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后记
这本《现代晋语的研究》总共收录37篇论文,其中多篇先后在《中国语文》、《方言》、《语文研究》以及《晋语研究》上发表过。《晋语研究》1989年由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刊印,印数很少,只有几百本,国内很难看到。这次能有机会把我在晋语研究方面的论文结集出版,对过去的研究作一个小结,实为幸事。
从论文的写作时间看,起于1980年止于1998年,前后有18年,这段时间是我研究工作的黄金年代,是“史无前例的文革”结束之后带给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力量的年代,只可惜来得太晚了。
此次重印的旧作只对其中少数几篇作了修订补充,其中《晋语区的形成》一文改动得最多。多数篇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动。近年的新作有《论晋语的归属》和《晋语研究十题》两篇文章。《论晋语的归属》一文是我在语言的变化与汉语方言——纪念李方桂先生国际研讨会的发言(1998.8 西雅图)。这篇文章对晋语从北方话分出来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可以看作是对晋语独立成区持异议的同行们的回音。《晋语研究十题》(1997.6)是为余蔼芹教授与远藤光晓教授共同主持的《桥本万太郎教授纪念 中国语学论集》而作。近些年我除去继续编辑《中国语文》之外,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到主持《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上了。对晋语的研究几乎停了下来,要全面补充修订旧作已是有心无力了。
对于晋语的研究,在众多同行的辛勤努力下,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只能说是开了一个头儿,应该做的事还很多。例如,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的晋语“独立成区”的观点还有待研究者拿出更多的成果给予更加丰满的论证,至于晋语与晋文化的综合研究、晋语的历史研究、古晋语的研究等重要课题几乎还是一片空白。长路漫漫,困难重重。但我想,晋语的丰富资源加上研究者的敬业精神,必将给晋语研究带来丰硕的成果。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首先想到的是引导我走上晋语研究道路并鼓励我以此作为研究方向的已故的丁声树先生。我清楚记得,他多次向我讲起山西话很值得研究。我在平遥调查时,丁先生曾多次复信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释“糾首”》一文(1982)就是丁先生出的题目。同时想到的是多年来给予指导的李荣先生。李荣先生广博的学识和精到的指点,每每使我豁然开朗、受益非浅。还有温端政先生、贺巍先生以及各位好友多年来对我的鼓励、帮助也是令我难以忘怀的。谨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还应当感谢的是对本书出版给以支持的商务印书馆,对他们为发展我国语言学事业所做的努力表示敬意。至于书中的疏漏失误,当不在少,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FONT face=仿宋_GB2312>作 者
1997年6月10日 于北京</FONT>
从论文的写作时间看,起于1980年止于1998年,前后有18年,这段时间是我研究工作的黄金年代,是“史无前例的文革”结束之后带给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力量的年代,只可惜来得太晚了。
此次重印的旧作只对其中少数几篇作了修订补充,其中《晋语区的形成》一文改动得最多。多数篇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动。近年的新作有《论晋语的归属》和《晋语研究十题》两篇文章。《论晋语的归属》一文是我在语言的变化与汉语方言——纪念李方桂先生国际研讨会的发言(1998.8 西雅图)。这篇文章对晋语从北方话分出来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可以看作是对晋语独立成区持异议的同行们的回音。《晋语研究十题》(1997.6)是为余蔼芹教授与远藤光晓教授共同主持的《桥本万太郎教授纪念 中国语学论集》而作。近些年我除去继续编辑《中国语文》之外,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到主持《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上了。对晋语的研究几乎停了下来,要全面补充修订旧作已是有心无力了。
对于晋语的研究,在众多同行的辛勤努力下,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只能说是开了一个头儿,应该做的事还很多。例如,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的晋语“独立成区”的观点还有待研究者拿出更多的成果给予更加丰满的论证,至于晋语与晋文化的综合研究、晋语的历史研究、古晋语的研究等重要课题几乎还是一片空白。长路漫漫,困难重重。但我想,晋语的丰富资源加上研究者的敬业精神,必将给晋语研究带来丰硕的成果。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首先想到的是引导我走上晋语研究道路并鼓励我以此作为研究方向的已故的丁声树先生。我清楚记得,他多次向我讲起山西话很值得研究。我在平遥调查时,丁先生曾多次复信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释“糾首”》一文(1982)就是丁先生出的题目。同时想到的是多年来给予指导的李荣先生。李荣先生广博的学识和精到的指点,每每使我豁然开朗、受益非浅。还有温端政先生、贺巍先生以及各位好友多年来对我的鼓励、帮助也是令我难以忘怀的。谨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还应当感谢的是对本书出版给以支持的商务印书馆,对他们为发展我国语言学事业所做的努力表示敬意。至于书中的疏漏失误,当不在少,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FONT face=仿宋_GB2312>作 者
1997年6月10日 于北京</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