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第四辑)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

分享到:

定价:¥18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本印时间:2024年11月
  • 开本:16页数:364页
  • ISBN:978-7-100-24403-9
  • 读者对象:艺术史、艺术哲学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对艺术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艺术史世界艺术哲学学术会议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以跨学科的方法和多元化的视角对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和思考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第一至三辑已陆续出版,并获得业界广泛好评,第四辑延续了前三辑较高的学术水平,汇集艺术史与艺术哲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强调艺术史、艺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第四辑着重探讨施坦伯格研究专题、夏皮罗研究专题,并收录特稿与书评若干篇。本书不仅适合于艺术史、艺术哲学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将之作为专业学术辑刊进行深入阅读,而且也适用于对艺术史和艺术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涉猎此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主任,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艺术学理论卷》艺术批评分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执行主编。曾为剑桥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访问教授。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图像与爱欲》等;独立或合作译有《弗莱艺术批评文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印象派:反思与感知》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为核心,集结国内外活跃在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从不同角度呈现这些学科的进展与前沿,强调艺术史、艺术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史学厚度为筑基,以思想深度为旨归。以期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系统而成规模的学术成果。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第四辑)设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收录了六篇以“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为主题的论文和译文;其中包括施坦伯格极其重要的长篇论文的中译本,以及四篇关于他的学术事业和思想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第二个板块收录了2023年6月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与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会议“夏皮罗(Meyer Schapiro)与艺术史学”的四篇参会论文。第三个板块收录了2021年11月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成立大会的若干参会者的发言,该会议的主题是“艺术与哲学”。由于疫情的原因,大会后所能收集到的发言稿数量有限,发表也延迟了。这里补苴罅漏,聊备窥豹之需。《艺术史与艺术哲学》一如既往地倡导跨学科研究,并以催生可深度学习的新型知识为宗旨。

显示全部目 录

一 艺术史研究(施坦伯格专题)     
I. Leo Steinberg in China    
《文艺复兴艺术及现代遗忘中的基督的性征》节选    /列奥•施坦伯格  吴雪婧 译
毕加索的最后游戏     /列奥•施坦伯格 乔泓凯 译
现代与古典艺术中的“公众的困境”——施坦伯格和他的艺术研究视野 /吴雪婧
“原创性”的破与立——施坦伯格和克劳斯对罗丹作品中“重复”现象的讨论 /马嗣瑞
施坦伯格的版画收藏    /傅小敏
圣痕、情念程式与文艺复兴的另类准则——列奥•施坦伯格论曼特尼亚 /乔泓凯
   
二 艺术史研究(夏皮罗专题)    
II. Meyer Schapiro and Art History    
207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中的实用主义——一场杜威与夏皮罗的师生对话  /陈佳
225 印象派图像与“整一性”隐题刍论 /王欣
迈耶•夏皮罗形式主义与形式分析方法研究  /王弘远
夏皮罗、达米施与弗洛伊德——“西诺雷利”事件考  /许珍妮
   
三 特稿与书评    
III. Features and Book Reviews    
艺术的本体 /朱青生
艺术史中的哲学 /陈 平
艺术不要纠缠于美 /佘江涛
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复杂纠缠和创造空间——在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沈语冰
马奈绘画密码的攻击——读《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  /徐克舰
《艺术史与艺术哲学》征稿函
Call for Papers: Journal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然而,在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中,耶稣圣婴的衣服越来越少,人们通常仅仅是认为,这是源于对裸体形象的普遍兴趣,这种兴趣据说是受到了古代艺术典范的指引,且是由对自然世界的新的热情所激发而出的。这一类的解释难道不是回避至泛泛之谈的借口吗?这种解释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是其目的——减轻了研究者在神圣的对象语境里对诽谤争议的尴尬感受。那些艺术表现仿佛只是一种挑衅,人们只有通过分散注意力来予以抵抗;因为将它们视为基督的中心将会是承认宗教一直回避的那个方面——上帝与性征之间令人不安的联系。在自然主义里寻找(解释)会更为稳妥,因为自然主义是这一时期被认可的目标,通过这一通用的解释手段任何不安和焦虑都将得到平息。在无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中, 被描绘的小圣婴彻底裸露或极为明显的露出其性征,如果没有必要去设想其间所承载的沉闷的象征深意,那么读者一定是看得轻松愉悦。毕竟,许多艺术家就像天下父母一般,常常溺爱亲眷,当他们看到一位无拘无束、浑身光溜溜的小孩子, 定然会不假思索地为那欢快的小身板而高兴。此外,在那遥远的时光里,让孩子们光着身子玩闹是一种普通的习俗。这些以及另一些人们常听到的逃避性借口可参见附记XVI和第353页。但容我再重复一遍:若要用自然主义解释画中的基督, 那便只有当自然主义与作品主题相符,最好是深化了作品主题时,这种解释才是可行的。没有哪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会如此痴迷于外在皮肤而无视他所褪去衣衫的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