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当代中国文论的交流与构建 精装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189279 
  •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印时间:2024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87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291-2
  • 读者对象:高校文学系师生、爱好文学的大众读者
  • 主题词: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回归文学本质,对话中西文论,重构理论新境。

《当代中国文论的交流与构建》围绕“文学本质”这个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将其置于中西文论互鉴的背景下分析论述;梳理关于“文学本质特征”论题的中西研究成果,探讨围绕这个论题而展开的一系列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并由此探究21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路径以及构建思路。薛原教授以严谨的笔风、开阔的视野,在当今文学界“重理论、轻文学文本”的研究倾向中提倡回归文学文本,在人文学科普遍势弱的时代挖掘文学研究的意义,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回归人文的价值,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再提中西沟通的必要性。本书立足文学本质,直面文学研究泛化困境,以清晰学理回应时代挑战,为学科注入人文坚守与创新活力,学术视野宏阔,论证严谨,是理论界不可多得的深度力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薛原,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理论、德国当代文学、后现代以后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主持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完成多部专著和译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研究员、《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杂志副主编、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等著名出版社审稿专家。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西文论互鉴的广阔背景,对“文学本质”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刻而富有创见的思考,突破了传统本质主义的理论桎梏,巧妙融入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为中国文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中西文论交流的历史梳理,本书清晰展现了中国文论从单向接受西方文论到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的转型轨迹,揭示了中国文论在世界文坛日益显著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全球性文论体系的独到见解,为当代文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 /刘建军
绪论 文学与我们的时代
第一编 文学与文学理论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 关于“文学性”
第三节 文学的语言性
第四节 文学的情感性
第五节 文学的伦理性
第六节 文学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第二章 文学理论
第一节 从文学到文学理论——中西对话的历史
第二节 文学理论与文化理论
第三节 文学理论与意识形态
第四节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五节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第二编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
第一章 对西方文论的接受、重组和构建
第一节 叙事学
第二节 文学伦理学批评
第三节 生态批评到生态美学
第四节 后人类研究
第五节 新审美主义
第六节 后后现代文艺理论
第二章 对西方文论的质疑
第一节 从“失语症”到变异学
第二节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讨论
第三节 强制阐释、本体阐释与公共阐释
第三章 中西文论交流互鉴
第一节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第二节 世界文学与世界诗学
第三编 新世纪文学理论的构建
第一章 文学内涵与“文学性”的拓展
第一节 文学内涵的拓展
第二节 “文学性”概念的拓展
第二章 文学理论的构建来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第三节 西方文论——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
第三章 新世纪文学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理论的构建
第二节 构建文学研究的范式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1.新世纪伊始,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哲学之死”“文学之死”“理论之死”这些论断鸣鼓喧哗之时,人们难免陷入一种悲观的情绪。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人文科学全面失落的时代,文学似乎也难逃相同的宿命。无论是消费社会和现代传播技术的日益崛起,还是世界各国科技、经济和外交的白热化竞争,“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全球疫情所加剧的分离、割裂和怀疑,都使得文学和人文科学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步面临边缘化。而曾作为文学重要载体的纸媒也无可避免地呈衰落趋势。凡此种种,使得文学传播和交流方式研究、学科构建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与人文、科技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很难从单一维度考量文学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的角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应该如何在重重危机之下构建更有生命力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范式,以应对这样的挑战?本书主张一方面回归对“文学本质”的探讨,以帮助我们在文学研究范围无限制扩张的今天,重新廓清文学的边界;另一方面,中西文论交流是促进文学理论生成和文学研究迭代的重要途径。前者使得文学回归本原,后者令文学有着宽阔的共同研究基础。本书将围绕“文学是什么”这个在后理论时代中西文论仍然绕不开的话题,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分三个板块,即“文学与文学理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与“新世纪文学理论的构建”,对以上论题展开分析论述。
2.人文科学在全球技术创新的竞赛中常常被认为是难以获利并且可以被牺牲的。在当今很多大学里这样一种趋势日益明显,即大量的资金几乎只投资于纯科学,特别是应用科学。但这其实是失之偏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人文科学对于界定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伦理边界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第二,人文科学旨在评估过去得失并对人类未来规划进行评估或展望。第三,在全球范围内,科学研究的成本不断上升,对快速投资回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将最终导致科学中更前沿、更有潜力的部分从大学转移到国家或私人资助的专门的实验室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人文科学无利可图,所以它们走出大学的机会相当渺茫。总的说来,大学和它们的创始机构对人文科学的投资会越来越有意义,因为人文科学很可能在未来成为很多教学机构的真正“核心业务”,而不是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