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修订版)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28.00

  • 著者:189262 
  •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本印时间:2025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3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810-5
  • 读者对象:哲学研究者
  • 主题词:德里达(Derrida-Jacques1930-2004)解构主义研究
  • 人气:44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阐释德里达的历史,以及历史语境本身都在发生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以及解构的历史。

近四十年,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一直是国内文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评价和研究它的论著堪称车载斗量。在文学研究领域,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德里达的阐释史,以及研究德里达的历史语境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和解构德里达的历史。陈晓明作为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在国内的解构理论研究领域久负盛名。该书联系德里达的写作背景,具体细致地解读了德里达的很多重要论著,对其中的要义进行了详尽的阐发说明,是国内德里达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成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
著有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守望剩余的文学性》)等。
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2002年度评论家奖,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14年获腾讯首届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北京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中华英才》杂志称其为“领军后现代”。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德里达是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解构主义动摇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德里达成为20世纪下半叶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的人物。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几乎覆盖了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尼采到列维纳斯,从卡夫卡到阿尔托等西方思想史上所有的大师。《德里达的底线》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时,对解构主义进行“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该书为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丛书之一,由深圳大学提供资助。
作者简介:

显示全部目 录

导 言 后现代的开启与解构的未来面向
一 后现代的开启者
二 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
三 德里达的思想阶段转变,历史性与肯定性问题
四 解构与后现代的信念问题
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一 战后的法国思想界:萨特的时代
二 结构主义的时代
三 结构主义的统治与对抗的开始
四 对福柯的“我思”的批判
五 解结构的无底游戏
第二章 解现象:主体意向与历史性问题
一 现象学的根基
二 “生成与结构”的历时性解构转换
三 先验逻各斯的历史性质疑
四 意向性还原的非历史性
五 声音、书写和补充
第三章 解—文字与存在:清淤与清除起源根基
一 文字与言语的对抗
二 写下的存在和被写的存在
三 普通语言学中的语音中心主义与逻各斯的合谋
四 对卢梭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字观念的解构
五 关于卢梭的替补的批判
第四章 解构的关键词:延异的无限运动
一 延异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二 延异的其他思想渊源
三 符号的延异与索绪尔语言学
四 延异的基本含义
五 延异的历史性问题
六 关于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
第五章 解构的策略:文学对抗哲学
一 解构的修辞学或柏拉图的药
二 颠倒与嫁接:文学对哲学的改写
三 起源的缺乏:不在之在
四 延异的历史性:补充与替换
五 文学对抗哲学的另一种态度
第六章 解文学性:奇怪的建制与劫持
一 文学性与“奇怪的建制”
二 文学类型、法律与女人
三 在法律面前、署名的语境
四 被劫持的文学性
第七章 解构的伦理面向:他者、宽恕与责任
一 关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
二 解构暴力与形而上学
三 人的终结与人的伦理学
四 宽恕的无条件性与不可能性
五 关于动物、死刑与死亡的馈赠
第八章 法律、暴力、正义与绝境
一 关于正义的权利,从法律到正义
二 本雅明:暴力、革命与救赎
三 绝境:解构的向死而生
第九章 友爱政治学与他者的人道
一 “也许”与他者的伦理学
二 友爱与幻影朋友之回归
三 友爱的现实情境:绝对敌意与人道
四 民主正义与他者的人道
第十章 马克思的异质性精神与弥赛亚性
一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语境
二 幽灵化:为什么是幽灵?
三 驱魔道,历史无法终结
四 以解构的名义继承,以及幽灵学的悖论
五 面向未来的弥赛亚的肯定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