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世界现象学(修订版) 精装未来哲学丛书

分享到:

定价:¥95.00

  • 著者:183637 译者:
  • 编者:
  • 出版时间:2023年09月本印时间:2023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9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592-2
  • 读者对象:哲学、现象学专业人士及爱好者
  • 主题词:现象学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引领我们走上现象学之路的绝佳门径

本书收录享誉世界的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教授的十二篇现象学研究论文,内容涉及他亲眼见证过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所走的不同现象学道路,有助于我们理解现象学的内容,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后的现象学研究动向。
作者主要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进行再阐发,并阐明自己有关政治生活的世界现象学的论述。作者从胡塞尔现象学对“境域”和“指引联系”的发现出发,经由海德格尔有关“在世存在”的论述,尝试擘画出一幅超越二者哲学规划的思想蓝图:胡塞尔试图经由“悬搁”以达到实事本身,被解读为诉诸主体自由意志来将非课题化的世界存在课题化(因而难免丧失其境域特征);而海德格尔虽然以“泰然任之”聆听存在之声来克服这种主体性的强制,却由于过度关注与“事物”打交道的技术经验而忽略了与“事务”打交道的政治生活意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1936—),哲学家,德国乌泊塔尔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曾担任德国现象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活生生的当前——以时间难题为引线对胡塞尔先验自我存在方式问题的阐发》(1966)、《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与哲学和科学的开端——一种现象学的沉思》(1980)、《处于多文化交叉口上的欧洲》(2001)、《政治世界的现象学》(2010)、《自然生活世界的现象学》(2012)、《欧洲与世界——关于世界公民现象学的研究》(2013)、《合时宜的沉思》(2017)、《圣经信仰——关于其起源和将来的现象学》(2018)等。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著名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教授从胡塞尔现象学对“境域”和“指引联系”的发现出发,经由海德格尔关于“在世存在”的实存论哲学,展开了一幅有关政治生活的世界现象学思想蓝图。
黑尔德教授的研究工作堪称现象学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进展方向之一。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编 作为起点的胡塞尔现象学  
第一章  胡塞尔与希腊人 
第二章  真理之争——现象学还原的前史
第三章  境域与习惯——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科学
第四章  意向性与充实 
第二编 海德格尔与世界现象学  
第一章  世界的有限性——现象学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过渡
第二章  海德格尔通向“实事本身”之路  
第三章  海德格尔与现象学原则  
第四章  海德格尔的基本情调与时代批判 

第三编 政治现象学和交互文化现象学  
第一章  生活世界与大自然——一种交互文化性现象学的基础
第二章  本真生存与政治世界  
第三章  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 
第四章  多文化和民主的伦理 
文献来源 
编后记 
修订版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如果人们用斯多亚式的模式来解释“悬搁”,那么,意愿特征、自然观点的束缚性就没有真正被克服,而“世界”这个哲学的课题就会被理解为对象。但这种对象化是客观主义的根源。在胡塞尔看来,客观主义已经成为近代哲学—科学思维的噩运。通过这种客观主义,思维异化于它在希腊原创造中所获得的那个意向。由于这种异化,哲学需要从那个原创性的源泉中得到改造。胡塞尔在他的后期著作中便将现象学作为这样一种改造展示给我们。这样,我就涉及在引论中预告过的胡塞尔对现象学之理解的第三个角度了。
作为对象,这同一个世界失去了它的境域特征:因为每一个对象都如此地独占了意识的注意力,以至于那种自身的被证明,亦即境域,因此而成为自明性。所以,在将世界对象化的过程中,哲学—科学的世界意识从世界的境域特征中只能维持这样一个规定:这个指引关系是普全的。这样,在客观主义时代中的世界便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对象,它在自身中包含着所有的对象,它显现为对象一般的总体领域。
这种忘却境域的、客观主义的思想是受同一性意愿主宰的,它是带有兴趣的。因此,它认为它的任务就在于:包罗万象地通晓它的兴趣对象、通晓所有对象的总体领域。但哲学家和科学家因此便接受了对此总体领域的一个态度,而这个态度,就像在第二部分中已经说明的那样,标识着某个特定职业的成员、在一个技艺中的师傅与他们的职业特殊世界的关系。这些特殊世界,即人的具体兴趣的境域,与我们所说的这一个世界不同,人可以在哲学之前便已经对它们有肯定而明确的意识。哲学—科学的思想在客观主义时期便与这种可能性联结起来了。它不是在这同一个世界面前采取无兴趣的放弃的态度,而是如此地对待它,好像它是一个职业的特殊世界似的。客观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意味着哲学与科学的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