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多元的宇宙

分享到:

定价:¥15.00

  •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页数:237页
  • ISBN:7-100-02431-5
  • 主题词:多元宇宙
  • 人气:97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FONT size=3><STRONG>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STRONG></FONT>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4>          译 后 记</FONT>


  本书译事始于1964年冬季,一载左右,初稿完工,十年浩劫,稍有散失。四凶既除,春回大地,补苴罅漏,修葺一过,作者原旨,愧未尽达,幸承范存忠、常道直两师以及周煦良、徐怀启两教授释疑解惑,受益实深。今四君俱作古人,不及见其印行,爰辍数语,用资悼念。

  迩来老病寻侵,课业批阅为劳,此译时作时辍,以致译稿迁延,竟历三十春秋,方能于今脱手。承蒙滕大生、滕曙两先生不辞辛苦,大力协助;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张玲,硕士生涂德辉、王为杰、孙克瑞、张玉勤、郭宝仙诸君惠助亦多,并此致谢。


                            吴 棠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一日于上海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讲 哲学思维的类型

    我们的时代又逐渐成为理性的时代了(1)——1800年以

  来论调的改变(1)——给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下定义

  (3)——哲学思维的过程:哲学家们选择世界的某一部分来解

  释整体(4)——他们力图使这个世界看起来不太奇异

  (5)——他们的气质差异(6)——他们的体系必定都是推论

  出来的(7)——他们有过分专门性的趋势(8)——德国过分

  强调专门性(9)——见解的类型是哲学家的唯一重要条件

  (11)——原始思想(11)——唯灵论和唯物论:唯灵论有两个

  类型(13)——有神论和泛神论(13)——有神论使人和上帝

  相对,而把人放在界外(14)——泛神论视人和上帝同一

  (16)——当前的趋势是倾向于泛神论(17)——人和宇宙应

  有本质关系:我们这种要求的合法性(18)——多元论对一元

  论:描述世界的“个体形式”和“总体形式”(19)——引用杰克

  斯教授的话(20)——绝对唯心论的特点(20)——绝对所不

  能分享的有限意识之诸多特点(21)——有限事物仍在绝对实

  在之外(22)。


第二讲 一元唯心论

    扼要重述(24)——彻底多元论是这些演讲的论题

  (24)——大多数哲学家指责彻底多元论(25)——布拉德莱

  的绝对和我们格格不入(26)——斯宾诺莎和“本身”

