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4>《语言哲学》中译本序言
</FONT>
语言哲学在20世纪一直是英语国家的哲学家的最重要研究领域。本世纪最伟大的英美哲学家奥斯汀、戴维森、格赖斯、克里普克、蒯因、罗素、塞尔、斯特劳森和维特根斯坦均以其对理解语言性质的贡献而著称于世。我是带着颇有点儿惶恐的心情来说这些哲学家对理解“语言性质”作出贡献的,因为,除了极少的例外,他们都是依据其仅仅关于英语的知识来作出关于一切语言的论断。根据我对中文的有限了解,我想格赖斯和塞尔关于会话蕴含和间接言语行为的论文也许是十分重要的。
将此书译成中文的好处之一是,它使具有关于其它语言知识的哲学家得以检验英语哲学家的有关论断。以这种方式,哲学会变得不那么狭隘。
这种翻译的另外一个好处在于,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哲学家会得以更好地相互了解。并且我希望这种相互了解会有远远超出哲学本身之外的有益后果。
语言哲学取得成功的一个标志在于下述事实:它一直对近来认知科学取得的极大进展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当哲学搞得出色时,它就有助于科学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的工作使生物学得以诞生,布伦坦诺和詹姆斯的工作使心理学得以诞生,弗雷格的工作使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得以诞生,蒯因和哥德曼的工作使转换语法得以诞生。类似地,语言哲学使认知科学得以诞生。
我想向牟博及其同事对他们翻译此书表示感谢。或许几年以后有人会翻译一部中国语言哲学文选以授惠于讲英语的人们。
A.P.马蒂尼奇
1996年1月10日
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
<FONT size=4>中译者前言</FONT>
由美国哲学家马蒂尼奇(A.P.Martinich)编、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的这部《语言哲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内容最新、最全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语言哲学文选。近年来华访问的一些西方哲学家均向我们推荐这部著作。
本书择选关于当代语言哲学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35篇,并按内容题材分别纳入以下8个语言哲学专题:(1)真理与意义;(2)言语行为;(3)指称与摹状词;(4)名称与指示词;(5)命题态度;(6)可能世界与境况;(7)隐喻;(8)私人语言。该文选在选编上有如下特点:
第一,编者不仅对全书有个总的引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研究语言哲学的意义、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专题以及一系列有关的技术性预备知识,而且对各专题都各自有个引言,虽着墨不多,但颇为精炼地勾勒出各专题的背景、内在发展线索和阅读线索。
第二,在入选文章的选择上,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全面,能概括地反映出本世纪以来语言哲学发展的全貌。
第三,内容新。众所周知,语言哲学在近二十多年来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编者力图反映出这种进展,从入选的文章来看,1965年以来发表的为23篇,占入选文章的65%以上。
第四,编者在选文上没有企图单凭作者名气大小搞成个名人文献汇编,而是立足于从当代眼光看历史,以质取文;该书与其说注重于观点本身的分量,不如说更注重于观点之论证的分量。
第五,各专题后面均附有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这既便于初学者,又便于深入研究者。
以上这些特点使本书线索清楚,信息量大,使我们可以较全面、准确地把握语言哲学的发展概貌、发展脉络及其当代取向。因此,我们感到,及时将这部有分量的语言哲学文选译成中文是一件有价值的工作。目的无非在于:一般地讲,扩展我们的哲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我们对当代哲学课题的研究;特殊地讲,摆脱我们目前在语言哲学这一学术研究领域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孤陋寡闻、不求甚解的状况,促进我们在这一领域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本书中的大部分论文国内以前均无译文。书中9篇论文过去已有中译文(在篇末译者署名处标有“*”者),它们分别原载于洪谦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上册),1984年版(下册)]、《数理哲学导论》(罗素著;晏成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涂纪亮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三联书店1988年版)和《命名与必然性》(克里普克著;梅文译,涂纪亮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承蒙有关编者或译者、出版社的允准,将这9篇论文的译文重印于此,谨此致谢。
我最后做了译文的统稿工作,一方面是译名统一等技术性工作;另一方面是根据原文对一些译文(包括重印于此的译文)作了校改,增补了个别漏译,其中若出现讹误,当由我本人负责。
为保证译文质量,在译者人选、作业规程和译文敲定上我们都设置了较高标准。但由于本书中不少文章难度较大,由于语言哲学本身对表述概念的用词之精确性很讲究,又由于书中所论及的一些较新的语言哲学概念和技术性内容国内以往没有介绍过,我们也是首次接触,因而译文虽经几番切磋,仍一定会有误谬欠妥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提出批评。
牟 博
1989年4月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FONT size=4>补 记
</FONT>
这部语言哲学文选自1985年初版以来,1990年再版,今年第三版刚问世。这里译出的本文选初版的基本内容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中仍保留;第二版与第一版的不同主要是在某些专题中增加了个别选文;第三版与头两版的不同则是增加了一个专题:解释与翻译。为了有助于读者及时了解语言哲学这一领域最近的进展和研究成果,我将第三版中新增加的主要内容(与初版相比)及其出处介绍如下。
在新增加的专题“解释与翻译”下,有下述文章选入:
