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乡土建筑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36.00

  • 著者:119722 
  •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本印时间:2021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37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9863-9
  • 读者对象:对中国传统建筑、民居、历史地理、区域文化、乡土社会感兴趣的专业及一般读者
  • 主题词:乡村建筑艺术中国文集
  • 人气:65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勾勒了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框架,通过不同类型的乡土建筑,带领读者欣赏我们民族朴实而伟大、极富人情味的文化成就,解读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深入理解绵延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

陈志华教授甲子之年拓荒乡土建筑,引入社会学视角和人类学方法,视村落为整体研究单位,研究村落的社会历史,其影响之下的村落形态和建筑形态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村落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本书是陈志华及其乡土建筑研究团队二十多年来系统、理论性的研究总结,对于理解中国乡土建筑具有典范性的意义,同时有助于社会学、社会史诸领域的认识与研究。

 

显示全部序言

这部书是二十多年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的阶段性小结。
中国有一期非常漫长的农业文明的历史,中国的农民至今还占着人口的大多数。传统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基础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乡土社会里,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在乡知识分子和少数退休还乡的官吏,一起创造了像海洋般深厚瑰丽的乡土文化。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虽然给乡土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根扎在乡土文化里。比起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来,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土文化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不像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样有强烈的趋同性,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还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是乡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乡土建筑当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没有乡土建筑的中国建筑史也是残缺不全的。
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农村。农村里建筑品类之多样胜过一般的城市,连书院、藏书楼、寺庙也大多在农村,更不必提路亭、磨坊、水碓、畜舍之类的了。雕梁画栋、琐窗朱户,至少也并不次于城里。其实,城市里的建筑,从大木作到细木作,工匠也都来自农村。他们农忙在乡,农闲就背上工具进城,连皇宫都出自他们之手。
但是,乡土建筑优秀遗产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正确而充分地认识。一个物种的灭绝是巨大的损失,一种文化的灭绝岂不是更大的损失?大熊猫、金丝猴的保护已经是全人类关注的大事,我们的乡土建筑却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而专横地破坏着。我们正无可奈何地失去它们。
我们无力回天。但是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
我们的乡土建筑研究从聚落下手。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乡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宗法制的社区中,所以,乡土建筑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乡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相对应,作为它们的物质条件,聚落中的乡土建筑包含着许多种类,有居住建筑,有礼制建筑,有寺庙建筑,有商业建筑,有公益建筑,也有文教建筑,等等。当然更有农业、手工业所必需的建筑,例如磨坊、水碓、染房、畜舍、粮仓之类。几乎每一类建筑都形成一个系统。例如宗庙,有总祠、房祠、支祠、香火堂和祖屋;例如文教建筑,有家塾、义塾、书院、文昌(奎星)阁、文峰塔、进士牌楼、戏台等。这些建筑系统在聚落中形成一个有机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奠定了聚落的结构,使它成为功能完备的整体,满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乡民们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需求,以及社会的制度性需求。打个比方,聚落好像物质的分子,分子是具备了某种物质全部性质的最小的单元,聚落是社会的这种单元。我们因此以完整的聚落作为研究乡土建筑的对象。
乡土生活赋予乡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力求把乡土建筑与乡土生活联系起来研究,因此便是把乡土建筑当作乡土文化的基本部分来研究。聚落的建筑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力求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聚落的整体上,放在各种建筑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放在聚落整体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上。乡土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是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的共同基础,和它们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乡土生活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和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各个生活领域也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力求在这些关系中研究乡土建筑。例如明代初年“九边”的乡土建筑随军事形势的张弛而变化,例如江南和晋中的乡土建筑在明代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有很大的变化,等等。聚落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成形的,这个发展过程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让我们对聚落做动态的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是由乡土社会和建筑固有的复杂性和外部联系的多方位性决定的。
因为我们的研究是抢救性的,所以我们不选已经名闻天下的聚落作研究课题,而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历史价值的聚落。这样的选题很难:聚落要发育得成熟一些,建筑类型比较完全,建筑质量好,还得有家谱、碑铭之类的文献资料。当然,聚落要保存得相当完整,老的没有太大的损坏,新的又没有太多的增加。从一个系列化的研究来说,更希望聚落在各个层次上都有类型性的变化:有纯农业村,有从农业向商业、手工业转化的村;有窑洞村,有雕梁画栋的村;有山头村,有河边村;有马头墙参差的,也有吊脚楼错落的;还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等等。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中国乡土建筑的全貌,虽然这个路程非常漫长。在区分各个层次上的类别和选择典型的时候,我们使用了细致的比较法,要找出各个聚落的特征性因子,这些因子相互之间要有可比性,要在聚落内部有本质性,要在类型之间或类型内部有普遍性。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极精致的或者极有典型性的村子已大量被破坏,而且我们选择的自由度很小,有经费原因,有交通原因,甚至还会遇到一些有意的阻挠。我们只能尽心竭力而已。
我们尽量减少选题之间的重复,很注意课题的特色。特色主要来自聚落本身,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再加深发掘。其次来自我们的写法,不仅尽可能选取不同的角度和重点,还力求写出每个聚落的特殊性,而不是去把它纳入一般化的模子里。只有写题材的特殊性,才能多少写出一点点中国乡土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挖掘题材的特殊性,是我们着手研究的切入点,必须下比较大的功夫。类型性和个体性的挖掘,也都要靠比较的方法。
每一个课题的写作时间都很短。因为,第一,不敢在一个题材里多耽搁,怕的是这里花工夫精雕细刻,那里已拆毁了多少个极有价值的村子。为了和拆毁比速度,我们只好贪快贪多,抢一个是一个。第二,头十几年,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固定的经费,只能靠出版商的预支稿费工作。跟他们订的合同就是一年交一份稿子才能拿下一年的工作经费。我们只好咬牙。如果精雕细刻地干,那就会弄不到一文钱的费用,连差旅费都没有,怎么干法?工作有点粗糙,但我们还是认真地做了工作的,我们绝不草率从事。
虽然我们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这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望本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土建筑的兴趣,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被彻底干净地毁灭。
现在,乡土组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老了,有人不像以往那样强劲了。望山,还那么高;望海,还那么深。我们对乡土建筑的研究,依然不过是一撮土,一滴水。我们自知势单力薄,而人生不再,就不得不先把做过的一点点工作总结一下,自怜而已。
虽然理解乡土建筑价值的人在增多,但毁灭乡土建筑的力量增加得更快,我们无力回天。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山沟沟里的中学读书,语文课的王冥鸿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题过两句诗,我已经在前几年写的一篇散文中引用过了,现在再引用一次,那是:
“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啼罢、啼罢,那血,它是热的!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志华(1929—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建筑史、园林史、建筑学理论、文物建筑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译了多种重要的建筑史和建筑理论作品。1989年开始,带领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组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出版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专著。持续撰写建筑评论文章,坚守建筑发展的科学观和民主观。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自20世纪90年代起,陈志华与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组开始了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中国乡土建筑》是这一段工作的研究总结。由原“乡土瑰宝”系列的《庙宇》《宗祠》《住宅》《村落》《文教建筑》的部分内容编选而成。本书深入体现了清华大学乡土组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的研究路径与体会。
“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是乡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陈志华

