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欧洲广场文化之旅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58.00

  • 著者:152025 
  •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本印时间:2018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5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6450-4
  • 读者对象:大众读者
  • 主题词:文化史欧洲
  • 人气:578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带您深度“漫游”欧洲15座著名广场

 

  ★ 欧洲广场之美,不仅在于有形的建筑,还在于凝固在广场上的历史与文化

  ★ 带您深度“漫游”欧洲15座著名广场

  ★ 收录200幅经典图片,一图胜千言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九思,笔名,取自《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他主要著作包括《三平斋夜语》《省思录》《读书录》《人生大格局》《人生从容》《人生如棋》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欧洲有源远流长的四大文化,即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四者源流迥异,发展轨迹不同,却均对西方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欧洲许多国家,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广场是凝聚和展现西方文化源流的最佳场所之一。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欧洲广场之旅,通过15座独具特色的广场,使人领略凝固在广场上那深厚而多元的欧洲历史与文化。全书图文并茂,印制精美,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显示全部目 录

002 序言
021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Piazza San Pietro
039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Piazza San Marco
065 意大利罗马纳沃那广场         Piazza Navona
077 意大利佛罗伦萨领主广场       Piazza della Signoria
095 意大利锡耶纳贝形广场         Piazza dal Campo
107 意大利比萨奇迹广场           Piazza del Miracoli
117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             Place de la Concorde
133 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广场         Grand Place
149 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         Trafalgar Square
157 俄罗斯莫斯科红场             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
181 捷克布拉格旧城广场           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
197 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广场     Mozart Platz
223 德国柏林宪兵广场             Gendarmenmarkt
233 卢森堡宪法广场               Place de la Constitution
243 荷兰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       Dam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欧洲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即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希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世俗性,而犹太教–基督教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则是神圣性,两者的区别正如基督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圣保罗(S. Palos)所说:“犹太人要神迹,希腊人求智慧。”具有深厚丰富历史积淀的欧洲广场是凝聚和展现欧洲文化源流的最佳场所。

英国哲学家、“世纪的智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公元1872—1970)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写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基础就是始于2500年前米利都(Miletus)的哲学和科学传统,西方文明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

欧洲的城市广场起源于古希腊,阿格拉(Agora)即古希腊的城市广场。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Homeros)的史诗中已提到,阿格拉是一种政治及立法的集会,而后引申为举办这种集会的场所。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希腊出现了广场的雏形。源于立法集会的阿格拉后演变为商业中心。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Hippodamus)最早系统采用棋盘式方格网络为骨架的布局形式设计新城市。公元前475年,希波丹姆规划设计重建了米利都城,城市中心规划有热闹的广场,并将其设置在两条相互垂直的大道交叉的地方。广场采用工整的长方形,四周布有敞廊长厅,三边设计了商业用房,使得广场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公元前2世纪,雅典市中心阿格拉已有神殿、平准所和旅舍;敞廊长厅面阔46.55米,进深两间,约18米,是公布法令之处。典型的阿格拉为正方形,是封闭型围场,三座互不相通的敞廊长厅呈U形排列。阿格拉的三大构成要素为敞廊长厅、议会厅和大会堂,敞廊多为两层,采用叠柱式,即下层用粗壮质朴多利克柱式,上层用纤细华丽的爱奥尼柱式。

继阿格拉后兴起的欧洲城市广场是古罗马的弗伦姆(Forum)。弗伦姆源于市集交易,后演变为设置宗教、立法和市政机构的场所。

古罗马的编年史家把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认定为罗慕路斯(Romulus,传说为战神玛尔斯之子)在台伯河畔始建罗马的建城日。公元前5世纪,台伯河东岸形成青果和牛墟市集,逐步发展为弗伦姆。典型的弗伦姆近于正方形,三面为相通的U形回廊,另一面为巨型巴西利卡(用于法庭和公众集会的会堂),场中有神殿,三大构成要素为圆柱式廊院、神殿和会堂。公元前3世纪以来,台伯河东岸市集延伸发展为罗马广场,即最正式的城市广场——弗伦姆。广场呈梯形,长约134米,宽约63米,主要建筑有两座巴西利卡、七座神殿、两座凯旋门及演讲台和灶神庙。公元2世纪以来,罗马广场向西北延伸,又先后兴建了包括五个广场的帝国簇群广场,即恺撒(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前44)广场、奥古斯都(Augustus,公元前63—公元14)广场、韦斯巴兴(Vespasianus,公元7—79)广场(又称“和平广场”、“和平神庙”)、涅尔瓦(Nerva,公元30—98)广场(又称“交通广场”)和图拉真(Traianus,公元53—117)广场。

