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精装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分享到:

定价:¥48.00

  • 著者:184226 译者:
  •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本印时间:2021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14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8667-4
  • 读者对象:艺术史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学生,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哥特式建筑建筑艺术经院哲学研究
  • 人气:18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风格与哲学、图像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探索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21年进入汉堡大学参与创立艺术史系,1934年因纳粹上台移居美国,先任教于纽约大学,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使艺术史学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国学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史家”。其代表作有《图像学研究》《理念》《丢勒的生平与艺术》《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早期尼德兰绘画》《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等。
译者简介: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艺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西方美术史学名著十余部,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显示全部目 录

读者对象:艺术史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学生,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宣传语:本书是对风格与哲学、图像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探索
内容简介:
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作者简介: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21年进入汉堡大学参与创立艺术史系,1934年因纳粹上台移居美国,先任教于纽约大学,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使艺术史学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国学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史家”。其代表作有《图像学研究》《理念》《丢勒的生平与艺术》《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早期尼德兰绘画》《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等。
译者简介: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艺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西方美术史学名著十余部,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目录:
001 序 言 ……本笃会修士布鲁诺
005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006 一
014 二
016 三
020 四
031 五
043 注 释
051 延伸阅读
053 译名对照表
057 图版目录
061 图 版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潘氏此文的主旨,是要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类似的风格特征。潘氏对这种研究的风险是很清楚的,因为在某个特定时期,造型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以及在艺术与哲学、文学、音乐等文化门类之间,会出现某种共同的风格,即所谓的平行现象。这是不证自明的,如果只是简单反复地描述这些现象,便落入“平行论”的窠臼;要想进行有效的论证,不但要精通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与术语,而且还要掌握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史知识,这就意味着要跨越学科的边界去冒险。所以潘氏在文章的开头便预料到:“眼下这另一次将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联系起来的没有把握的尝试,必定会招来美术史家和哲学家质疑的目光,这也就不足为怪了。”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的确有一些质疑之声,但很快便淹没在了赞赏声中。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加州伯克利大学中世纪建筑史家博尼[Jean Bony]在书评中写道:“这是一本值得赞赏的小书,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优雅的精神气质和精确性,即便仅从技术的观点来看,也是一个范例。由于此书所讨论的问题极其复杂,则愈加体现了作者这些品质的可贵。没有人能在中世纪思想史和美术史这两个领域中轻松自如地冒险,对这两者进行深层次的协调处理,而潘诺夫斯基教授以如此锐利的洞察力和明晰的表述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他立于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