显示全部目 录


一、村落
引子 / 乡土聚落的类型 / 村落选址和经济活动 / 村落选址和居住安全 / 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上)/ 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下)/ 村落规划建设的机制
二、住宅
引子 / 住宅与社会 / 住宅的形制 / 厅堂 / 卧室 / 厨房 / 院落 /宅门 / 两种住宅
三、宗祠
引子 / 宗法制度下的宗祠 / 庶民宗祠的合法化 / 宗族的内聚功能 / 宗族功能的外延 / 宗祠与村落布局 / 建筑形制 / 祭祀仪式
四、庙宇
引子 / 有求必应的民间神灵 / 世俗化的自然崇拜 / 来自人间的神灵 / 神的居所 / 庙宇的形制 / 庙宇的建造 / 庙宇的公共功能
五、文教建筑
引子 / 朝廷取士的科举制度 / 宗族完成了科举制度 / 书院•学塾•文馆•文峰塔•文昌阁 / 奎星楼•文庙•仕进牌坊•惜字亭
六、小品建筑
亭 / 牌坊 / 桥 / 塔 /水碓和碾子 / 枯童塔
附录1 请读乡土建筑这本书
附录2 难了乡土情——村落•博物馆•图书馆
附录3 说说乡土建筑研究
附录4 乡土建筑研究提纲——以聚落研究为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