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日本佛教史纲 宗教文化丛书

分享到:

定价:¥15.50

  • 出版时间:1999年11月
  • 页数:330页
  • ISBN:7-100-02695-4
  • 主题词:日本佛教
  • 人气:463

显示全部序言


中译本序
   佛教传自天竺,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和日本都曾受过佛教的影响,今天它还在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传到日本后,也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为了全面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历史,应当了解佛教。
   日本研究佛教的学者,人数众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广。他们研究的方法,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随着两国邦交的正常化,双方学术交流也将日益频繁。通过双方学术交流,求同存异,切磋琢磨,学习对方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缺点,对两国人民的友好,对促进世界文化发展都有利。
   日本学者村上专精著作甚富,是日本研究佛教史的著名学者,所著《日本佛教史纲》出版已八十年,它开一代风气,在日本学术界受到普遍重视。今天佛教研究比八十年前有了新的进展,此书仍有参考价值。
   杨曾文同志将这部书译出,对增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乘此书付印的机会,简单地说几句话,借以表达我的欣慰的心情。

                               任继愈
                           1979年7月于北京  

显示全部前言

译者前言
   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邻邦,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公元六世纪初,中国佛教传入日本,逐渐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隋唐时期及其以后,在中日两国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曾向中国派出大量留学僧,同时也有不少中国僧侣到了日本。随着中日之间佛教的交流,中国佛教的各个主要宗派(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天台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相继传入日本,而在十三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民间信仰、习俗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宗派,如净土真宗、日莲宗等。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佛教在日本社会上仍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研究日本佛教史对于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历史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我国对日本佛教史尚未开展深入研究的情况下,译者翻译村上专精的《日本佛教史纲》,就是为广大读者了解日本佛教史提供一个方便,为今后的专门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资料。
   村上专精(1851—1929)是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佛教学者。他八岁出家为僧,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对印度、中国、日本的佛教教义、历史以及佛教因明学都有相当丰富的知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他努力学习西方文化,并且运用西方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佛教,对日本佛学界发生重大影响。从1887年开始,他先后担任曹洞宗大学讲师、东京大学讲师、东京大学印度哲学科教授,创办过佛教讲话所、《佛教史林》杂志、东洋高等女子学校等,著有《佛教统一论》、《日汉佛教年契》、《因明学全书》、《佛教论理学》、《真宗全史》以及《日本佛教史纲》等。村上在日本学术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至今仍被誉为日本明治时期“佛教启蒙家”、“佛教史研究的先驱者”。
   《日本佛教史纲》分上下两卷,上卷出版于1898年,下卷出版于1899年。此后,此书曾几经再版。现在翻译所用的是1939年日本创元社列为“日本文化名著选”的再版本。这个版本曾由著名佛教学者宇井伯寿(1882—1953)作了校订。当时称村上专精是“佛教史学的泰斗”,书后所附宇井伯寿写的“解题”对此书评价说:“先生的著作……对史实、时代、教理、制度、变迁等都作了精巧的安排,提示了日本佛教史的大纲,读起来极易通晓一切方面”;在佛教史学界“本书据有指导地位”,“长期以来还没出现可与此书媲美的著作”。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在日本有日本佛教通史著作四十余种,其中战后新著十多种,但学术界对于村上专精的《日本佛教史纲》仍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它“提示了日本佛教史的基本轮廓”,“抓住了纲要”。
   统观全书,本书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在关于佛教教义的介绍方面,比较注意考查各个佛教宗派产生和发展的源流,并对该宗派所依据的佛教理论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区别进行对比说明,使人对于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演变可以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例如作者在论述天台宗、真言宗时,不仅介绍了这两宗所依据的佛教经典和教义,而且还对比这两宗在中日两国的区别。作者对日本一些独创的宗派,如净土真宗、日莲宗等的教义,则更着重介绍其特点。
   (二)讲述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时,不仅列举史实介绍了以天皇为首的历代统治阶级崇信和扶植佛教的情况,也介绍了某些佛教僧侣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揭露了佛教界腐化堕落以及盘剥人民的一些情况。作者对日本佛教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僧兵”的起源和在社会上的活动情况,也有简单明了的介绍。这些对于我们加深对日本历史的了解也有参考价值。
   (三)本书对历代佛教制度,如僧官、僧律、度牒等也作了简括集中的介绍。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僧侣上层和统治阶级的关系以及佛教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
   本书也有不足之处。作者是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佛教学者,他没有深入分析佛教与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也没有从本质上揭示佛教的社会作用,而对佛教和高僧宗祖多有溢美之辞。作者对历史上一些崇敬佛教的天皇、将军等统治者往往过于推崇颂扬,对佛教宗派的传承关系也过分渲染,因而有些章节使人读来索然乏味。自然,由于作者所处社会和地位的局限,我们对此不应苛求。
   总的说来,本书对于研究日本佛教、思想、文化、历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仍不失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它所提供的某些线索和资料对我们还是十分有用的。
   原书下限到“明治维新”。为便于读者了解日本佛教史全貌,译者在书后附有写到战后的日本佛教史年表。书中提到很多古代国(地)名,译者虽已标出相当于现在的县名,但并没有一一作注;为方便读者,在书后特附有日本古代国名与现在县名的对照表。
   本书译完后,曾自行校核,最后又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汪向荣同志仔细地校订过。然而限于译者的水平,书中可能仍有不少疏漏不足之处,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蒙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先生写序,在译书过程中,也得到中国佛教协会已故高观如先生、世界宗教研究所郭朋、黄心川和牟钟鉴等同志的热情帮助,在这里也一并表示感谢。

