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中译本序言</STRONG></FONT>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兴趣和活动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以传统的货币学家起家,然后转而以建立非传统的就业、产量一般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学家;是一个最初信奉萨伊定律、歌颂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然后转而倡导政府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的三部主要经济著作: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和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就业通论》),在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方面,前后差异很大。可以说,它们是他的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发展的总过程的三部曲:一方面,这三部著作,彼此有着巨大的变化和差异,可以独立成书;另一方面,它们却有着前后继承关系,可以找出凯恩斯经济学说从《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到《就业通论》的发展线索。
《货币论》一书在凯恩斯的上述三部曲中,是一部过渡性的重要著作,在凯恩斯《就业通论》的形成进程中,有它的独特地位。这里只就有关此书的下列几个问题简要地加以介述:
第一,关于凯恩斯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和发展,特别是《货币论》的时代背景问题;
第二,关于凯恩斯的治学风格,以及《货币论》一书的主要特点;
第三,关于上述“三部曲”中,《货币论》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货币论》这部著作的过渡性,以及它为《就业通论》作准备的发展线索。
……
<FONT face=黑体><STRONG>
二、凯恩斯的治学风格
</STRONG></FONT>
凯恩斯生逢大英帝国由鼎盛转趋衰败,坎坷多艰,江河日下的危困时期,又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他的资产阶级立场驱使他对英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障碍究竟何在,以及如何解救这一中心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探索、再探索。这就是凯恩斯为了救治英国资本主义病症,不断规划诊治方案的三部曲:
第一步“探索”:是他的《货币改革论》;
第二步“探索”:是他的《货币论》;
最后一步的“再探索”:是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凯恩斯在这种不断探索、寻求救治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他如下的治学风格:
(一)注重经济现实。凯恩斯是一个以货币学家起家的经济学家。货币金融这个领域,相对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是更接近于经济现实的。凯恩斯所从事的经济研究,大都针对当时英国及国际上的重大的经济现实问题。他的上述主要著作“三部曲”如此,即使他早期出版的第一部专业著作《印度的货币与金融》,战后初期出版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所发表的战后国际金融方案等等,也无一不如此。
二是对问题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他承认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严重问题,战后情况改变了,过去的老办法行不通了,必须改弦更张。因此,他对解救问题的办法采取自由派的开明态度,反对全盘回复战前的旧体制和旧办法。这样,他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处于“异端者”的地位。
三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出谋划策的立场始终如一。他认为,只要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病症就可以得到救治,英国经济就能保持兴旺。他在重视经济政策的同时,还重视对经济“病症”的“诊断”。在上述“三部曲”中,每一著作都是既有政策建议,又有理论诊断。
(二)多产与善变。凯恩斯的著作既有通俗性的论文和小册子,又有学术性的专著;此外,还有大量书讯和演讲词。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把他的全部作品编辑成《凯恩斯选集》,计30大卷。
凯恩斯的上述专业著作“三部曲”,前后差异很大:《货币论》与《货币改革论》相比,《就业通论》同《货币论》相比,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都是各成体系,成为独立的专业著作。在不到二十年的岁月里,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发生了三次划阶段性的变化,每次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可以说前后判若三人。
(三)凯恩斯的整个学术生涯贯彻着激烈的论争。争辩的矛头指向当时执政当局所推行的政策和传统的经济学教义。以二十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而论,论争就十分激烈。
例如,战后初期英国经济严重失调,处于慢性萧条的困境,英国统治阶级力图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货币改革论》主要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出世的。在此书中,一来反对当局采取的通货紧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使物价水平不断下跌,招致产业萧条;主张容许温和的通货膨胀,试图用这种货币政策去解救经济衰退。二来反对英国朝野提出的恢复金本位,并回到战前金平价的政策,主张改采管理本位的货币制度。
例如,1925年4月英国保守党内阁财政大臣丘吉尔作出恢复金本位制的决定后,凯恩斯很快就写了《丘吉尔先生政策的经济后果》一文进行争辩,指责丘吉尔“是在故意扩大失业”。
又如,英国整个二十年代的失业率,除1924年外,从未低于10%。这是长期慢性萧条期间最令人困恼的病症。1929年5月英国普选,凯恩斯代自由党撰写大选宣言——《关于扩张计划》,阐述了劳合•乔治提出的每年由政府支出一亿英镑,使50万失业工人获得就业机会的扩张计划。劳合•乔治为了采用公共工程政策作为失业的治疗剂,四处游说。凯恩斯和汉德森合写了《劳合•乔治能做得到吗?》的一本小册子,对劳合•乔治所作的努力表示支持。他认为通过政府财政支出,举办公共工程,能够对救济失业产生积极的效应。在关于救治失业对策问题的这次论争中,凯恩斯首次跳出了货币调节的传统领域,进入财政政策领域;同时,在讨论财政政策的效应时,他还粗略地提出了储蓄对投资的关系等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是日后《通论》中有关重要论点的萌芽。
论争,这是凯恩斯贯穿于他的许多论著中的理论特点。
可以说,《货币改革论》是二十年代初期大论争的总结,《货币论》是二十年代中期和晚期大论争的总结,《通论》是三十年代前半期大论争的总结。
……
刘 涤 源