罗马广场是古罗马最早、最重要的广场,是罗马由村镇发展为城市的重要标志,是“罗马诸广场之母”。古罗马帝制时代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至尊至圣之意)在罗马广场竖立“金里程碑”,作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起始点。当时,罗马广场不仅是全城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也逐步发展为公民集会中心;广场上元老院会堂前的空地有“大会场”之名,会场北设置有演讲台,因此罗马广场又成为政治讨论的代名词。广场(forum)一词遂有“论坛”之意。沧桑变幻,兴圮转瞬,罗马广场盛名不坠,蜚声千古。

古罗马共和制时代的“祖国之父”、终身独裁官恺撒大帝于公元前54年改建罗马广场,并于公元前48年在其西北建造新广场——恺撒广场。广场按标准的中轴线布局设计,长157米,宽72米;后半部中央为围廊式维纳斯神庙,周围以柱廊环绕;广场中央为恺撒骑马镀金青铜像。恺撒广场是第一个封闭型、轴线对称、以神庙为主体的新型广场,全部采用名贵的大理石建造,为日后帝国时代建造的一系列皇帝广场开创了先河。

奥古斯都于公元前33年即位。在位44年期间,他大兴土木,于公元前29年在恺撒被刺后举行国葬之处建造了恺撒神庙,最终完成了恺撒制订的改建罗马广场的计划,实现了罗马朝野要把罗马广场建成帝国橱窗的宏愿。奥古斯都在续建恺撒广场后,又于公元前2年8月1日在恺撒广场北面建成了长方形的柱廊式奥古斯都广场。广场长122米,宽83米,他以战神之子“罗慕路斯第二”自居,因此在广场一侧中心建造了围廊式复仇战神神庙;周围有一圈单层的柱廊;广场和神庙的设计体现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艺术地记录了罗马帝国终于建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成为罗马全城和意大利各地广场建筑追慕的蓝本。奥古斯都自豪地说:“我得到的是砖造的罗马,留下来的是大理石的罗马……”

公元71年至79年,韦斯巴兴皇帝建造了韦斯巴兴广场,以纪念韦斯巴兴皇帝征服犹太人并占领圣城耶路撒冷。广场为正方形,三面环绕柱廊,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三座建筑之一”。

公元97年,涅尔瓦皇帝祭献了位于和平广场西侧狭长的涅尔瓦广场。

罗马帝制黄金时代安东尼王朝“五贤帝”中的第二位皇帝、被誉为“最好的元首”的图拉真,于公元113年5月12日主持了这一系列皇帝广场中最后也是最宏大的图拉真广场的落成典礼。这座广场由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阿波洛道鲁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活动于公元97—130年)规划设计,位于帝国簇群广场的最西侧,为三层纵深布局,总长近300米;广场入口为图拉真凯旋门,进门之后的广场长116米,宽95米,中心为图拉真骑马镀金青铜像;广场轴线对称,功能丰富,容量巨大,气宇不凡,成为罗马所有广场建筑中的最完善之作。至今尚存的图拉真纪功柱连基座总高38.13米,柱高29.77米,底径3.7米,柱式为罗马多立克式;柱身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分18段;柱壁是全长180多米的歌功颂德的古典化浮雕带,绕柱23匝,展现了罗马帝国的文治武功,是突出皇权的象征,对其后的古代雕塑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记载,至帝制时代后期,罗马城中已建有11个广场。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恺撒大帝和奥古斯都时代的军事工程师马库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公元前84—前14)所著《建筑十书》第五书第一节“广场和大会堂”中,有全世界最早的关于古希腊城市广场阿格拉和古罗马最正式的广场弗伦姆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千年的广场建筑规则。

正如美国诗人、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公元1809—1849)在诗中的吟唱:

希腊的典雅荣光,

罗马的富丽辉煌。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世界群雄割据,国困民穷;罗马广场也日渐倾颓,光辉不再。公元5世纪,欧洲进入封建时代,城市生活以宗教活动为中心,广场也发展为教堂和市政厅的前庭。城市布局的基本模式是十字大街加棋盘格局,十字大街的交点是长方形的中央广场,作为宗教、政治、商业和节庆活动的场所。