                               杨曾文
                         1979年8月1日于北京           

显示全部后记

校后跋
   中国和日本两国间的交往,有文字记载的,就能远溯到二千年前。这二千年中,虽然在政治上有所起伏,但在文化交流方面却始终未断。也就是说,两国人民是一贯友好相处的,即使在近百年来,也无例外。从历史上看,近一千年来虽然民间往来中,有各方人士;但在前一千年中,往来两国之间,担任友好之任,责司沟通文化的,泰半是佛徒。而日本的有佛教,也是由中国经百济而传入的;以后日本文化之能高速发展,缁徒之力实多。而这些佛徒,多数曾经受过中国的教育和熏陶。因此说,早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佛教文化为中心的交流,要了解两国古代的通交关系,就要先了解日本的佛教史,否则就难以全面。
   我对日本的佛教历史,完全是外行;但因为四十年来从事两国关系的研究,所以也涉猎了一些日本佛教事情。可是国内却不见有一本关于日本佛教历史的著译,致不能不假助外版,实在是件憾事。这次曾文同志把村上专精的《日本佛教史纲》译出,我又得到一个先睹的机会,很高兴。深觉不仅在宗教史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就在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上也得力不少。当然,村上的原著比较简要,而且在观点上也有值得商榷余地;但由目前而论,介绍出版这样一本日本名著,不仅必要,而且是急需的。我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能见到更详尽、更系统地介绍日本佛教历史著译的出版。我从一个研究中日关系史者的立场出发,提出这样的要求,希望译者和出版者考虑。也以此作跋,供读者们考虑。