1985年3月于武汉大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兴趣和活动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以传统的货币学家起家,然后转而以建立非传统的就业、产量一般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学家;是一个最初信奉萨伊定律、歌颂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然后转而倡导政府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的三部主要经济著作: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和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就业通论》),在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方面,前后差异很大。可以说,它们是他的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发展的总过程的三部曲:一方面,这三部著作,彼此有着巨大的变化和差异,可以独立成书;另一方面,它们却有着前后继承关系,可以找出凯恩斯经济学说从《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到《就业通论》的发展线索。
《货币论》一书在凯恩斯的上述三部曲中,是一部过渡性的重要著作,在凯恩斯《就业通论》的形成进程中,有它的独特地位。这里只就有关此书的下列几个问题简要地加以介述:
第一,关于凯恩斯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和发展,特别是《货币论》的时代背景问题;
第二,关于凯恩斯的治学风格,以及《货币论》一书的主要特点;
第三,关于上述“三部曲”中,《货币论》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货币论》这部著作的过渡性,以及它为《就业通论》作准备的发展线索。
……
<FONT face=黑体><STRONG>
二、凯恩斯的治学风格
</STRONG></FONT>
凯恩斯生逢大英帝国由鼎盛转趋衰败,坎坷多艰,江河日下的危困时期,又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他的资产阶级立场驱使他对英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障碍究竟何在,以及如何解救这一中心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探索、再探索。这就是凯恩斯为了救治英国资本主义病症,不断规划诊治方案的三部曲:
第一步“探索”:是他的《货币改革论》;
第二步“探索”:是他的《货币论》;
最后一步的“再探索”:是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凯恩斯在这种不断探索、寻求救治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他如下的治学风格:
(一)注重经济现实。凯恩斯是一个以货币学家起家的经济学家。货币金融这个领域,相对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是更接近于经济现实的。凯恩斯所从事的经济研究,大都针对当时英国及国际上的重大的经济现实问题。他的上述主要著作“三部曲”如此,即使他早期出版的第一部专业著作《印度的货币与金融》,战后初期出版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所发表的战后国际金融方案等等,也无一不如此。
二是对问题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他承认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严重问题,战后情况改变了,过去的老办法行不通了,必须改弦更张。因此,他对解救问题的办法采取自由派的开明态度,反对全盘回复战前的旧体制和旧办法。这样,他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处于“异端者”的地位。
三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出谋划策的立场始终如一。他认为,只要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病症就可以得到救治,英国经济就能保持兴旺。他在重视经济政策的同时,还重视对经济“病症”的“诊断”。在上述“三部曲”中,每一著作都是既有政策建议,又有理论诊断。
(二)多产与善变。凯恩斯的著作既有通俗性的论文和小册子,又有学术性的专著;此外,还有大量书讯和演讲词。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把他的全部作品编辑成《凯恩斯选集》,计30大卷。
凯恩斯的上述专业著作“三部曲”,前后差异很大:《货币论》与《货币改革论》相比,《就业通论》同《货币论》相比,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都是各成体系,成为独立的专业著作。在不到二十年的岁月里,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发生了三次划阶段性的变化,每次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可以说前后判若三人。
(三)凯恩斯的整个学术生涯贯彻着激烈的论争。争辩的矛头指向当时执政当局所推行的政策和传统的经济学教义。以二十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而论,论争就十分激烈。
例如,战后初期英国经济严重失调,处于慢性萧条的困境,英国统治阶级力图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货币改革论》主要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出世的。在此书中,一来反对当局采取的通货紧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使物价水平不断下跌,招致产业萧条;主张容许温和的通货膨胀,试图用这种货币政策去解救经济衰退。二来反对英国朝野提出的恢复金本位,并回到战前金平价的政策,主张改采管理本位的货币制度。
例如,1925年4月英国保守党内阁财政大臣丘吉尔作出恢复金本位制的决定后,凯恩斯很快就写了《丘吉尔先生政策的经济后果》一文进行争辩,指责丘吉尔“是在故意扩大失业”。
又如,英国整个二十年代的失业率,除1924年外,从未低于10%。这是长期慢性萧条期间最令人困恼的病症。1929年5月英国普选,凯恩斯代自由党撰写大选宣言——《关于扩张计划》,阐述了劳合•乔治提出的每年由政府支出一亿英镑,使50万失业工人获得就业机会的扩张计划。劳合•乔治为了采用公共工程政策作为失业的治疗剂,四处游说。凯恩斯和汉德森合写了《劳合•乔治能做得到吗?》的一本小册子,对劳合•乔治所作的努力表示支持。他认为通过政府财政支出,举办公共工程,能够对救济失业产生积极的效应。在关于救治失业对策问题的这次论争中,凯恩斯首次跳出了货币调节的传统领域,进入财政政策领域;同时,在讨论财政政策的效应时,他还粗略地提出了储蓄对投资的关系等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是日后《通论》中有关重要论点的萌芽。
论争,这是凯恩斯贯穿于他的许多论著中的理论特点。
可以说,《货币改革论》是二十年代初期大论争的总结,《货币论》是二十年代中期和晚期大论争的总结,《通论》是三十年代前半期大论争的总结。
……
刘 涤 源
1985年3月于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