11世纪至13世纪,中古高峰时期,欧洲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批城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广场有两大风格:一是以锡耶纳为代表的曲线布局的哥特风格;二是以比萨为代表的直线布局的罗曼风格。1298年,意大利锡耶纳市容维护委员会发布了市政条例及广场景观规范,标志着有史以来第一次依据美学原则进行和谐的城镇广场布局规划的开始。锡耶纳的贝形广场(又称“田野广场”)反映了哥特风格的广场和街道弯曲美的美学特征,因此成为“中世纪广场之冠”。建于1063年至1350年的比萨主教教堂广场,以主教堂、洗礼堂、斜塔和墓园等四大罗马风建筑(又称“罗曼建筑”)组成的大史迹称雄于世,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奇迹广场”。

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建筑,设计特点是3R,即罗马、理性和匀称(三词均以字母R开头)。欧洲文艺复兴广场最鲜明的两大特征就是理性和透视性。其间,意大利、西班牙及荷兰相继建成一批文艺复兴风格的广场。

“文艺复兴建筑之父”、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大穹顶的设计师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公元1377—1446)于1413年至1423年创作了反映佛罗伦萨领主广场和大教堂广场的绘画。他依照自己所发现的“焦点透视法”,展现了广场的风貌,从此开创了按照三维透视空间进行广场设计的新阶段。佛罗伦萨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文艺复兴第一人”列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公元1404—1472)在《营建实务》一书中阐释发扬了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广场观,成为当时广场规划的指南。

1460年,文艺复兴的第一座理想城皮恩察(Pienza)在著名的人文主义教皇之一、第212任教皇庇护二世皮科洛米尼(PiusⅡ,公元1405—1464)的训谕中建立起来。佛罗伦萨建筑师、雕塑家贝纳尔多·罗塞利诺(Bernardo Rossellino,公元1409—1464)在庇护二世的监督指导下精心设计了具有透视性的市政厅广场,该广场又称“庇护二世广场”。广场北侧为大教堂,西侧的市政厅和东侧的大主教府邸呈梯形布局斜向展开,使正面的教堂宛如舞台的背景。这种既有理性又有透视性的高明设计手法,使广场自然融入中古城市的纹理。庇护二世广场成为文艺复兴广场的开山之作,至今仍令人激赏。

1529年,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成为文艺复兴广场中小规模翻新设计的典范。威尼斯国家建筑师雅各布·尚索维诺(Jacopo San Sovino,公元1486—1570)用30多年的时间对圣马可广场进行改建。他运用文艺复兴的构图语汇,以拱券作为周边建筑的基本母题,令广场周边的建筑仿佛成了广场的镂花帷幕,并使广场成为旷古绝伦、多姿多彩的“欧洲最美丽的会客厅”。

1537年,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四艺(雕刻、绘画、建筑、诗歌)皆精的米开朗琪罗为第222任教皇保罗三世(Paul Ⅲ,公元1468—1549)规划建设了罗马坎坡广场,该广场又称“市政厅广场”。这是文艺复兴广场中最辉煌的大尺度更新设计的典范。米开朗琪罗按反透视原理设计了一个独具创意的梯形广场:位于卡比托利山,俯瞰“天主之都”;广场长79米,前宽41米,后宽60米;中央为十二角星椭圆形图案的广场,在椭圆形的中心处设置一尊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骑马铜雕像。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于公元161年继承皇位,写了《沉思录》一书传世。该书体现了重视忍耐与超脱的“斯多葛主义”。他作为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实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的理想:“哲学家应该成为君主,君主也必须成为哲学家。”他的雕像使广场有一个艺术焦点,构图集中,轴线突出;按梯形布局安置广场左右两翼高度均为20米的博物馆和档案馆,以纠正透视缩窄的错觉;在广场正面、中心雕像的后面,精心设计了广场综合建筑群的顶点,即重建的、高27米、有巨大双层斜梯的元老院宫。米开朗琪罗将动感的椭圆形广场与环绕广场三面呈梯形布局的建筑物巧妙区分开,使整齐如划的文艺复兴广场具有了富于动感的巴洛克构图元素,给人以史无前例的城市感觉,对欧洲的广场规划影响深远,被教皇保罗三世誉为“米开朗琪罗的罗马”。

1560年,佛罗伦萨著名文艺复兴建筑师、“艺术评论之父”乔治·瓦萨利(Giorgio Vasari,公元1511—1574)规划设计了被誉为“16世纪沙龙”、极具透视性的佛罗伦萨乌菲兹广场,该广场又称“办公室广场”。狭长广场的中庭长122米,开放通道形成了极具领域感和方向感的开放空间。它捕捉亚诺河流动的空间效果,引入广场的透视空间,消失点设在领主广场门前的雕像。瓦萨利别具一格的广场设计、流动空间与透视空间完美结合的效果,使乌菲兹广场成为文艺复兴广场的经典之作,揭开了都市广场建设不朽的一页。

