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十四行诗集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11.00

  • 出版时间:1998年11月
  • 页数:320页
  • ISBN:7-100-00657-0
  • 主题词:十四行诗
  • 人气:215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十四行诗集》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莎士比亚戏剧一样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篇。现在出版这个注释本旨在帮助中国读者直接阅读这部杰作的原文,并在欣赏的同时获得一些有关莎士比亚语言、诗歌风格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知识。
    十四行诗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小诗,文艺复兴初期流行于意大利民间,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采用这一形式歌颂青年时倾心的少女劳拉。他的十四行诗流传很广,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影响。16世纪中叶这种以歌咏爱情为主要内容的诗体由华埃特(Thomas Wyatt)介绍到英国,不久即风行于英国诗坛。一般诗人追随风雅,把它当作时髦的写作练习,锡德尼(Sir Philip Sidney)、斯宾塞(Edmund Spenser)和丹尼尔(Samuel Daniel)等则经过吸收创新,写出了相当完美的十四行诗组。这种诗体到了莎士比亚手中又作了一番改造。原来意大利的十四行诗通常分上下两折,上折八行(octave),下折六行(sestet),每行十一个音节,韵脚排列为abba abba,cdc dcd 。莎士比亚打破这个惯例而独创一格。他的十四行诗采用三个四行的小节(quatrain)加一个偶句(couplet)的格局,每行五个抑扬格音步(iambic pentameter),即一轻一重十个音节,韵脚排列为abab,cdcd,efef,gg。这种严谨的格律意味着重重约束,对诗人是严重的挑战,而莎士比亚却以惊人的诗才驾驭了这种诗体,给它注入新鲜的内容,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他的十四行诗,每首紧扣一个中心,诗中通过三节一偶句的编排体现起承转合,而音调铿锵的诗末偶句又常如警句归纳全诗,点明题意。整个诗集前后呼应,贯通一气,围绕同一主调,展现出无穷的变化。就个别诗而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也有一些不很完美,然而,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它们无疑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一座高峰。
    1609年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由伦敦的一个出版商托马斯•索普(Thomas Thorpe)首次汇集出版。前此十年,其中的两首(第138,144首)即已在一个荟萃流行小诗的诗集《热情的朝圣者》(The Passionate Pilgrim)中刊出。据说更早些时候他的一部分十四行诗就在贵族和文人雅士中间传阅。关于这些十四行诗的创作年代,学者尚有争论,但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大多可能作于1592至1596年。当时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已有几年,他对人生与未来充满了理想,但目睹伊丽莎白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败,权贵争宠,社会动荡不宁,他深为忧虑。90年代初他一连编出几台引人注目的好戏,赢得了某些贵族的赏识,而开始接触上流社会,可他作为伶人和编剧的身分仍使他受人鄙视。1592年伦敦流传严重的瘟疫,戏班子解散或赴乡间,莎士比亚生活也很困难。他亟需得到上层人物的庇护,以便施展才华,在伦敦的诗坛上争得一席地。
    1593和1594年莎士比亚公开发表了他献给青年贵族骚散普顿伯爵(Henry Wriothesley,Earl of Southampton)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鲁克丽斯受辱记》(The Rape of Lucrece)。这位贵族8岁承袭爵位,此时年轻貌美而不愿结婚,颇有一些诗人献诗称颂他,想得到他的庇护。一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大部分也是呈献给他的。
    大约就在这两年和稍后的几年内,莎士比亚利用演戏、编剧之余,或在外地巡回演出途中,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十四行诗。这些十四行诗虽然未必完全是自传性质,却至少反映了诗人的这一段经历。它们是文学创作,然而从中我们可以比看他的戏剧更加直接地看到他真实的思想和感情。
