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十三辙新韵书 平装

分享到:

定价:¥21.00

  • 著者:3706 
  • 编者:
  •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本印时间:2007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93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5499-7
  • 读者对象:作者写诗选韵、读者欣赏诗歌、学生组词造句、人们查阅字音
  • 主题词:十三辙韵书
  • 人气:27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部新韵书。

显示全部序言

  经乔永同志介绍,认识了马志伟先生。马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他把他的已经杀青的《十三辙新韵书》书稿送来给我看,要求我写个序。平素我对诗歌用韵也很感兴趣,又被他十几年来,为写此书孜孜以求、艰辛备尝的过程所感动;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和试试看的打算,勉为其难地应允了下来。
  经过了一个多月阅读书稿,揣摩其内容,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好书。下面,我想就着《十三辙新韵书》这个书名,分做两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先说十三辙。
  汉语的语音是以一个一个的音节为基本单位。一个音节写成一个字。字音是由声母、韵母、韵腹、韵尾、声调等五个元素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天字音:
    天  t   i   a   n  -(阴平)
      声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这五个元素的位次是固定的。其中第三位韵腹是由响亮度比较大的元音构成,富乐律性。第五位声调是由音高曲线造成的抑扬顿挫的语音效果。所以,这两位是字音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余的三位可有可无。这两位再加上第四位的韵尾就构成韵基。
  合辙押韵是增进语言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是创造诗词歌赋有韵之文的基本原理——在语句的固定位置上(一般在句尾),采用同一个韵基的字使之形成语音上的回环美。
  类聚同韵基的字编成的字书就叫韵书。汉语韵书起源于汉末。当时发明了反切,反切是用两字注一字的音。反切上字表声,反切下字表韵和调。这是汉字注音手段的一次飞跃。有了反切注音法,就产生了韵书。相传最早的韵书是魏代李登《声类》,尔后有晋代吕静《韵集》,南北朝时代夏侯咏《韵略》等。现存最完整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父子所编《切韵》的增订本。唐代有《切韵》和《唐韵》。宋代有《广韵》《集韵》和《礼部韵略》。金代有《五音集韵》和《新刊韵略》。元代有《蒙古字韵》和《古今韵会举要》,还有专为作词而设的《中原音韵》。明代有《洪武正韵》。清代有《五方元音》等。韵书本来是供人们检字正音用的,可是在古代方言复杂和语音随时而变的情况下,用反切固定下来的字音很难适应这种变异。以《切韵》为例,支韵与脂韵,古时能分,《切韵》时代不分;东韵与冬韵、鱼韵与虞韵,北方人不分,南方能分。所以有人认为《切韵》分韵如此繁复(193韵或195韵,后来《广韵》206韵),是综合了古今南北读音的结果。唐代科举取士,诗、赋作为考试的重要科目,韵书分韵繁复,也苦了这帮士子们。于是,在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开始有了独用、同用的规定。(参看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齐鲁书社2004)“独用”是只能用本韵的字;“同用”是两三个韵的字可以通押,例如支韵与脂韵、之韵,冬韵与钟韵,鱼韵与虞韵可以通押。到了金代的《新刊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加以归并,成为106韵,这就是所谓“平水韵”。(参看宁忌浮《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中华书局1997)这是科举考试用韵,对韵部规定得比较严;平素诗人们的实际用韵,比这要宽泛得多。
  传统韵书的分韵跟十三辙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偏重于已死的书面语,后者偏重于活生生的口语。后者是在北京地区流行的,从民间口头文字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的新韵辙。它分韵简明,又能反映实际语音的变化发展,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明清以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流传的诗词、民歌、戏曲以及现代的诗歌、京剧、评剧、曲艺,说说唱唱,无不以十三辙为押韵的标准。据魏建功先生说,早先在北京地区流行的十三辙“有目无书”;(参看魏建功《说“辙儿”》,《魏建功文集》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从张洵如的《北平音系十三辙》(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发行,1936初版)才开始了用十三辙编制韵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的韵书大多采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语音18个韵基形成的十八韵。其实,十三辙跟十八韵并不矛盾,而是有着工整的对应关系,只不过是宽严上略有出入。按照“审音从严,押韵从宽”的原则,我认为:押韵以十三辙为宜;本书采用十三辙是完全正确的,就是好。
  再说新韵书。
  本书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的编纂不像以往的韵书那样,仅以先分韵,然后编排同音字组的作法为满足;而是别出心裁,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以韵辙为单元,加以论述和编制。新增的内容,头一项是“声律启蒙”,用改编后的笠翁对韵韵语引起读者辨韵的兴趣,这也是帮助读者进行辨韵的上好材料。第二项是诗歌欣赏,引用古今韵文的名篇佳作做为范本,激发读者创作激情和提高文学欣赏水平。第三项是对各韵辙语音特色的描写与分析,富有原创性,可谓不错的成果。第四项是列出各韵辙的全部音节,用“开、齐、合、撮”分类排序,增进读者有关字音的知识。本书的常见同韵字词篇,也有不少新意,比如:对所收词目注明词性类别,标识出名 动 形等,对酌量收入的成语、熟语等注明语。对古入声今变平声的字以及轻声字也加以标识……
  总之,本书在韵书编纂理论和方法方面有不少创获,又对新诗的创作和旧诗的阅读欣赏都很有用处。所以,我觉得它“老少咸宜”,是我见到的上好的一部新韵书。

