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华语与华语传承 平装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

分享到:

定价:¥11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本印时间:2024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64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532-6
  • 读者对象:汉语专业,特别是现代汉语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对汉语、海外华语历史发展、研究现状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汉字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中国语言学必读书目。华语研究领军学者、著名语言学家郭熙教授主编,精选26篇华语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全方位、深层次呈现海内外华语研究丰硕成绩和前沿热点。


编辑推荐:
★专业主编,专业团队
主编郭熙是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1997年获“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出版著作50多部,发表论文200篇,主持重大课题20多种,是我国华语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学者,享誉国际,成就斐然。
★前沿成果,最新进展
郭熙教授精选26余篇优秀论文,结集成书,所选篇目均为华语研究领域观点新颖、原创性强、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成果,集中呈现了20多年来华语及其传承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新热点。阅读本书,可以尽快了解国内外华语研究的历史脉络、前沿和新趋势。
★海量文献,便捷查找
本书不仅是一部总结性文集,同时可看作相关领域的文献汇编。本书所载各文章之后,收录大量该领域中英文期刊图书文献,出处明晰准确,随查随看。一书在手,便捷查阅关键文献,对研究者拓展眼界和思路、把握研究重点、构思论文写作,均是一大助力。



 

显示全部前言

引言 华语研究在海外的起步
对华语展开研究,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华语的存在,一是要有对华语研究的需求,而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有了华语的存在,人们才会有华语的意识,才会有研究的志趣,而这种意识又常常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才会形成。
(一)“华语”的名和实
已有文献表明,作为南洋地区一些国家华人社会共同语的“华语”.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卢绍昌(1984:43)指出:“华语”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独立运动期间产生的新名词,流行起来是50年代的事情。它和“华族”意识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这种意识的成形和展示似乎并非始于语言学者。据张从兴(2003),1941年就有人强调“马华”即马来亚华人),认为它已形成一支特殊的派生队伍: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支脉,同时又是当地一个重要的基干民族。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不再承认双重国籍,东南亚的华人开始自称“华人”“华语”也应运而生。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段时间里对华语开展研究的文献。这或许与语言发展的稳定性有关尽管海外华人已经有了“华语”这个名称,海外华人也与当地人接触了几百年,但强烈的侨民意识和对母语的固守,尤其是母语教育的持续开展,使得海外华人在语言上仍然没有分离于自己的母语,自然没有必要另外开展“华语”研究。还有一种可能,尽管当时已经有了“名分”意识,但华人在内心世界仍把“华语研究”作为“汉语研究”的另一个说法。直到今天,并非所有冠以“华语研究”者,都是这里所说的华语研究。例如,我国台湾有不少所谓的“华语”研究机构,实际上都是在从事汉语研究。
(二)海外华语研究在东南亚的兴起和发展
跟华语概念最早出现在南洋地区一样,对海外华语的研究也是从那里开始的。它们主要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语言学工作者中展开。1973年,新加坡南洋大学还创设了华语研究中心。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华语”的认识,一是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新加坡学者卢绍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华语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后结集出版《华语论集》(1984)。这些研究中或多或少地已经表现出了自我意识。他指出,“华语”这个词儿的创制及应用在政治上的意义是伴同独立运动而来的,同时它表示与所由来的国家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站稳自己的脚跟,走自己的路。他同时也指出,华语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法要从中国的典范白话文中找规范,也可以从新加坡出版的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中找规范(卢绍昌,1984:46-47)。至于词汇,他认为基本的词汇跟中国的基本词汇一样,但特殊的词汇必须自己创造。其实,他在1973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明确指出了“汉语”不同于“华语”(卢绍昌,1984:271)。
华语研究在新加坡开始并非偶然。第一,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华人比例最高的国家,而这里的华人社会本身又是多方言的,语言交流障碍比较突出;第二,新加坡是一个语言多样、文化多元的国家,政府历来把语言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对待:第三,新加坡语言教育和教学上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应的研究工作作为支撑:第四,随着语言使用者逐步发生变化,国家意识、华族意识不断加强,语言变异越来越多,并形成新的华语观。事实上,时至今日,“坡式华语”已经成为新加坡人引以为豪的语言形式。
如果说,身处海外的华人的华语“自觉”点起了华语研究之火的话,中国学者到海外后的加盟则给海外华语研究加了干柴。汪惠迪1984年受聘于新加坡《联合早报》,专事文字工作(后任语文顾问)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讲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呼吁世界华人社区携手合作研究华语词汇变异现象。就目前看到的资料,汪惠迪是第一个开展海外华语研究的中国学者。
随着中国和新加坡1990年建立外交关系,一批中国学者相继到海外开展合作研究,这些对后来的海外华语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长期从事现代汉语研究与教学,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编有《全球华语语法•马来西亚卷》《新编应用语言学》《华文教学概论》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回溯和剖析近二十年来海外华语及其传承研究之得失,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既梳理了海外华语的历史传承与区域传播特点,又深切关怀华语的抢救与保护,并展望现代科技的应用如何在其间发挥作用。重点论述包括(1)华语的性质、地位、规划、研究价值,(2)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与保护,(3)海外华语的文化遗产价值和研究领域拓展,(4)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建构。本书理论和实践价值兼备,为华语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在地传播提供了学术支持。

显示全部目 录

郭 熙
1   前言:21 世纪以来的华语研究及理论演进
第一编
 郭 熙
29   论祖语与祖语传承
 郭 熙
50   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
 李计伟
67   传承语特征还是习得偏误?
 祝晓宏
91   近十余年来的华语研究:回顾与前瞻
第二编
 刘 华 郭 熙
111  海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及华语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
 王晓梅
127  语言景观视角下的海外华语研究
 刘 华 张馨月
143  基于风格计算的印尼书面祖语代际传承研究
 王彩云
168  马来西亚华语介词的变异
 齐锦玉
188  “源方言”与马来西亚华语的形成
 赵 敏
212  多区域华语比较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路径
 徐新伟
228  新马泰主要华文媒体非通用规范汉字略论
第三编
 郭 熙 刘 慧 李计伟
243  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郭 熙 雷 朔
262  论海外华语的文化遗产价值和研究领域拓展
 李计伟
279  南洋华侨的祖语传承:应变与植根
 祝晓宏
300  试论早期南洋华文教材的基本面貌与当代价值
 李计伟 刘燕婧
318  新马华语史的一个断面
 王文豪
351  早期南洋吧城华侨语言使用情况研究
第四编
 郭 熙
371  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国际中文在地化传播
 姚 敏
391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
 李春风
406  缅甸华语传承模式研究
 林瑀欢
424  东南亚华校的三语教学:趋势与方向
 刘 慧
452  柬埔寨华人家庭语言规划与华语传承调查研究
 韦九报
481  祖语水平保持的影响因素研究
 曹贤文 金 梅
503  美国新泽西州华二代华语传承调查研究
 陈雯雯
527  巴西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