17世纪被称为“伟大时代”,也是欧洲广场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间两种新的广场建筑风格开始取代文艺复兴广场蓬勃兴起,其中一种是巴洛克风格,一种是古典主义风格。

巴洛克风格反映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文化,发源于意大利罗马,主要服务于教皇和教廷贵族,后传播到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奥地利和德国的南部。古典主义风格反映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宫廷文化,发源于法国,主要服务于国王和宫廷贵族,后传播到新教国家英国、荷兰和德国的北部。巴洛克广场突出神权,强调动感和色彩,追求个性;古典主义广场则突出王权,讲究布局的逻辑性、统一性和构图的几何性,风格严谨简洁、轴线对称、主次有序、含蓄高雅。

1604年,法王亨利四世决定兴建可举办大型庆典的广场。1612年,巴黎在马匹市场的原址上建成了第一个户外广场,原名为皇家广场;呈工整的正方形,边长为108米;四周有36栋风格统一的双层红砖房,每边均为9栋;四周建筑底层为古典主义风格的圆拱式回廊;造型质朴明快,古色古香。广场中央设立路易十三的骑马雕像作为轴心。后正中间改种大树,周围环抱四块草坪,每块草坪上均有一座三叠式喷泉。1792年广场更名为“联盟派广场”,1793年改为“国家不可分割广场”,1800年拿破仑将广场改名为“孚日广场”。

1652年,第238任教皇英诺森十世(Pope Innocent Ⅹ,公元1574—1655)决定将家族府邸潘菲利宫所在的纳沃那广场建成罗马最高贵的“家庭广场”。“巴洛克之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公元1598—1680)于1651年开始建造有“巴洛克之魂”美誉的“四河喷泉”,以及摩尔人喷泉;集巴洛克模式大成的弗朗西斯科·波洛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公元1599—1667)设计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圣阿洛尼斯教堂;著名巴洛克建筑大师皮耶罗·达·科尔托纳(Pietro da Cartena,公元1596—1669)于1656年重修和平圣母教堂。“巴洛克三杰”联手打造了这个长椭圆形、布局合理、和谐优美、缤纷多彩的巴洛克喷泉广场。从此,巴洛克风格流风所及,风靡全欧,巴洛克喷泉广场比比皆是。正如瑞典诗人拉尔斯·古斯塔夫松(公元1936— )在《广场》一诗中所描述:

 

一座狭长巴洛克风格的广场。

多么空寂呀,喷泉的水声

撞击着明亮的建筑物,光在冰结的池中

不住地浮动,闪烁,跳跃。

 

这首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巴洛克广场的风韵、空间感,以及喷泉和建筑的美感,令人神往。

1656年至1667年,第239任教皇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 Ⅶ,公元1599—1667)委托贝尼尼设计建造了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广场造型严谨,呈完美的椭圆形和梯形组合,由两组列柱廊环抱,气势雄迈,不同凡响,具有史诗性、音乐性、戏剧性和象征性,是巴洛克广场的巅峰之作。

1737年至1755年,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波兰废王、洛兰公爵斯特尼斯拉斯一世(Stanislas Ⅰ,公元1677—1766)为表示对路易十五的敬意,在法国南锡规划建造了路易十五广场,后改称斯特尼斯拉斯广场。设计师伊曼纽尔·西勒·德·考尼(Emmanual Héré de Corny,公元1705—1763)以位于南端的长124米、宽106米的路易十五广场为主体,在中间设置狭长的跑马广场,北端是长圆形的王室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三个广场组成了按照长450米的纵轴线串联、完全对称排列的簇群广场。路易十五广场和跑马广场之间由城墙改建的凯旋门巧妙分隔;广场充满变化和惊奇的元素、包围和释放的元素,以及建筑高度对比的元素;尤其是路易十五广场南面两角的出入口,设计师之一让·拉罗(Jean Lamour)精心制作了透雕铁栅门,轻盈玲珑,绮丽多姿,既遮蔽了喷泉,又创造了洛可可风格的活泼。尽管南锡簇群广场仍有晚期巴洛克广场的余韵,已有建筑史家将其归类于洛可可风格广场,但其堪称皇家广场和国民广场相结合的杰作。当时,法国里昂、南特、鲁昂、兰斯与波尔多等城市都先后建造了古典主义的皇家广场。

18世纪至19世纪,源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又名“古典复兴”)在法国由于拿破仑喜爱罗马风格而发展为“罗马复兴”;而当时正与法国交战的英国,为了与法国对抗,则发展了“希腊复兴”,在维多利亚时期还形成了“哥特复兴”。