    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流传着种种解释,其中大多属于猜测,并无可靠的依据。但是,有一种解释则已为大家接受,那就是,这154首诗大体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1首到第126首,献给诗人的一位男性青年贵族朋友;第二组从第127首到第152首,或写给或讲到一位深色皮肤的女人;最后两首借希腊典故咏叹爱情,同前两组诗都无关。
    第一组126首十四行诗,是整个诗集的主体。莎士比亚在这组诗中,热情地歌颂友人的青春和美貌。歌颂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他规劝友人娶妻生子,借以使他的青春和美貌在后代中获得永生,他叹息时间将摧毁一切,指出唯有爱情和文学创作才能战胜时间;他倾诉与友人分离和疏远时的牵挂和痛苦,慨叹他们间的亲密关系一度蒙上了阴影,但又表示坚信爱与真的力量必将战胜恶与假,无论后者以何种面目出现——女人的诱惑、庸人的诽谤,还是旁的诗人的奉承和倾轧。第二组诗是第一组的续篇,但创作时间大多与前一组诗交叉重合。在这些诗里,诗人抒写了自己对深色皮肤女人的迷恋,责备她背信弃义,以邪念勾引了他和男友的心,破坏了他们的友谊。
    两组诗合在一起,主调是歌颂人的美与不朽,人间的友谊与爱情,人生的理想与文艺创作的理想;与此同时,谴责跟这些精神相对立的虚假与邪恶。诗中,诗人常流露出他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处境的不满,有时则直抒心怀,以淋漓的笔墨抨击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这种对现实的批判,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反映。尽管莎士比亚在某几首十四行诗中也暴露出一些中世纪反科学的残余观念,我们应当肯定,整部十四行诗集是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思想,它与中世纪宣扬人生来有罪以及禁欲主义的信念直接对抗,具有进步的意义。
    为表现丰富深刻的主题思想,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任想象的野马驰骋于无比广阔的空间。他使用比喻和意象十分丰富,从天体到自然,从乡村到都市,从军事、法律、经济到宗教、服饰、园艺,或信手拈来,或精心编织。他的比喻新鲜、生动、准确,结构富有变化。它有时表现为一个词或词组,有时跨越一行,有时甚至贯穿一小节乃至整首诗。此外,莎士比亚还常用拟人、夸张、对照、反语、双关和矛盾对立语(oxymoron)等修辞手法。他的双关语充满机智,他的矛盾对立语以及反论(paradox)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感情起伏、思绪万千。他时而欢愉,时而忧伤,时而嫉妒,时而开朗,时而沉思,时而失望。这些情感的曲折变化充溢在诗歌的语言中,表现在诗歌的韵律上。莎士比亚常用头韵、内韵、谐音、重复、停顿、长短音交错等手段烘托内容,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音乐性。从诗歌学的角度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还是我们研究诗歌风格与韵律的一个很好的范本。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早的版本是1609年出版的“第一四开本”(The First Quarto)。以后于1640年虽然又出过一个版本,可是并不可靠。本书所用美国学者布思(Stephen Booth)于1977年出的一个版本,照前人做法以“第一四开本”为底本,对其明显的错误与个别难通的地方作了校订,并将拼法、标点适当现代化。在注释上,我们参考了更多的版本,但得益最多的还是布思的版本以及英国学者英格拉姆和雷德帕斯(Ingram & Redpath)于1964年合编,1978年修订重版的一个本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将近400年前的作品,我们现在读它会遇到种种困难。语言方面除了语义变迁,还有词序颠倒、语法与当代英语有时不一致等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中存在大量歧义。这里面有的是诗人所用的双关,有的则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原诗真意而必须采纳几种不同的解释。西方当代十四行诗版本的一大特点是对歧义详加分析注释,有时未免过于繁琐。本书的注释吸收了英美各种版本的长处,但针对中国读者的特点力求明白、准确;除语言问题外,对诗中引用的典故、采用的修辞手段以及个别版本问题也略加说明。至于有关十四行诗的种种假说,既无定论,本书概不涉及。本书注释初稿完成后经裘克安同志审阅,作了很多修改与补充,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钱 兆 明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共154首。大体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1首到第126首,献给诗人的一位男性青年贵族朋友;第二组从第127首到第152首,或写给或讲到一位深色皮肤的女人;最后两首借希腊典故咏叹爱情,同前两组诗都无关。全书详加注释,适合中等英语水平以上的读者和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