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意识与社会:1890-1930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 平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享到:

定价:¥69.00

  • 著者:188855 译者:
  •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印时间:2024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89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616-3
  • 读者对象:对人文社科、思想史、思想与社会的关系有兴趣的阅读者
  • 主题词:社会学思想史研究欧洲近现代
  • 人气:5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人的思维如何才能真的认识社会?”
一部视野宏大、透彻易懂的思想史经典


《意识与社会》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此译本为首次译为简体中文,添加了英文修订版中增加的,由杰出政治科学家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写的一篇极为优雅的新导读,并由刘北成老师译出。斯坦利•霍夫曼是国际关系理论大师,哈佛大学教授,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教授”。导读是中文世界首次出版,也是此译本的一大亮点。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H.斯图尔特•休斯(H. Stuart Hughes,1916-199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执教于布朗大学。“二战”期间曾就职于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情报局。战争结束之后,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主要领域为欧洲史和欧洲思想史,被誉为可能是“欧洲现代思想史最伟大的编年史家”。著有《美国与意大利》《欧洲现代史(1914-1980)》(商务印书馆1984年)《历史学是什么》等。
李丰斌,译有卡尔•波普尔著《历史定论主义的穷困》、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著《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 、汉普森(Norman Hampson)著《启蒙运动》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意识与社会》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副标题“1890-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明确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这本书研究19世纪末期欧洲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所涉思想家和问题都颇为广泛,包括克罗齐、涂尔干、弗洛依德、韦伯、尼采,以及其他伟大的欧洲思想家,可以说是对“天才集群”的研究。
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批判性之自觉的共同态度。”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社会仍然紧密相关: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否站得住脚,甚至,是否需要?合理性与柏格森或弗洛伊德的理念是否合拍?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否有,或者是否应该有关系?对后人而言,历史学是否有终极意义?
书中另附有哈佛大学教授、杰出政治科学家斯坦利·霍夫曼所撰写的新版前言。

显示全部目 录

新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1890年代——抨击实证主义的时期
第三章    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涂尔干与道德情操的马克思主义
帕累托与精英分子的理论
克罗齐与以诠释为宗旨的历史唯物论
索雷尔与“社会之诗”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无意识作用之再发现
哲学与科学背景
柏格森与直觉观
弗洛伊德——认识论与形上学
弗洛伊德——社会哲学
荣格与“集体之无意识”
第五章    索雷尔对实相之追求
第六章    新历史唯心论
德国唯心论传统
狄尔泰与“文化科学”之定义
贝内德托•克罗齐——从“论文初集”到“历史学”
克罗齐——“伦理政治史”的概念
特洛尔奇、迈内克以及德国价值观的危机
第七章    马基雅维里的继承人——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
附记:阿兰以及激进主义新声明
第八章    韦伯以及实证主义与唯心论的超越
导言:涂尔干与实证主义末流
思想渊源及早期作品
方法论时期
宗教研究
社会学与历史
第九章    欧洲的创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5年的一代
佩吉与傅立叶
小说家与资产阶级的世界——纪德与托马斯•曼
战争的道德遗产——斯宾格勒和“元老们”
战后的文坛骚动:黑塞、普鲁斯特、皮兰德娄
第十章    1920年代:濒临分裂边缘的知识分子
新的哲学关切
社会问题
知识分子的角色:托马斯•曼、班达、曼海姆
对这个世代的回溯
书后:关于书目
索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本书当中,自始至终有两个中心的问题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我们会发现:20世纪早期的社会思想领导者提出了“人类的目的”(man’s purpose)的理论(即人性的定义)——这是比较明显而能直接去了解的研究主题。其次,我们将会粗略涉及“人的心灵如何能够去了解社会”这个较困扰人的问题——亦即是古老的“认识论”上的(epistemological)哑谜,但是截止我们这个时代以前却不曾有人以如此的勇气与精审的态度去面对它。
我认为这是一般社会思潮所必然关心的两种主要问题,即人类活动之源泉(广义来说)以及人类对此等活动之了解程度的标准。“逻辑的与实验性的”(logico-experimental)行为(相对于非理性的行为)、个人与群体的优越性、社会聚合力之来源、宗教情操的本质与功能——这些以及相对的“人如何去解释它们”的问题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主要思想家心灵上的困扰。哲学家在传统上特别会把这些问题视为他们的特权。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这些问题却有落到社会科学以及想象文学手中的倾向(当这些问题没有被完全忘记的时候)。就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先驱(19世纪90年代的那一代人)而言,解释这一些问题的主要尝试都是以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为基础,而终极则归诸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确,把这一群思想家当作是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过渡型人物乃是一种有用的分类方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都是高度理论性的——他们所提出的答案只代表了可以由拟科学性的方法来处理的问题的一小部分。或者说,(从此一困境的另一极端来看)这一类的答案仍然是潜伏在透彻洞然、譬喻动人的文字背后,足以代替社会科学的东西乃是文学——以往曾经被哲学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思想的两个层面,现在注定要分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