                           汪向荣1979.4.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作者略传
   村上专精博士,兵库县冰上郡船城村野山人,号“天爱痴人”、“不住”,后号“舟山”。父野山教觉寺广崎宗铠,母松原氏。生于嘉永四年(1851)四月二日,六岁诵净土三部经,不久从柿芝町行云寺冈村波州受《大学》、《中庸》,又从兵库县天田郡野花村教念寺矢野乾明、播州姬路善教寺结城义导等修汉学。明治四年(1871)二十一岁时,入新泻县北蒲原郡水原町无为信寺武田行忠讲师之门,学唯识,在越后前后四年。明治七年(1874)四月到爱知县碧海郡重原村万福寺,五月入京都大谷派高仓学寮,因学寮发生纷扰,未几复归万福寺。明治八年为爱知县宝饭郡御马村入觉寺村上界雄之养子,第二年继同寺席位。明治十年(1877)春,从云英晃耀学《因明大疏》。十三年一月、三十岁时,入京都教师学校,第二年七月,于高仓学寮结业,十五年(1882)五月,被任为“副讲”,讲授《唯识述记》。十七年三月,成为五等教师,七月,任越中高冈教校长,第二年四月辞任,在三河丰川妙严寺讲《因明大疏》、《成唯识论》及《唯识二十论述记》等。二十年(1887)一月,受聘任东京“曹洞宗大学林”讲师,九月,任哲学馆特约讲师,第二年三月升为四等教师。二十二年三月于神田区今川小路创办佛教讲话所,六月发行月刊《佛教讲话集》杂志,从事传教。第二年一月,著《日本佛教一贯论》,七月任浅草大谷教校长,九月任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特约讲师,讲授印度哲学,时年四十岁。二十年十一月著《因明学全书》,二十五年升为三等教师,又任净土宗本校特约讲师。二十六年(1893)补任“拟讲”。二十七年四月,与境野哲海、鹫尾顺敬等发行《佛教史林》月刊,开佛教史研究之端。七月,大谷教学校改称第二中学寮,任第二中学寮长。二十九年(1896),兴起大谷派本愿寺改革之论,因参与此论议,第二年一月被削去学衔及教职。八月,著《大日本佛教史》和《日汉佛教年契》。三十年复职,任东京真宗中学校长。翌年八月,任侍讲,在浅草本愿寺为法嗣大谷光演和大谷莹亮讲本宗及外宗教典。九月著《日本佛教史纲》二卷。翌年三月获文学博士学位。三十四年(1901)七月, 因发刊《佛教统一论》第一编《大纲论》触犯大谷派本愿寺忌讳,十月,遂自动脱离僧籍,发表“予脱离真宗大谷派僧籍”的声明书。翌年任早稻田大学特约讲师。三十六年(1903)著《佛教统一论》第二编《原理论》,著《大乘佛说论批判》,十一月创刊《同朋》月刊。三十八年(1905年)著《佛教统一论》第三编《佛陀论》。同年三月,创办东洋高等女子学校,致力于妇女教育。四十三年(1910)二月创办《人道讲话》月刊。大正六年(1917)十一月,六十七岁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主持印度哲学讲座。十二月,叙从五位。七年三月敕任帝国学土院会员。九年(1920)著《佛教论理学》。六月叙正五位。翌年十一月著《真宗全史》。十二年(1923)三月,辞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七月,敕授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衔。十三年一月由大谷派本愿寺获讲师称号,十四年五月被尊为耆宿,八月叙从四位。十五年(1926)三月,与辻善之助、鹫尾顺敬等编《明治维新神佛分离史料》五卷,五月任大谷大学校长。昭和二年(1927)七月,著《佛教统一论》第五编《实践论》二卷。三年十一月叙勋四等,赐瑞宝章。四年(1929)七月,著《我观真宗》。九月卧病,十月三十日补任僧正,又以特旨叙正四位,三十一日去世,行年七十有九,谥“香严院”。十一月一日追任权大僧正,葬杂司谷茔域。
   村上博士所著除前记外,尚有《佛教道德新论》、《佛教三大宗摘要》各一卷,《文类聚钞百二十题抉择记》二卷,《佛教忠孝编》、《真俗二谛辨》、《村上博士佛教讲演集》、《女子教育管见》、《自省录》、《自信录》、《女性训》、《教理和实践》、《诚之道》、《佛教概论》、《通俗修养论》、《实践修身讲话》各一卷,《女子修身启蒙》四卷,《六十一年》、《一切经的由来》、《道元和亲鸾》、《成功的时机》、《大乘起信论讲话》、《人生之路》、《和平的宗教》、《亲鸾的开宗》、《愚秃钞的愚秃草》、《真宗的面目在那边吗》、《随想录》、《科注大乘起信论》、《科注原人论》、《大乘起信论达意》、《俱舍论达意》、《真宗要领》、《安心立命谈》、《佛教因果理法论》、《佛教伦理》、《立志论》各一卷(以上已出版);还有手稿本:《印度佛教史》三卷、《中国佛教系统论》九卷、《日本佛教发达史》十一卷、《佛教唯心论》五卷、《大乘论》四卷、《佛教概论》四卷、《禅宗史》三卷、《德川时代史》二卷等。

                     (本文是作者的儿子村上龙英起草的)