                      杨耐思 北京西外昌运宫
                            2007年8月8

显示全部前言

  这是一部新韵书。
  韵书是对汉浯的“韵”进行分类、排比,以表明汉字字音的字典。我国有悠久的韵书传统。起初的韵书,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然而,在文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一提韵书,人们反倒有些“不识之无”呢?我认为这或许与韵书采用的注音法不无关系。到了近、现代,诞生了更为科学的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较之反切注音是一次极大飞跃,必然使得流行了一千七八百年的反切注音法老韵书大受冷落。与此同时,新诗取代旧诗,新诗在韵律方面远不像旧诗那般严刻,人们可以不受拘束、凭自己的韵感自由创作。这些情况,应是形成当前图书市场上韵书寥寥的主要原因。
  我们还应注意到事情的另一方面:尽管汉语拼音方案使识字正音变得容易,但容易不等于完成,推广普通话、规范现代汉语语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尽管新诗创作在韵律方面变得宽松,但宽松不等于没有,当作者为选定一个韵脚字而“捻断数茎须”时,他肯定不会拒绝得到一部韵书的帮助。既然存在这些客观需要,那么,韵书在新形式、新内容的探索过程中再度繁荣起来不是没有可能的。
  毛泽东主席在与诗人臧克家谈诗时曾提议:“搞一部新韵书——专为写新诗用的较宽的韵书。”(见1993年12月6日《光明日报》第5版)这里的“较宽”,应是相对于“平水韵”(106韵)“中原音韵”(19韵部)的较宽,应是符合当前写诗用韵实际状况的较宽;而依据近、现代北京语音音系归纳建立起来的“十三道辙”,它不仅是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以押韵的广泛流行的韵部,而且基本上能反映普通话的语音情况(参见本书附录五);这套押韵系统被新诗作家们共同遵守着,即使有小的改动(如纠正了老“十三辙”中的湖广音偏差,将deng、teng、neng、leng、geng、keng、heng、zheng、cheng、sheng、reng、zeng、ceng、seng、bing、ping、ming、ding、ting、ning、ling、jing、qing、xing、ying等韵由属壬辰改为属中东;将ü韵由属姑苏改为属衣期;将er韵由属遥迢改为属衣期),也是越改越好。这些现象说明,“专为写新诗用的较宽的韵书”的搞法,终应在“十三道辙”框框内进行。
  编写这部《十三辙新韵书》,主要目的是为作者写诗选韵、为读者欣赏诗歌、为学生组词造句、为人们查阅字音服务。除此之外,编者仍有希图:(1)希望随着十三辙的深入人心,带来词典检索方面的一场革新:词典检索按十三道辙(韵母)的次序排列,代替目前按23个拼音字母(主要是声母)的次序排列。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将现代工具书与传统韵书集于一身。(2)希望随着十三辙的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的用韵能力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能长足前进:今天,赵本山表演的小品备受欢迎,台词既通俗又押韵是重要原因。今后,我们将涌现出更多的赵本山和更好的小品。从而,整个社会沉浸于浓厚而和谐的诗的气氛。(3)希望随着十三辙的深入人心,传统音韵学能在新时代的建设中发挥作用,柳暗花明又一村。

                            编著者
                           2007年3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韵书是对汉语的“韵”进行分类、排比,以表明汉字字音的字典。我国有悠久的韵书传统,起初的韵书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到了近、现代,诞生了更为科学的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较之反切注音是一次飞跃;同时新诗取代旧诗,新诗在韵律方面远不像旧诗那样严苛,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在与诗人臧克家谈诗时提出了:“搞一部新韵书——专为写新诗用的较宽的韵书”。该书即是这样一部新韵书,书中的“十三道辙”是依据近、现代北京语音音系归纳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是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以押韵的广泛流行的韵部,而且基本上能反映普通话的语音情况。

显示全部目 录


前 言
凡 例
第一道 麻沙辙
第二道 梭波辙
第三道 乜斜辙
第四道 姑苏辙
第五道 衣期辙
第六道 怀来辙
第七道 灰堆辙
第八道 遥迢辙
第九道 由求辙
第十道 言前辙(附:小言前儿)
第十一道 人辰辙(附:小人辰儿)
第十二道 江阳辙
第十三道 中东辙
附录
一、先秦古韵分部表
二、诗韵韵目及字表
三、词韵韵目及字表
四、曲韵韵目及常用字表
五、十三辙、十八韵与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六、普通话声韵十三辙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