(1)蒯因(W.V.Quine):“意义”(‘Meaning’,from W.V.Quine,Pursuit of Truth,revised edi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戴维森(D.Davidson):“信念与意义基础”(‘Belief and the Basis of Meaning’,Synthese 27,1974,309—323)(此文已有中译文,参看:《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牟博编/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81—98页);
(3)戴维森(D.Davidson):“悼文的一种美妙混乱”(‘A Nice Derangement of Epitaphs’,from Philosophical Grounds of Rationality,ed.Richard Grandy and Richard Warner,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PP.157—174);
(4)塞尔(J.Searle):“不确定性、经验论与第一人称”(‘Indeterminacy,Empiricism,and the First Person’,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4,1987,123—146)。
在专题“名称与指示词”下,新选入塞尔(J.Searle):“专名与意向性”(‘Proper Names and Intentionality’,from J.Searle,Intention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在专题“命题态度”下,新选入克里普克(S.Kripke):“关于信念的一个困惑”(‘A Puzzle about Belief’,Meaning and Use,ed.Asa Margalit,Dordrecht,D.Reidel,1979,pp.239—283)。初版中的专题“私人语言”转变为专题“语言的性质”,除了把刘易斯(D.Lewis)的“<STRONG>语言</STRONG>与语言”(Languages and Language)转入该专题内,还新选入洛克(J.Locke):“关于语词”(“Of Words”,from J.Locke,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690,Book Ⅲ)和乔姆斯基(N.Chomsky):“语言与知识问题”(‘Language an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from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second edition,ed.A.P.Martini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509—527)。
本译稿的出版审阅正值中国参加国际版权组织之际。我们感谢有关作者、本书编者和有关出版社及时允准将其著作移译中文。
我在对本书清样作最后通校时,曾就若干疑难问题与艾伯利(Rolf Eberle)教授作过有益的讨论,对此向他表示感谢。
衷心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徐奕春先生自始至终热情支持和切实指导。
牟 博
1996年4月15日
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
编者总引言
<STRONG>第一部分 真理与意义</STRONG>
编者引言
1.关于认知意义的经验主义标准:问题与变化(1950年) C.G.亨普尔
2.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953年) W.V.蒯因
3.内涵语义学(1951年) A.丘奇
4.语义性真理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1944年) A.塔尔斯基
5.真理与意义(1967年) D.戴维森
6.表达者的意义和意向(1969年) H.P.格赖斯
7.意义与真理(1969年) P.F.斯特劳森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STRONG>第二部分 言语行为</STRONG>
编者引言
8.完成行为式表述(1961年) J.L.奥斯汀
9.什么是言语行为?(1965年) J.R.塞尔
10.论说出某句话(1972年) Z.文德勒
11.思想(1972年) Z.文德勒
12.逻辑与会话(1975年) H.P.格赖斯
13.间接言语行为(1975年) J.R.塞尔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STRONG>第三部分 指称与摹状词</STRONG>
编者引言
14.主词与谓词(1962年) P.吉奇
15.论涵义和所指(1892年) G.弗雷格
16.摹状词(1919年) B.罗素
17.论指称(1956年) P.P.斯特劳森
18.指称与限定摹状词(1966年) K.唐奈兰
19.说话者指称与语义性指称(1977年) S.克里普克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STRONG>第四部分 名称与指示词</STRONG>
编者引言
20.专名(1958年) J.R.塞尔
21.命名与必然性(1972年) S.克里普克
22.关于名称的因果理论(1973年) G.埃文斯
23.语义学是可能的吗?(1970年) H.普特南
24.论指示词的指示性用法(1975年) D.卡普兰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STRONG>第五部分 命题态度</STRONG>
编者引言
25.量词与命题态度(1956年) W.V.蒯因
26.论说出(That)(1968年) D.戴维森
27.论量化纳入(1968年) D.卡普兰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STRONG>第六部分 可能世界与境况</STRONG>
编者引言
28.论命题(1976年) R.斯塔尔内克
29.语言与语言(1981年) D.刘易斯
30.素朴无辜的语义观与不妥协的境况概念(1975年) J.巴怀兹、J.佩里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第七部分隐喻
编者引言
31.隐喻(1979年) J.R.塞尔
32.隐喻的含意(1978年) D.戴维森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第八部分 私人语言
编者引言
33.可能有一种私人语言吗?(1954年) A.J.艾耶尔
34.维特根斯坦论私人性(1965年) J.库克
35.论规则和私人语言(1982年) S.克里普克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