显示全部目 录

中译本序(任继愈)
译者前言

《日本佛教史纲》自序
总论
第一期 三论宗和法相宗时代[552—784年]
  第一章 佛教的传入及物部、中臣二氏与苏我氏的斗争
  第二章 推古朝的兴佛和圣德太子的出世
  第三章 三论、成实两宗的传入
  第四章 三论、成实两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五章 法相宗的传入及该宗的高僧
  第六章 法相、俱舍两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七章 大化革新以后的趋势
  第八章 东大寺及国分寺的建立
  第九章 华严宗的传入和起源及其教义
  第十章 戒律宗的传入及鉴真和上的事迹
  第十一章 戒律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十二章 皇室、贵族的皈依和营建诸寺(一)
  第十三章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第十四章 关于佛教的制度(一)
第二期 天台宗和真言宗时代[784—1192年]
  第一章 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创立以及两宗的入唐求法
  第二章 南都佛教的大势
  第三章 传教大师及其门徒
  第四章 天台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五章 睿山戒坛的创立
  第六章 弘法大师及其门徒
  第七章 真言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八章 真言宗分派的渊源
  第九章 益信、圣宝二僧正及其门下
  第十章 宽朝、仁海二僧正的出世
  第十一章 东密事相的分派
  第十二章 密教的兴盛和修法法会
  第十三章 慈觉大师及其门徒
  第十四章 智证大师及其门徒
  第十五章 睿山的兴盛及慈慧僧正的出世
  第十六章 山、寺二门的分立
  第十七章 慧心院、檀那院的二僧都及慧、檀两派教义的差别
  第十八章 天台圆教的分派
  第十九章 台密事相的分派
  第二十章 东寺密教与睿山天台密教的关系及其异同
  第二十一章 山、寺二门及南北佛教的倾轧
  第二十二章 觉鑁上人的出世和古义、新义分派的由来
  第二十三章 净土教的逐渐兴起和空也上人的出世
  第二十四章 融通念佛宗的创立及良忍上人的出世
  第二十五章 皇室、贵族的皈依和营建诸寺(二)
  第二十六章 关于佛教的制度(二)
第三期 净土宗、禅宗、日莲宗时代[1192—1603年]
  第一章 本期佛教的大势
  第二章 南都佛教的状况
  第三章 睿山僧侣的飞扬跋扈和元龟年间的大难及其再建
  第四章 赖瑜和尚的出世和诸山教相的兴废
  第五章 南京和北京律宗的兴隆
  第六章 净土宗的创立和法然上人及其门徒
  第七章 净土宗的源流及其教义
  第八章 圣光、良忠和证空上人
  第九章 法然上人门下的异义
  第十章 净土宗的分派
  第十一章 净土真宗的创立和亲鸾圣人及其门徒
  第十二章 真宗的教义
  第十三章 真宗的分派和觉如、存觉二位上人
  第十四章 一遍上人的出世和时宗的教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传入和荣西禅师及其门徒
  第十六章 荣西禅师以后临济禅宗的兴隆
  第十七章 曹洞宗的传入和承阳大师及其门徒
  第十八章 禅宗的源流及其教义
  第十九章 圣一、大应两位国师的出世及其门徒
  第二十章 梦窗国师及其门徒
  第二十一章 圆明国师的出世和曹洞宗的分派
  第二十二章 日莲宗的创立和日莲上人的出世
  第二十三章 日莲宗的教义
  第二十四章 日莲上人的门徒和日莲宗的分派
  第二十五章 日像上人的出世和京都的日莲宗
  第二十六章 莲如、真慧二位上人以及本愿寺派与高田寺派的关系
  第二十七章 莲如上人灭后的真宗及石山之战和一向起义
  第二十八章 真盛上人的出世和天台宗真盛派的分立
  第二十九章 净土宗白旗派和名越派的繁荣
  第三十章 皇室、贵族的皈依和营建诸寺(三)
第四期 诸宗持续时代[1603—1867年]
  第一章 德川氏的寺家制度和崇传长老
  第二章 禁止天主教和改变宗门
  第三章 天台宗的状况和天海大僧正
  第四章 日光、东睿两山的建立和浅草寺
  第五章 妙立、灵空的出世和圆耳、显道的复古及华严宗的凤潭
  第六章 天台宗学风的变动和睿山安乐院的沿革
  第七章 真言宗的状况和正法律的兴起
  第八章 高野山的学侣、行人、圣方的倾轧
  第九章 智山、丰山的由来及其兴隆
  第十章 临济宗的状况和白隐禅师的出世
  第十一章 曹洞宗的状况
  第十二章 曹洞宗的复古和月舟、卍山师徒
  第十三章 净土宗的状况和檀林
  第十四章 东、西两本愿寺的分立及其学黉
  第十五章 两本愿寺的宗义纠纷
  第十六章 日莲宗中兴的三师和谈林的起源
  第十七章 日莲宗不受不施派的兴起
  第十八章 黄檗宗的创立和隐元禅师的事迹
  第十九章 木庵、高泉二位禅师和黄檗山其后的状况
  第二十章 普化宗和修验道
  第二十一章 增上寺和两本愿寺关于宗名的争论
  第二十二章 神、儒二道学者的排佛论
第五期 明治维新以后的佛教[1868—1898年)
  第一章 明治初年的状况
  第二章 社寺局设置以后的状况
作者略传(村上龙英作)
校后跋(汪向荣)
附录一:日本佛教史年表
附录二:参考书目
附录三:日本国县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