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亨利四世(上篇)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5.90

  • 出版时间:1995年05月
  • 页数:222页
  • ISBN:7-100-00154-4
  • 主题词:亨利四世上篇
  • 人气:511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左右生于英国中部艾冯河畔斯特拉福德镇上一个相当富裕的市民家里。他在镇上的文法学校念过书,主要读拉丁文,可能也读点希腊文。离开学校后,他曾帮助他父亲做过各种手艺和生意,据说还当过乡间学校的助理教师。大约在1585年他到了伦敦,在剧院里干些下等工作,后来当个演员,并开始了戏剧创作活动,起初改编别人的老剧本,然后转到独立创作。现在保存下来的三十七个剧本,只不过是他在伦敦时期所写剧本中的一部分。大约在1612年,他离开伦敦回到斯特拉福德镇;1616年4月23日逝世,享年五十二岁。
    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创作大师,同时又是一个天才诗人。马克思曾称道,“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世界艺术顶峰之一”。
    《亨利四世》上集约写于1597年秋季,为《理查二世》(发表于1597年夏季)的继续,故事时间紧接着《理查二世》的结尾部分,但写作方法大不相同。《亨利四世》以前的历史剧是以严肃的笔调写的,虽然为了剧本的需要对历史事实和日期作了必要的更改,但莎士比亚很少增添次要情节,在《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中没有小丑的插科打诨和其他笑料。但《亨利四世》上集有半个剧本的篇幅全都是福斯塔夫和他的伙伴们的滑稽戏(low comedy),而历史部分却被缩减为一系列简单的情节。莎士比亚从贺林谢德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编年史》中选择了以下这些历史资料:亨利四世国王获悉潘西•诺森伯兰伯爵父子要阴谋叛乱;潘西父子到王宫跟国王争吵;潘西•霍茨波和妻子在家里商议跟国王开战;霍茨波,华斯特伯爵和威尔士亲王奥温•葛兰道厄议定联合作战计划;国王责备亨利王子过着与他身份不相称的生活;霍茨波,华斯特伯爵和他们的朋友准备对国王开战;国王的使者建议谈判;华斯特伯爵和凡农爵士跟国王谈判他所提的条件;华斯特伯爵不如实汇报国王的建议;战争开始了,在索鲁斯伯雷战斗中霍茨波被杀,叛军被打败。莎士比亚还利用了丹尼尔的《内战》和其他资料。为了戏剧效果,他对历史事实作了改动。例如,在主要故事发生的开始时间1402年6月,亨利四世实际上只有三十六岁,莎士比亚却把他写成一个老人;霍茨波实际上是三十八岁,亨利王子为十五岁,而莎士比亚却把他们写成似乎都是二十岁的同龄人。有些事件本来时间间隔较长,莎士比亚把它们缩短,以加快情节发展的速度。
    在《亨利四世》一剧中,莎士比亚总是很巧妙地使严肃的场面和诙谐的场面交替出现,如剧本的前四幕,每一幕中都有一场或者两场福斯塔夫的戏穿插在有关两个阵营的国家大事情节之间,尤以第二幕第四场最为精彩。场景常是由宫庭转移到酒店,又转移到战争营地,气氛也随着由严肃转到轻松,再又转到严肃。第五幕第四场在亨利王子与叛军青年将领霍茨波针锋相对的争执,以及霍茨波惨死的庄严场面后,紧接着就是福斯塔夫一看见叛将道格拉斯就吓得魂飞天外,稍一交手就躺倒在地上装死,后又爬起来被霍茨波的尸体吓得浑身发抖,稍一定神,弄清楚霍茨波确已断气时,福斯塔夫就在他的腿上戳上一刀,自称凶猛的霍茨波是他杀死的,把霍茨波的尸身扛到肩上就走,要见国王去领赏。在这一段戏中福斯塔夫妙语连珠,趣味横生,实在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喜剧场面。
    莎士比亚多方面的天才,也许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象在福斯塔夫身上反映得那么多种多样。福斯塔夫是已经被历史所消灭的阶级的残余,他毫不重视骑士的美德和荣誉的尊严,只是保存了寄生虫的习性。他肥胖、贪食和酗酒,机智、幽默而脾气又特别好,喜欢吹牛,爱开玩笑,跟一些不三不四的家伙聚集在“野猪头酒店”混日子,经常受到伙伴的嘲笑和捉弄,他总是支吾搪塞,自我解嘲,这也是他善于在一切事物中为自己寻求欢乐的一种表现。
    福斯塔夫是个突出的胆小鬼,他利用一切语言为他的活命哲学辩护,恬不知耻地利用一切办法来掩盖他的怯懦行为,或者捏造事实吹嘘他的勇敢善战(Act II,scene iv),或者用诡辩术来搪塞别人对他胆怯的指责。他说“智慧是勇敢的最大要素”(Act V,scene iv),“荣誉不过是一块铭旌”(Act V,scene i),“我不喜欢勃伦特爵士这一种咧着嘴的荣誉。给我生命吧。要是我能够保全生命,很好;要是不然的话,荣誉不期而至,那也就算了”(Act V,scene iii)。福斯塔夫的性格中虽然存在很多缺点,但由于他独特的诙谐、聪明和诡辩的才能,他的谈吐和行为饶有风趣,既引人发笑,又不落俗套,这个角色深为英国观众所喜爱。
    剧本对亨利王子的性格也作了出色的描绘,他的性格是有所发展的。他年轻时放荡不羁,但后来成了一个英明的君主,即亨利五世。在《亨利四世》剧本中,他虽然和福斯塔夫一起胡闹,但这使他接近群众,熟悉各种各样的人,更能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对于日后当国王也有好处。即使他和福斯塔夫等人嬉戏玩乐时,也没有粗鄙的言行,并未走上邪道。当国王责备他时,他马上向父王庄严表示,要在战场上以英勇的行动洗刷自己由于年少而犯的错误。事实上,他终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莎士比亚还善于用语言揭示人物的性格,如第五幕第四场中,亨利王子与霍茨波相遇时,两人都使用无韵诗体,王子的语言庄严有力,生动而又中肯,用通俗的比喻说明英国只能有一个统治者,这正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中心思想。而霍茨波的语言显得有些浮夸、急燥、狂妄,正像他的名字Hotspur(热马刺)所暗示的那样。紧接着就是福斯塔夫的独白,是用散文写的,说明这样的角色还没有取得使用韵文的资格。
    《亨利四世》上集写于1595年,1598年出版了第一个四开本,1623年收入对开的剧作全集,两个版本没有重大的差别。这里印出的是多佛•威尔逊主编的《莎士比亚著作丛书》版,1946年初版,1971年再版,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欣赏这一名著,按行码的顺序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除释义外,对某些语法修辞特点也作了说明。注释承裘克安同志审校修改,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 文 庭
                     1985年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亨利四世上篇》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英国历史剧之一。本剧描写精力衰竭的亨利四世面对叛乱,忧愁后继无人。浪荡不羁的哈利王子翻然改过,在战场决斗中战胜强敌霍茨波,一举显示了一个未来英明君主的端倪。特别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福斯泰夫这一角色,以他的幽默、欢乐、厚脸皮和夸大话博得英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本剧有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场面,其中提到的事物,在注释中有充分的解释,对于读者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