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美国历史学家奥马拉揭秘冷战背景下创造硅谷奇迹的神奇公式,是规划高科技宜居之城的必读之作
定价:¥88.00
美国历史学家奥马拉揭秘冷战背景下创造硅谷奇迹的神奇公式,是规划高科技宜居之城的必读之作
知识之城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创造的最成功的概念之一,是科学创新的原动力,是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科学工作者及其家人的乐园。那么,把一个地方变成知识之城的神奇公式是什么?一个城市或地区如何才能成为下一个硅谷?本书探讨了20世纪后期高科技发展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以及关于人才、工作、资本和机构的神奇公式为何如此难以复制,扩大了我们对战后城市历史的认识,对规划未来的高科技经济至关重要。本书既有深入的实证研究,也有创造性的解读,是有志于建设下一个硅谷的人的经典之作。
丛书书目:
大学、思想与社会译丛
沈文钦 叶赋桂 王 晨主编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 弗雷德里克·鲁道夫 著
法国大学的长征 克里斯蒂娜·穆塞林 著
寻找下一个硅谷 玛格丽特·奥马拉 著
国家、社会与大学 查尔斯·麦克莱兰 著
英才制的危机 彼得·曼德勒 著
盟友与敌手 埃米莉·莱文 著
大学与城市 托马斯·本德 编
最早的大学 奥拉夫·佩德森 著
何为好大学 瑞文·康奈尔 著
分等 斯科特·盖尔伯 著
校园生活 海伦·霍罗威茨 著
第一章
冷战政治
要想建造一座城市,资金和赋权必不可少,此外还要有合适的地址。知识之城的崛起也离不开以上几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其归根结底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科研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联邦政府围绕高科技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拨付了难以估量的专项经费。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科学技术视为推动工业生产、促进理性生活的密钥,冷战的爆发让科学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更上层楼。在此期间,科学不仅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且重心也有所调整,涵盖了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福祉密切相关的研究:从物理、化学到数学、工程学,参与科技生产的学科越来越多;从以晶体管为代表的高端消费品到以战斗机为代表的先进武器,再到半导体、计算机这样的专业装备,高科技研发涉足的产业版图也越来越广。出于增强军事实力的需要,基于提升教育质量的考虑,更为了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科研人员及其所在的机构和产业被赋予前所未有的特权。
知识之城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冷战为研究型大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内外专业科研人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说到如何选择知识之城的创建地址,这个问题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首先,冷战时期的战略规划必然要慎重考虑经济成本;其次,这还涉及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权力博弈和资金筹措;最后,冷战时期的国防体系发展还要放在更宏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进行考量。冷战政治不是凭空产生的,当科研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地位水涨船高,甚至被标榜为美国文化精英的杰出代表,城市格局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郊区开始走向繁荣,中心城市辉煌不再;南方和西部更加繁华,东北都市圈与中西部地区却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衰落。毋庸置疑,上述变化与冷战初期的国家政策密切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产业被赋予诸多特权,地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因此改变,那些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他地区唯有走向沉寂。
政策架构(1945—1950)
科学政治
冷战期间,“研究与发展”(R&D)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宏大概念,涉及一系列政府行动,而且其基本定义也一再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同时发生在不同的场所,大学实验室、政府机构以及企业研究所都在从事科研事业。绝大部分的科研工作都是根据具体的军事或商业目标而进行的短周期应用型技术研究,在冷战初期 这种趋势尤为明显。余下的部分便是基础研究,即纯粹为了科学进 步而开展的学问探究。基础研究项目获得了联邦研发经费的大力支持,受资助领域涉及医学、物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大类。 基础研究一般都由研究型大学来主导,而应用研究则常常由政府研 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来发起。除了上述研究活动之外,冷战期间真正占据政府科研预算大头的是军事设备的制造和采购,此举创造了一个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防承包商群体,并以数十亿美元的联邦资金支出改变了地区经济格局。上述举措共同造就了一个由政府资金养大的庞然巨物,德怀特·D.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61年卸任时为其起了一个广为人知但又颇为不祥的名字——军工复合体(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