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探索六朝文史的智慧结晶,汇聚作者四十年学术精华
文心相感,古今不隔
集合作者深厚学术功底的宝贵文集
定价:¥168.00
探索六朝文史的智慧结晶,汇聚作者四十年学术精华
文心相感,古今不隔
集合作者深厚学术功底的宝贵文集
《珠明山居丛稿》是熊清元教授从近四十年来所撰学术论文中,自觉有一得之愚,可供学人参考者辑录并略加编次而成。选题主要集中在建安文学、南朝文史,还有相关札记。这些文章有研究作家生平,有考证作品年代,有作品内容之阐释,有诗文语句之新解,亦有对今人学术论著、古籍整理著作之商榷或匡补,如此等等。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宝贵参考和启示。因著者长居在古城黄州之珠明山,故名之曰《珠明山居丛稿》。
作译者简介:
熊清元,湖北红安人,黄冈师范学院文科教授,从事中古文学教学及文史研究。曾在《中国史研究》《文献》《中华文史论丛》《图书馆杂志》《台大中文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七十余篇,已出版主要著作有《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巴蜀书社2013年版)、《金楼子疏证校注》(陈志平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萧绎集校注》(陈志平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版)等。
漫谈拄杖
拄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先秦儒家经典《礼记》即说人“五十始衰”,可以使用拄杖了;并且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使用拄杖的范围做了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王制》)由此可以推想周代使用拄杖已经较普遍了。此后历代相沿,时至今日,手持拄杖的老人时常可见。下面就拄杖的用料、外饰、用途及古代赐杖之礼制略作概述,姑名之曰漫谈。
老年人大概都希望得到一根好拄杖。拄杖的好坏既与用拄杖的人的审美趣味有关,更主要的则决定于拄杖所用的材料和外形装饰。就所用材料看,古人常用的是竹杖、木杖和藜杖。且从藜杖谈起。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有节,似竹。可以为杖。《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杖藜”即拄着藜杖。或许是因为用藜作杖较早且藜杖也较普通,所以后代诗文中常用“杖藜”来泛指扶杖而行。如“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杜甫《夜归》),“铁桥石柱连空横,杖藜欲趁飞猱轻”(苏轼《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等。
木杖中较名贵的是灵寿木制作的杖,即灵寿杖。灵寿木,据晋人刘逵注左思《蜀都赋》,说是产生于四川涪陵县的一种树木。而《汉书·孔光传》颜师古注更说这种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灵寿木天然生成杖的形状,当然受到人们的珍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灵寿杖颂》。颂文云:“兹杖灵木,以介眉寿。奇干贞正,不待矫揉。据贞斯直,杖之爰茂。”(《艺文类聚》卷六九)正道出了灵寿杖的特点。汉平帝时元太后赐给太师孔光的就是这种杖。竹杖中,古人珍爱的有斑竹杖、邛竹杖和桃枝杖。
斑竹杖是用湘妃竹做的。这种竹表皮上有点点红斑,用它做拄杖有天然的美。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拄杖,斑竹为上。竹欲老瘦而坚劲,斑欲微赤而点疏。贾长江诗云:‘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善言拄杖者也。然非予有此癖亦未易赏音。”看来陆游确是鉴赏到了这种拄杖的美的。正因为斑竹杖有这种特殊的美,所以古人往往把它作为馈赠老朋友的礼物,并且形诸吟咏。梁朝建安太守到溉赠给前辈新安任昉斑竹杖,有《饷任新安斑竹杖因赠诗》,中唐诗人李嘉祐有《裴侍御见赠斑竹杖》诗,有名的苦吟诗人贾岛《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诗,都是例子。
邛竹,刘逵《蜀都赋注》云:“出兴古盘江以南,竹中实而高节,可以为杖。”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亦说:“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这表明名竹是四川的特产,特点是中实而节高。所以戴凯之《竹谱》说:“竹之堪杖,莫尚于邛。”《史记·大宛传》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见到了邛竹杖,而大夏国人说是从身毒(今印度)买来。可知西汉时,邛竹杖已经广销国外了。我国古代文人亦喜用邛竹杖。唐王维有“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谒璿上人》)的诗句,北宋黄庭坚有“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的诗句。陆游《露坐》之二亦有“岸帻临窗意未便,又拖筇杖出庭前”。王、黄、陆都是大诗人,他们都用邛竹杖。
至于桃枝杖,晋常璩《华阳国志》说:“巴地竹木之贵者,有桃枝、灵寿。”刘逵《蜀都赋注》说:“桃枝,竹属也,出垫江县。”而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岭外人多种此。”元胡三省《通鉴注》又说:“今江南有之。”可能桃枝竹原产于巴蜀,后来移植到岭外、江南。这种竹别有特点。《尔雅》上说:“桃枝,四寸有节。”晋郭璞注云:“今桃枝节间相去多四寸。”《苕溪渔隐丛话》更说它“叶如椶(zōng),身如竹,密节而实中,犀理瘦骨,天成拄杖也。”三国时曹操杀了杨修,曾赠八节角桃枝杖一根给杨修之父杨彪,以示安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已 52 岁的诗圣杜甫漂泊到四川,当时梓州留后章彝赠给他二根桃枝杖。杜有《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一诗述及其事。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