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哲学主要趋向

分享到:

定价:¥32.00

  • 出版时间:2004年04月
  • 页数:834页
  • ISBN:7-100-00399-7
  • 主题词:哲学主要趋向
  • 人气:302

显示全部前言

  当代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保罗•利科主编和参与撰写的
《哲学主要趋向》一书现经联合国教科文出版社授权就要在商务印
书馆重新出版了。首先我们对保罗•利科先生给两位译者来信同
意商务旧译本再版一事表示衷心感谢。该译本曾于1989年和
1999年先后由两位译者分别赠予利科,使其了解到中国哲学界早
在八十年代初本书着手翻译时已对其哲学思想和观点开始重视。
中译者在初版时曾指出保罗•利科为国际哲学家中最适宜对当代
欧美哲学现状加以综述的学者。时至今日,上述看法仍然有效。
利科除了是当代西方主要现象学家和解释学家之外,他还是杰出
的现代西方人文理论思想史家。保罗•利科学术思想的全面性和
客观性正是我们中国哲学界对其发生持久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当代世界哲学进行综述的工作适宜于由一位法国学者承担,乃
因当代法国人文学术最具综合性倾向。当代法国思想既具独创性
又具综合性,可以说两种倾向互为因果。实际上二十世纪法国学
术思想一直具有一种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传统。可以说,没有
德、英、美、俄等国近现代时期思想的发展,也就没有现代法国独特
的思想理论成就。因此当代法国思想并非仅只来自本民族特有的
文化传统。我们特别应该从现代西方思想整体来理解当代法国思
想的特性。这种广泛的综合性思想背景也就自然体现在其处理现
代西方哲学思想史的立场和眼光中。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过去十年
来西方出版过的三部最重要的哲学百科全书(美国lo卷本罗特基
版《哲学百科全书》、即将全部完成的德国12卷本施瓦格版《哲学
历史辞书》和法国4卷6册法国大学出版社版《哲学百科全书》)就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现代西方各国哲学思想倾向的异同了。相比之
下,法国哲学辞书表现出了明显的理论综合性特点,即充分展现了
哲学和其他社会人文科学理论的关联性,特别是不同学科认识论
和方法论的相互作用。当代社会人文科学学术发展表明哲学认识
论和方法论研究是不可能仅在哲学史专业内完成的,然而在今日
英美和德国哲学界,由于专业制度化的限制,具有此类跨学科观点
的哲学家并不多。上述这套内容和形式都极具吸引力的法国哲学
新百科辞书邀请了保罗•利科为其撰写总序,从而可以反映其思
想对于今日法国哲学界的持续影响力。从五六十年代关注存在主
义、现象学、马克思哲学、分析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
学,到其后广泛深入符号学、文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诸前沿领域,保
罗•利科哲学的“理论全局观”在今日世界哲学界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保罗•利科在解释学哲学领域的专门研究和他在哲学思想
史方面的特殊贡献是两件事。就哲学知识概观和综述的工作来
说,我们主要依仗其具有的知识全面性长才。其中最重要的是其
对当代哲学的观察角度和对哲学相关知识总体结构的把握。本书
的经久性价值也正在于此。具体知识细节会与时更新,而门类知
识之间的关系则可长期存在,包括哲学在人类知识总体中的位置
和作用。这也是我们继续向我国读者推荐此书的理由之一。
   过去二十年间世界哲学交流日趋频繁,非西方哲学,特别是中
国哲学,逐渐引起欧美主流哲学的兴趣。今日世界哲学的整体图
景和本书编写之时又有不同。保罗•利科并不熟悉东方哲学。我
们不必期待本书或任何其他当代哲学百科辞书今日已经能够对东
西哲学进行有效的全面综合整理。为了促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哲
学知识发展,我们必须先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内的跨学科和跨文
化认识论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包括中西哲学各自的构成和功能
方面。但是本书和主编者利科的思想已为我们有关世界哲学和世
界人文科学全面综合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今日作为跨
文化哲学研究的中西比较哲学,也应被看作是当代跨学科哲学发
展探讨的组成部分。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世界哲学和世界人文社
会科学各部门,均为一个世界学术整体内处于彼此相互作用中的
诸相关部分。由保罗•利科在本书中构思的哲学整体观对于我们
思考未来的新哲学和新人文科学的方向来说,自然极具启示意义。
最后,我们对商务印书馆各级领导对于本书再版时给与的积极支
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译者
   2003年4月

