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基于SWOT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82.00

  • 著者:87545,1653 
  •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本印时间:2025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07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843-3
  • 读者对象:国际中文教育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文化传播领域研究者
  • 主题词:“一带一路”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全景回顾中文教育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中文教育发展方向,切实提出中文教育发展措施。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雷莉,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语言学会副会长,国家级语言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美国犹他州汉语沉浸式项目语言顾问,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从事国际中文教育30余年,主持国家、省部级及其他课题共计22项(国家社科3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逾60篇。
张亚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互动语言学。
黄川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国际中文教育与多模态话语分析。
陈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多模态隐喻分析、跨文化交际研究等。
潘毓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汉语国际传播与多模态话语分析。
雷思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国际中文教育与多元读写能力培养。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将管理学的SWOT态势分析模型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选取亚欧非三大洲的六个代表国家,综合运用数据挖掘、社会调查、趋势分析、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其中文教育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挑战,精准研判中文教育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方案。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基础概览:“一带一路”与国际中文教育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国际中文教育  
第二节 聚焦“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图解  
第二章 宏观结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文化生态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中文传播历史脉络  
第三章 微观条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现状:多元联动与路径深化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特点:纵深推进与数字转型  
第三节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趋势:个性发展与智能升级
第四章 向内求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内部条件分析  
第一节 持续发力:稳定发展的中外双边交流  
第二节 时代馈赠:利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第三节 发展瓶颈:滞后的教学资源建设  
第四节 认知壁垒:棘手的语言文化差异  
第五章 向外探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文教育的外部条件分析  
第一节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外交流与合作持续助力  
第二节 “中文+职业技能”成为中外交流合作新载体  
第三节 数字化浪潮下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契机与长远发展  
第四节 百年大变局中的挑战与机遇
第六章 多维发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第一节 S-O:发挥政策与渠道优势,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W-O: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攻克国际中文教育现存难题  
第三节 S-T:立足技术优势与文化底蕴,应对新形势下的风险挑战  
第四节 T-W:深入推进语言文化交流,助推中外语言文化融通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语言文化传播助力“一带一路”
中文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与别的国家、文化体系进行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从信息接收国变为信息输出国,并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更广泛的国际支持与合作。面向国际社会传播中文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并理解、认同中国,在跨文化交流中消除其他社会群体和组织对中国的偏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频繁与深入。作为国家间传达意义、沟通感情和增强合作的桥梁,语言和文化已成为实现国家间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前覆盖亚、欧、非三大洲,涉及六十余个国家,影响人口约 45 亿。“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仅官方语言就有数十种,主要民族语言达上百种之巨;民族众多、宗教各异,文化差异巨大,不同文明板块间存在断层。“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是宝贵资源,但也易诱发冲突与动荡,成为各国合作融通的阻碍
语言和文化是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基础,也是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的润滑剂。中文及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我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增强中文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还能够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交流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入推进。
“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旨在构建政府之间多层次政策沟通机制,增强互信,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是政策的表述与上传下达,都需借助语言进行。同时,交流沟通和政策制定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在包容理解中达成共识。“设施联通”是优先建设的领域,在此过程中,技术标准的对接、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运输规则的制定、物流信息化的合作等均涉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沟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资金融通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创造。“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为构建良好的贸易环境,我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商讨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就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进行协定磋商,深化金融合作,加快投融资体系和征信体系建设。上述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的支持。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使用能够大大降低沟通合作成本,达成高效区域经济合作。“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通过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术交流、人才交流、媒体合作、青年交往等,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夯实民意基础。“民心相通”依靠语言文化互通——语言铺路,文化先行。语言文化传播是“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打通人脉,互通人心”,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由之路。
语言像个“胶囊”,传递着文化,蕴藏着价值、信仰、世界观。语言是思想的“具象”和存在的“家园”,是开启文明的“钥匙”,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理解熟悉、包容欣赏彼此文化的桥梁。文化的传播交流、心灵的沟通凝聚,都需要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者,也是身份认同和情感依托的重要媒介。打造“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共同体,需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在跨文化交流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跨越语言隔阂。语言互通是推动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传播的重要依托。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既需要经贸等硬实力支撑,也需要文化等软实力助力。文化的认同与融合是各国建立邦交,推动政治互信、经济共赢的重要前提。借助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可以达成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战略谅解与利益共享。中国已通过各种双边或多边机制,构筑了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外交与区域合作网络,但由于文化差异,各方仍存在分歧、误解与争执。立足共建国家多元文明的差异,通过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等方式可以减少猜疑、增强互信、化解危机、消除壁垒,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中文及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让世界更清晰、正确地认识中国,语言传播是重要的切入点。通过语言文化的传播,我国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树立良好的 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