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暴风雨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6.70

  • 出版时间:1998年11月
  • 页数:168页
  • ISBN:7-100-00877-8
  • 主题词:暴风雨
  • 人气:161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左右生于英国中部艾冯河畔斯特拉福德镇上一个相当富裕的市民家里。他在镇上的文法学校念过书,主要读拉丁文,可能也读点希腊文。离开学校后,他曾帮助他父亲做过各种手艺和生意,据说还当过乡间学校的助理教师。大约在1585年他到了伦敦,在剧院里干些下等工作,后来当个演员,并开始了戏剧创作活动,起初改编别人的老剧本,然后转到独立创作。现在保存下来的37个剧本,只不过是他在伦敦时期所写的剧本中的一部分。大约在1612年,他离开伦敦回到斯特拉福德镇;1616年4月23日逝世,享年52岁。
    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戏剧创作大师,同时又是一个完全掌握了诗的语言的天才诗人。马克思称道过,“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世界艺术顶峰之一。”
    《暴风雨》是一部传奇剧,既有真人真事,又有精灵和怪物,还有呼风唤雨、驯服精灵的魔法,真实性和幻想性融合为一体。莎士比亚利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来的剧中人物和孤岛仙境都富于传奇色彩。剧本的情节一开始就在普洛斯彼洛的魔杖下神奇而又玄妙地,生动而又瑰丽地展开,一幕一幕地继续下去。他凭着多年对于魔术的研究和掌握,克服了荒岛上种种困难,战胜了邪术与罪恶,得心应手地把周围的人物安排得各得其所,最后使恶人从善,物归原主,出现了一片和解和欢乐的气氛,同时还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普洛斯彼洛原先是意大利北部米兰城邦的公爵,一个仁慈而又忠厚的人。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却是个阴险毒辣、野心勃勃的家伙,他利用那不勒斯国王阿隆佐的帮助,篡夺了公爵的宝座。普洛斯彼洛和他那三岁的小公主历经艰险飘流到这个岛上。他首先遇见一个凶恶的妖怪凯利班和一个善良的精灵爱丽儿。他用魔法把那些精灵和妖怪治得服服贴贴。几年后,普洛斯彼洛通过他的魔术力量得知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国王正在海上航行,他便唤起一阵风暴,使他们的船碰碎在这个岛的礁石上。所有船上的人都安然无恙,但他们登岸后,邪心不改,依然勾心斗角。只有年轻漂亮的那不勒斯王子腓迪南置身于那些邪恶势力之外。由于爱丽儿的指引,腓迪南会见了年轻美丽的米兰达。他们一见倾心,互相爱慕,并赢得了普洛斯彼洛的祝福。普洛斯彼洛用魔法使安东尼奥和阿隆佐经受各种恐怖遭遇,最后他们在恐惧中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开始感到惭愧和懊悔,哀求普洛斯彼洛的宽恕,保证恢复他的爵位。于是大家一起回到意大利。一般认为莎士比亚在创作普洛斯彼洛这个形象时,有自拟的打算。普洛斯彼洛的放弃魔术,象征着莎士比亚告别舞台剧本创造,因为《暴风雨》是他最后一部完整的杰作,以后只有一些与人合作的零星的片断,他基本上已经退隐乡居了。
    在莎士比亚所有剧本中,只有《暴风雨》才是人类闯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而在其他剧本里,则是精灵、阴魂、女巫、神仙等闯进人类世界。这个剧本里的主要活动都离不开神奇的怪物和精灵,一种奇妙的戏剧紧张性贯穿了整个剧情,事情的发展用异常丰富的动作和最美好的艺术形象清晰地表现出来。
    莎士比亚是一位戏剧创作结构大师,同时又是一个完全掌握了诗的语言的诗人艺术家。他用的语言非常丰富广博,既有高雅的诗,又有粗俗的散文,既有深奥的哲学议论,又有市井的俏皮话语,每一种情景,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感情,无不获得最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都可以通过莎士比亚那魔术般的灵活有力的语言突出而又清晰地呈现出来。比如说,散文仍是滑稽人物和下层社会的人物所使用的语言,而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物则用韵文。普洛斯彼洛、爱丽儿、米兰达、腓迪南从来不用散文。斯丹法诺和特林鸠罗则从不用韵文。尤其是西巴斯辛和安东尼奥系反角,他们讲话常常恶语伤人,而且常用散文,与其他人物使用韵文形成对照。另外,莎士比亚的语言极富于比拟和隐喻,大胆的诗意形象与对比,都极其适合于描绘剧情和人物的性格。
    《暴风雨》的剧情可能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1610年出版的西尔维斯特•乔丹的《百慕大群岛的发现》,另一个可能的来源是德国戏剧家Jacob Ayrer的剧本《Die Schöne Sidea》,其中人物包括一个魔术师,他的女儿,还有他的侍从精灵。英国的演员于1604年去过纽伦堡,莎士比亚很可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过这个德国剧本的剧情。还有从其他历史书中,记载有米兰和那波里两个王室联姻的故事。
    《暴风雨》可能写于1611年,1623年收入对开本莎氏剧作全集中。这个剧本于1613年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王宫里上演,以庆祝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与德国佛雷德里克王子的婚礼。这里印出的是1968年英国新企鹅莎士比亚丛书的版本,1982年再版,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欣赏这一名著,按行码的顺序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除释义外,对某些语法修辞特点也作了说明。注释承裘克安先生审阅并作了一些修改,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申 恩 荣
                   1986年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杰作。剧情大意是:普洛斯彼洛是意大利北部米兰城邦的公爵,他的弟弟安东尼奥野心勃勃,利用那不勒斯国王阿隆佐的帮助,篡夺了公爵的宝座。普洛斯彼洛和他那三岁的小公主历尽艰险漂流到一个岛上,他用魔法把岛上的精灵和妖怪治得服服贴贴。几年后,普洛斯彼洛用魔术唤起一阵风暴,使其弟弟和那不勒斯国王的船碰碎在这个岛的礁石上,船上的人安然无恙,登岸后依然勾心斗角。普洛斯彼洛用魔法降服了他的弟弟和阿隆佐,使他们答应恢复他的爵位。最后大家一起回到意大利。本剧还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