

第五部分 未来的趋势

  第13章 志愿部门与福利国家的未来
  第14章 福利的市场化:美国福利制度中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性组织作用的变化
  第15章 全球结社革命:世界图景中第三部门的兴起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