1683年至1701年,法国巴黎建造了旺多姆广场,原名为“伟大的路易广场”,又称“被征服者的广场”,设计师为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建筑师于勒斯·哈德温·孟萨特(Jules Hardouin Mansart,公元1646—1708)。广场外形呈长方形,四角抹去,长141米,宽126米,四周环立三层高的建筑,底层为重块石做成的柱式基座,采用罗马复兴风格的圆拱式连续券廊作骑街楼,廊内设店铺,二、三层用通高的科林斯式扁壁柱装饰;立面部分设有三角形檐饰;广场周边的建筑格局采用巴黎城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构图。广场纵横两条轴线的交点上于1692年立有路易十四的骑马铜像,后于1808年被高43.5米的罗马复兴风格青铜纪功柱(又称“雄狮柱”)所代替。这是为了纪念1805年12月2日在奥斯特里茨村,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对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索瓦二世的“三帝会战”中所取得的彪炳史册的胜利。此次战役堪称最能体现拿破仑军事天才的范例,他本人也视这次战役为其一生所获得的35次胜利中最辉煌的一次。模仿古罗马图拉真纪功柱的雄狮柱以铜制浮雕表现法军的胜利场面,浮雕是用缴获奥地利和俄罗斯军队的250门大炮熔铸的。法国雕塑家安东尼·肖代(Antoine Chaudet)制作的一代枭雄拿破仑“小下士”雕像竖立在纪功柱的顶端。这一时期的广场建筑风格被称为“帝国风格”。雨果在1827年写了《旺多姆广场圆形铜柱颂》一诗表达对拿破仑的敬仰。

建于1755年至1763年的巴黎路易十五广场,于1795年改称为协和广场,其设计师是皇家建筑师雅克–安季·加布里埃尔(Jacques-Ange Gaberiel,公元1698—1782),他在法兰西建筑学院组织的广场设计竞赛上中标。在设计方案中,他以非凡的眼光提出空间自由发展及与环境相联系的原则,把广场设计成开放式八角形,并完美设计了广场纵横两条轴线,使协和广场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广场的典范。建于1750年至1830年的芬兰赫尔辛基议会广场,由卡尔·恩格尔设计,也是新古典主义广场的杰作。建于1749年至1760年的丹麦哥本哈根市阿美琳堡广场为包被型八角形广场。其构思来源于法国皇家广场,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尼古拉·艾特维德设计的4座严格对称的洛可可风格宫殿,环绕广场中央雄伟的丹麦国王腓特烈五世骑马雕像。这座雕像出自法国雕塑家雅克·萨列之手。

法国皇家广场对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场的影响已属古典复兴的回响,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欧洲广场流派纷呈,蔚为大观。意大利把广场文化发扬光大,建造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精彩广场,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场是文明和文化传承的具象载体,是一块界定明确能满足多种功能的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的公共空间,是展示和观赏周边建筑与建筑群的最佳场所,而标志性建筑则体现了广场的主题、氛围和艺术焦点;广场本身也是空间上的大型标志物。广场最鲜明的特点是领域感、归属感、围合感、方向感、审美感和话题性。

欧洲城市广场根据使用性质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宗教广场(即教堂广场),如意大利比萨主教教堂广场、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二是政治广场,如法国巴黎协和广场、意大利佛罗伦萨领主广场;

三是商业广场(即市集广场),如波兰克拉科夫古城广场;

四是综合广场,指广场同时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俄罗斯莫斯科红场既是宗教广场、政治广场,又是商业广场。

广场根据空间规划性质,按保罗· 扎克尔(Paul Zucker)的研究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空间设限的封闭型广场(Closed Square),又称围合型、包被型广场,如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广场和意大利罗马纳沃那广场;

二是空间指向主要建筑的支配型广场(Dominated Square),如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三是中心围绕的核心型广场(Nuclear Square),如法国巴黎协和广场和星形广场;

四是由许多空间单元所构成的组合型广场(Grouped Square),又称连接型广场、簇群广场和群场,如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和佛罗伦萨领主广场;

五是空间不受限制的开放型广场(Amorphous Square),如卢森堡宪法广场。

笔者根据多次考察欧洲的实地感受,按照五条标准,即知名度、美感度、历史性、艺术性、国别性,选出欧洲十五大广场。

广场是伟大历史名城的灵魂所在,是伟大文化积淀的精华所在,是伟大特定文明的记忆所在,是伟大场所精神的根本所在;广场是人生舞台的最佳写照,是人生旅程的精神驿站,是人民共同生活理想的精彩缩影,是保罗·扎克尔所说的“人文景观中的心理的停泊港湾”。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