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日本汉学大师吉川忠夫关于东亚思想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长生观念的演变历程经典著作,倪玉平教授推荐

定价:¥46.00
日本汉学大师吉川忠夫关于东亚思想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长生观念的演变历程经典著作,倪玉平教授推荐
日本汉学大师吉川忠夫先生的《古代中国人的不死幻想》是东亚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该书以深厚的文献功底和独特的文化视角,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长生观念的演变历程——从先秦神话中的不死传说,到秦汉方士的求仙实践,再到道教内丹理论的成熟体系,不仅揭示“不死”幻想背后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动因,更展现了这一主题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在古代封建社会,长生不老和长生不死不仅是位居高权者所追求的目标,普通百姓当中追求长生者也不乏其人。远离死亡,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普遍愿望。中国古人对神仙的崇拜,就是这种愿望的具体体现。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到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至尊帝王都痴迷神仙,屡屡派人出海求仙、寻不死之药,就是希望自己能像神仙一样,超越时空的束缚,拥有永恒的生命。这种追求长生、成仙的信仰,后来被道教继承和发扬,成为其核心教义与宗旨之一。不过,求仙寻药毕竟太过虚妄和渺茫,秦皇汉武以帝王之尊、举全国之力尚屡求屡败,更遑论寻常百姓!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的这一现象,深层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思想源流及发展,极具可读性。
原著在引用中文文献时,并不是直接原貌引用,而是翻译成了现代日语,译者需要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根据内容去找对应的原始文献,为便于理解,译本在恢复原始文献的同时,以“参考译文”的形式将文献的现代白话文括注在后面,以便于大众读者参考理解。
但是,上面这些有关人的寿命的想法并非中国人所独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情况都大同小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松平千秋译,岩波书店) 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波战争中,波斯王薛西斯站在赫勒斯滂的山岗上,望着海面和陆地上铺天盖地的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己方舰队和士兵,默默地为自己祈祷,过了一会儿,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的叔叔阿尔达班讶异地问道:“陛下,您的神情与方才迥异,片刻之前还在做祷告,为何突然间变得泪流满面了呢?”薛西斯回答说:“一想到眼前这么多的人没有一个能活到百岁,让我不禁为人生的幻灭无常而心生哀伤。”《旧约圣经》的《诗篇》第九十篇里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我们度过的岁月不过七十载,强壮者可活到八十岁。然而值得夸耀的只有辛劳和悲苦。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亦将飞逝而去。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