  (26)——同情绝对的难处(26)——唯心论者企图解释绝对

  (28)——引用琼斯教授的话(29)——绝对论者驳斥多元论

  (31)——我们对于陆宰分析相互作用的内容来证明一元论的

  批评(31)——给恶性的理智主义下定义(34)——罗伊斯的

  另一种提法:事物或是完全分裂,或是绝对统一(34)——布拉

  德莱的论关系有论证上的困难(39)——绝对作为理性化的补

  救办法之无效(40)——理性主义者飞向极端的趋势

  (42)——“外在”关系的问题(45)——过渡到黑格尔(46)。


第三讲 黑格尔和他的方法

    黑格尔的影响(47)——他的见解的类型是印象主义的

  (48)——实在里的“辩证”成分(48)——多元论包含事物中

  可能的冲突(50)——黑格尔借概念的相互矛盾性解释冲突

  (50)——对他企图超越通常逻辑的批评(51)——事物之“辩

  证”性格的例子(52)——理性主义的理想:用双重否定以获得

  自我保障的命题(56)——这种概念的崇高性质(58)——对

  黑格尔所述内容的批评:它含有恶性的理智主义(58)——黑

  格尔有所见而无所推理(59)——“绝对”和“上帝”是两个不同

  的观念(61)——绝对在授予心理平和上的效用(63)——但

  是,这种效用却被它引进哲学里的特殊悖论所抵消(64)——

  莱布尼茨和陆宰论在有限之创生中所含有的“沦落”(66)——

  周其姆论真理沦落为错误(67)——绝对论者的世界不可能是

  完美的(68)——多元论者的结论(70)。


第四讲 关于费希纳

    超人类意识不必含蕴一个绝对精神(73)——当前绝对论

  的单薄性(74)——费希纳的经验主义泛神论的调子和理性主

  义泛神论的调子相对比(79)——费希纳的生平(80)——他

  的见解,“黎明观”(82)——他用类比来推理的方式(83)——

  整个宇宙生气盎然(84)——他的一元论的程式不是主要的

  (84)——地球灵魂(85)——地球灵魂和我们的灵魂相异之

  处(88)——作为天使的地球(90)——植物灵魂(91)——费

  希纳所用的逻辑(92)——他的不朽论(93)——他的想象力

  的“厚实性”(94)——通常先验的泛神论不及他的见解(95)。


第五讲 意识的复合

    心理状态可以自己复合的假定(98)——自然主义的心理

  学、先验唯心论和费希纳都主张这种假定(100)——本书作者

  在前一本书里对于这种假定的批评(102)——所谓的物理合并

  不能援引为与此类似(105)——可是,我们必须假定宇宙所有

  部分之间的合并(107)——反对这种假定的逻辑论点

  (108)——理性主义者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使得我们陷入死胡

  同(113)——必须和理智主义彻底决裂(115)——过渡到柏格

  森的哲学(117)——概念的滥用(120)。


第六讲 柏格森和他对理智主义的批判

    柏格森教授的心理特点(122)——阿基里斯和乌龟

  (123)——不是诡辩(124)——如果我们用静态概念来处理运

  动,我们就使运动不可理解(126)——可是,概念处理有极大的

  实际用途(127)——传统的理性主义提供一个实质上是静态的

  宇宙(129)——理智主义观点的不可忍受性(130)——理性主

  义的叙述不能说明动作、变化,或者当下的生活(133)——概念

  的功能是实用的,不是理论的(134)——柏格森把我们带进直

  觉或者感觉经验以了解生命是怎样进行的(137)——柏格森说

  这句话的意思(139)——必须承认一性中有多性(140)——真

  实存在的不是已成的事物,而是在生成中的事物(144)——柏

  格森的独创性(144)——变化既然是继续不断的,理智主义的

  逻辑就没有能力给宇宙下定义(146)——活泼泼地,事物是它

  们自己的他物,所以黑格尔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147)。


第七讲 经验的连续性

    格林对于感觉主义的批判(150)——关系,正像词项一样,

  是直接被感觉到的(151)——事物的统一是在直接之流中得来

  的,而不是在克服此流之原始分裂的任何概念的理性中得来

  (152)——作为连续的工具之经验的最小量(154)——反对自

  我复合之意见的谬误(155)——经验的具体单元是“它们自己

  的他物”(155)——实在是前后相继的合流(157)——理智主义

  必定要被衷心地加以否定(158)——绝对只是一个假设

  (158)——费希纳的上帝不是绝对(159)——绝对解决不了理

  智主义的困难(161)——超人类意识大概存在吗?(162)。


第八讲 结论

    具体的宗教经验发生了(164)——这些宗教经验的性质

  (164)——这些宗教经验确证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个观

  念(167)——如果我们要摆脱一元论的种种悖论,这个生命必

  定是有限的(168)——上帝是一个有限的存在(169)——较之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是宗教更好的同盟者(170)——大精神之

  经验上的证明可以打开迷信之门(171)——但是,这种反对意

  见不应当作是严重的(171)——我们的诸多信念形成实在的一

  些部分(172)——在多元论的经验主义中我们和上帝的关系仍

  然最少异质性(173)——“合理性”一词最好由“本质性”一词来

  代替(174)——给一元论和多元论加以区别并下定义

  (174)——多元论含有非决定论(176)——一切人都用“信仰阶

  梯”来作出他们的决定(179)——结论(180)。


注释

附录

  一、事物及其诸关系

  二、活动的经验

  三、论处于变化中的现实之观念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