显示全部后记

   1981年秋我们在西安参加了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第二届
年会,了解到自实行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哲学工作者对国外哲学的
最新发展兴趣日增。回京以后正好接触到这本出版于前一年的、
反映当代外国哲学新发展的书,觉得很适合国内研究者的需要。
于是决心翻译出来,以飨我们哲学界同行。限于水平,翻译中容有
不当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李幼蒸承担前言;第一部分中的导论,A
§1、2、3、4、5,B导论、§l、2、3、5、6;第二部分中的A§1、2、3、4,
B1、2、3、5、6、7;第三部分中的A§1、2、3、4(除(b)外),B§导论、
§1;第四部分中的A§1、2、3、4,B§1、2、4、5、6;第五部分中的A
§l、2、3,B§1、2;第六部分中的A,B§1、3,C导论、§1、2;3、4、
5、结论。徐奕春承担第一部分中的B§4;第二部分中的B§4;第
三部分中的A§4(b),B§2、3;第四部分中的B§3;第五部分中的
B§3;第六部分中的B§2;全书注释;本书所引书目。全书由李幼
蒸最后定稿(除本书所引书目外)。
   关于本书日文人名的汉译,日本名古屋哲学教授山田弘明先
生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滕颖副研究员曾给予热心帮助。中国社科
院哲学所王炳文副研究员对译文提出过不少有益的意见,并细心
改正了译文中的一些疏漏之处,在此一并志谢。
                             1986年10月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上编  思想方式和各类现实
第一部分  人及其知识形式:思维
 导论
 A.逻辑的哲学
   §1  逻辑和数学
   §2  数学哲学
   §3  逻辑的哲学:基础问题
   §4  科学的逻辑
   §5  现代印度和日本思想中的逻辑和本体论
B.哲学的逻辑
   导  论
   §1  分析哲学:阐明的任务
   §2  分析哲学(续):先验方法
   §3  综合哲学:非马克思主义的体系
   §4  综合哲学(续):辩证唯物主义中的逻辑和辩证法
   §5  哲学的逻辑和形式化
   §6  哲学史的哲学意义
   注  释
第二部分  人和自然现实
A.  自然科学的认识论
   §l  法则和理论
   §2  概  率
   §3  归纳法
   §4  发现的逻辑
B.  自然现实的理论
   §1  科学话语的所指者(referent)
   §2  现实的范畴
   §3  现实的层次
   §4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自然现实概念
   §5  自然哲学
   §6  语言和本体论
   §?  现象学和本体论
   注  释
第三部分  人和社会现实
 A.说明的逻辑
   §1  社会科学中说明的逻辑
   §2  心理学中说明的逻辑
   §3  精神分析学和人文科学
   §4  历史科学的认识论
 B.社会的和政治的哲学
   导  论
   §1  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
   §2  历史唯物主义
   §3  哲学人类学中的人和社会现实
   注  释
  下编  语言、行为和人本主义
第四部分  人和语言
 A.语言学的认识论
   §1  结构的和转换的语言学
   §2  语言学和符号学
   §3  语言学和人文科学
   §4  语言学和自然科学
 且语言哲学
   §1  “分析的”方法
   §2语言现象学
   §3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的哲学问题
   §4  哲学结构主义
   §5  “解释学的”潮流:语言的解释
   §6  最近东方思想家的语言和本体论研究
   注  释
第五部分  人和行为
 A.  实践话语的理论
   §1  决定论和对策论
   批评意见
   §2  实践话语的逻辑:义务逻辑
   对义务逻辑局限性的评论
   §3  实践推理和论证理论
 B.  行为哲学
   §1  “分析派的”哲学和人的行为问题
   §2  自由和“价值”哲学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和实践
   注  释
第六部分’人和人本主义的基础
 A.  东方思想方式中的人
 B.  西方思想方式中的人,
   §1  分析派关于人与人本主义的概念以及心的概念
   §2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讨论
   §3  “欧陆”哲学中关于人本主义的讨论
 C.宗教哲学
   导  论
   §1  本体论神学:传统与更新
   §2  “分析哲学”中对宗教的批判
   §3  人文科学对宗教哲学的影响
   §4  宗教的“语言游戏”和“言语行为”
   §5  宗教语言的解释学
   结论;  正在寻求自身基础的人本主义
   注  释
附录:  本书所引书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