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千岛语录 精装瑜伽哲学经典丛书

分享到:

定价:¥69.00

  • 著者:185991 译者:
  •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本印时间:2023年07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52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613-4
  • 读者对象:瑜伽爱好者与习练者,印度宗教与哲学研究者
  • 主题词:哲学思想印度近代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辨喜典型代表作首出中文单行本,堪称印度版《论语》


相关推荐:
我们会看到辨喜是以一种新鲜而生动的方式进行探讨的,我们还能通过本书对印度的典籍经文、社会习俗与精神传承有更多的见解。所以,这是一份关于东西方文化之间最富有成效之交流的真实记录。
——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 韩德



百年前便已风靡欧美的印度哲学名著首出中文版,对于研究印度哲学家辨喜的思想和生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为辨喜口述、其弟子沃尔多女士整理而成,二者珠联璧合,行文有力,思想成熟,内容具有远见卓识。
包含哲学大家对印度经典深入浅出的解读,有助于读者对吠檀多哲学,特别是瑜伽哲学形成系统且明确的概念。
直译自经典印度版本,译文明白晓畅,读之宛如辨喜亲临。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斯瓦米•辨喜(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印度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创立了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和不二论道院,一生致力于印度的宗教和社会改革,影响了甘地、泰戈尔、阿罗频多等思想家。他也是将吠檀多哲学及瑜伽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被欧美人誉为“雷霆般的雄辩家”。身后有全集九卷传世。
译者简介:
闻中,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
江小敏,美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1895年夏季,印度哲学家辨喜于美国纽约州的千岛公园别墅内休养期间,面对十来位学生,就各种宗教和哲学主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演讲。内容由他甚为信任的美国弟子沃尔多女士全程记录下来,而后成书。
他用活泼亲切的语言,讲述了深藏在《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等印度哲学典籍中的精髓,阐述了对各大宗教的个人理解。其中许多观点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仍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本书既是辨喜作为哲学家一面的思想荟萃,又是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之人的行状深描,堪称印度版的《论语》。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版序言……德瓦玛特
第二版序言……罗摩克里希那南达
第三版序言……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出版社
导 论……沃尔多
我的导师……M.C.F
说 明……沃尔多
1895年6月19日 星期三
1895年6月23日 星期日
1895年6月24日 星期一
1895年6月25日 星期二
1895年6月26日 星期三
1895年6月27日 星期四
1895年6月28日 星期五
1895年6月29日 星期六
1895年6月30日 星期日
1895年7月1日 星期一
1895年7月2日 星期二
1895年7月3日 星期三
1895年7月5日 星期五
1895年7月6日 星期六
1895年7月7日 星期日
1895年7月8日 星期一
1895年7月9日 星期二
1895年7月10日 星期三
1895年7月11日 星期四
1895年7月12日 星期五
1895年7月13日 星期六
1895年7月14日 星期日
1895年7月15日 星期一
1895年7月16日 星期二
1895年7月17日 星期三
1895年7月18日 星期四
1895年7月19日 星期五
1895年7月20日 星期六
1895年7月21日 星期日
1895年7月23日 星期二
1895年7月24日 星期三
1895年7月25日 星期四
1895年7月26日 星期五
1895年7月27日 星期六
1895年7月28日 星期日
1895年7月29日 星期一
1895年7月30日 星期二
1895年7月31日 星期三
1895年8月1日 星期四
1895年8月2日 星期五
1895年8月3日 星期六
1895年8月4日 星期日
1895年8月5日 星期一
1895年8月6日 星期二
桑雅士之歌
译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每一种快乐之后,伴随而来的必是痛苦,彼此之间的距离或远或近。灵魂越是趋于高级,悲喜转换的速度就越是迅疾。我们真正需要的,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两者皆使我们忘记自己的本质,两者皆是锁链——一是黑铁打造,一是黄金打造。立在两者之后的,即是阿特曼,它非苦非乐。所有生命的状态总处在无常与变易之中,但灵魂的本质却是至上的欢喜、平静与安定。我们尚未亲证,但我们可以亲证,只要把诸种浮渣从生命中清除出去,自可目击它的真实存在。
唯有立足于自性,人们才能够对世界生出真爱,站上那非凡的高地。要想确认我们的普遍本质,就必须以完全平静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全景——它不过是一场孩童的嬉戏。只要了然于此,它便不能再扰乱我们。如果我们的心乐于赞美,那么它就自然不喜欢被责备。感官带来的所有快乐,乃至心中的所有愉悦,皆是短促不居、迅疾无常。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一种真实且稳固的喜乐,它不耽于任何外在的条件。它是完美而自在的,是至上的欢喜。喜乐越是发自内在,越能显出我们的灵性之高涨。这种内在自我的喜乐,就是这个世界所谓的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