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修订本) 精装

分享到:

定价:¥65.00

  • 著者:131323 
  •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本印时间:2019年07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9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556-2
  • 读者对象: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
  • 主题词:美学史研究中国古代
  • 人气:219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原著基础上大量修订!不应错过的汪涌豪“风骨论”新修本!

一部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的总结性作品,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框架内论述极具思辨性,在文献和文学作品的应用和整合的框架内书写极富激情感。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治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兼及古代哲学、史学与文化批评。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言说的立场》等十四种;曾获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中国国家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以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多项。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风骨”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健康的、足以振起和感发人心的审美原则,它曾结合着各门类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对传统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起过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本书在研究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书、画及诗文批评理论,从语义学的溯源开始,对“风骨”范畴的语源、内涵和生成途径,其在克服艺术创作程式化倾向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位置,以及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一一做了系统深入的论述。由于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性是由一系列像“风骨”这样具有范式意义的重要范畴衍生、发展和集群构成的,因此对它的考察和研究,足以窥见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有机节律,并最终为构建古代艺术史、美学思想史的理论大厦提供扎实的基础。

显示全部目 录

引 言
第一编 观念的萌起——从传统相术到人物品鉴
 第一章 相术的语源启示
 第二章 人物品鉴风习的沾溉
  第一节 共核乡党月旦评
  第二节 才性论与循名责实
  第三节 风韵神理的识赏
第二编 翰墨规度——书法美学中的风骨论
 第一章 书学风骨论发展寻踪
 第二章 书学风骨论的逻辑演进
  第一节 “骨肉相称”与“骨力”“骨势”
  第二节 在点画笔法中实现
  第三节 超越浮弱臃滞的生命追求
 第三章 书法风骨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腕底生风骨
  第二节 笔法坚严的结果
  第三节 “骨肉”之喻的寓意
第三编 特立的画品——绘画美学中的风骨论
 第一章 画学风骨论的演进线索
 第二章 画学风骨论的深化
  第一节 形容骨相与传神写照
  第二节 从“骨法”到“骨气”“风骨”
  第三节 高朗清劲的生命表达
 第三章 绘画风骨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由笔势纵横中见出
  第二节 墨气淋漓造浑厚
  第三节 铁线描画的营建
第四编 语言的撑柱——诗歌美学中的风骨论
 第一章 诗学风骨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
  第一节 由析言到浑言
  第二节 “蓬莱文章建安骨”
  第三节 尚淡趣味中的特立风标
  第四节 传统的回归和“风骨”范畴的扩大与深化
 第二章 诗歌风骨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生命元气的主宰
  第二节 “有格句堪夸”
 第三章 相关范畴的意义辨析
  第一节 “风格”与“风骨”
  第二节 “阳刚”与“风骨”
  第三节 “崇高”与“风骨”
第五编 同感与互通——美学风骨论的通观
 第一章 风骨理论的系统特征
  第一节 “风骨”范畴的连锁性和序列化
  第二节 书画同体与书画风骨论的相契合
  第三节 书画与诗歌风骨论的沟通及分际
 第二章 美学风骨论的文化溯源与功能分析
  第一节 与传统文化的连接
  第二节 对程式化倾向的克服
  第三节 在范畴体系中的考察
  
 结 语
 后 记
 修订本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在其萌生、发展初期,大抵不脱对传统哲学及伦理学范畴的借鉴与移用,有的则直接取诸描述现实人事的成词,故也具有上述诸特点。既有过于浑涵、不够纯粹的短处,又有能深刻机智地反映美的本质的某些方面,简洁明了地揭示美的创造规律的长处。赅言之,内涵稳定与灵变兼有,指向明确与浑涵共存。譬如“气”“味”“韵”等是传统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三者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且彼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时常交叉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新的范畴对客观对象做出独到的规范。有时不免蹈入玄虚,但总的来说仍有稳定的内涵。唯此“气”才是“气”本身,而不至于丧失本位,湮没于“韵”“味”或其他什么范畴。“韵”“味”等范畴也同样如此。
“风骨”范畴与上述所举诸范畴有相同之处。尽管作为一个不具有缜密逻辑形态,且不脱直觉判断的审美范畴,它有从直观印象上升为理论形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模糊与浑涵,以至“风”是什么,“骨”是什么,合成为“风骨”后又指什么,从它诞生的一天起,人们的认识就不尽相同,将之施于具体的审美批评,所取的角度也常有区别,但其基本内涵和美学指向还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它既有不同时代人所赋予的内涵的特殊性,更有美学意义上的质的规定性。因此,从范畴演进的角度,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之做具体深入的研究,仍能使其发展脉络在逻辑上得到说明和体现。
“风骨”范畴的萌生、确立乃至嬗变、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其历史渊源而言,可上溯至秦汉以来的相术传统和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鉴。这不仅指组成这一范畴的两个字皆出于此,还因为这作用,从历代人对它的阐述与运用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者间存在的意脉联系。当然,作为相术和人物品鉴的“风骨”与作为美学范畴的“风骨”,所论对象毕竟不同,在以后的发展中,前者的作用因范畴的成熟而日益淡化,这也是必须指出的。
自魏晋以来,“风骨”范畴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门类的艺术中,既见之于文学理论批评,又见之于书、画美学理论批评。即于文学一途而言,不仅诗文批评中有,辞赋、词曲中也时可见到。“风骨”范畴运用于书、画美学及诗文批评,其时间大致相同,因共有着一个语辞来源,在意义上也有相通之处。所以历代论者,无论是书、画美学家还是诗文批评家,都有浑言三者以显其同的。当然,最多的还是结合诗、书、画各自不同的特点,做专门的理论探讨。结合这些探讨来看,有的重复了前人的看法,有的则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由于各自反映了所处时代特定创作风尚和审美理想,所以对正确把握这一范畴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认真地整理与分析这些观点,在其片言只语构成的散殊个体中发现内在的本质联系,揭示其经验感悟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足可以为从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纵向的历史发展两方面界定“风骨”范畴的理论内涵,判定不同门类艺术批评中风骨论的真义,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可靠的保证。
美学范畴是美学发展历史的界碑,“风骨”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反映了古人对美的本质认识的一个侧面。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中,它几乎代表了一种健康的、足以振起与感发人心的美学趣味,结合着各个门类艺术的特殊规律,对创作和批评起着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由此范畴的萌生、嬗变和发展,足可以一觇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有机节律,并最终为构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美学思想史提供扎实的基础,因此对之加以专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