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汉语句群

分享到:

定价:¥11.00

  • 出版时间:2002年04月
  • 页数:246页
  • ISBN:7-100-02832-9
  • 主题词:汉语
  • 人气:261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FONT size=3>         汉语知识丛书出版说明

</FONT>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岀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岀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是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

显示全部序言

  《汉语句群》是田小琳和吴为章两位同志合写的专著。1984年,我曾看到过她俩第一次合著的《句群》(上海教育出版社),那么,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稿,该是她们合作的第二个成果了。两位作者在将近二十年间,由于学术的机缘走到了一起,并且真诚合作、锲而不舍地对一个新课题进行探讨,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因此,对于写序的嘱托,也就欣然接受了,尽管年岁已经不饶人。


                 一


  《汉语句群》除前言、后记外,正文共六章。与《句群》一书对照,先就目录看,第一章“句群是什么”的第三节“修辞的起码语境”和第四节“话语的重要单位”,第二章“句群的分类”的第二节“句群的功能分类”,第三章“句群的组合和切分”的第一节“句群的组合”,第四章“句群和教学”的第三节“句群和逻辑教学”,第五章“句群和语言研究”,第六章“句群研究的现状”,这些章节都是《句群》所没有的。再就内容看,《汉语句群》不仅讨论句群本体时,在理论的准确概括、知识的系统周密、用例的鲜活典型和分析的深入细致方面,较之《句群》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对《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正式公布近十五年来,句群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新近情况、丰硕成果,句群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句群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等等方面,也都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介绍。

  《汉语句群》集中体现了两位作者近些年来在句群研究方面的努力和进展。仅从新增的章节看,在篇幅上就占了全书的一半多,在内容上则涉及了语言教学与研究方方面面的新情况。比如,早些年,人们的注意力主要在加快培养书面的读写能力方面,因此《句群》只强调了“语法的最大单位”、“段落的组成材料”。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强化口头听说能力愿望的日益迫切,《汉语句群》又从实际出发加以补充,提出了句群是“修辞的起码语境”、“话语的重要单位”,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对句群认识。这样一来,句群这一级语言单位不仅在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而且在语义学、语用学、语境理论研究、话语分析研究等等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或重要课题中就都有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和价值。句群的这种语言学定位,是两位作者顺应当代语言学发展的趋势(重视口头表达、重视整体构架、重视语用条件、重视动态分析、重视和相关学科的联系)研究句群的必然结果。这对句群研究的全面展开,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汉语句群》在继续深入观察书面句群时,也十分重视收集口语句群的用例;在分析句群实际用例、构建句群理论体系时,既有细致的分类描写,也有贴切的功能解释。比如,第二章第一节句群的十二种结构关系类型描写过后,第二节又从表达功能的角度对句群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描写,先区分为三类:主体句群、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其中,主体句群又细分为六小类:记叙句群、描写句群、说明句群、议论句群、抒情句群和对话句群。在第三章第一节收集和探讨句群的组合方式时,观察的目光遍及语言内外,从中概括出六大类内部接应手段:词语接应、句式接应、辞格接应、音气接应、语意接应和伴随语言接应;每大类又分为三至八不等的小类,应当说是相当详尽的。其中,音气接应提到的六小类是:运用调配音节接应、运用声韵和谐接应、运用平仄相从接应、运用语用停顿接应、运用语调造型接应和运用语速变化接应;伴随语言接应提到的三小类是:运用指点的体态语接应、运用表情的体态语接应和运用非语义声音接应;这些都是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并参考一定的非语言表达手段来观察描写和揭示功能的。在第四章第二节讨论句群和语文教学的关系时,也侧重于介绍口语交际中的听说方面,特别是在提高外族人汉语水平、方言地区群众普通话水平方面的情况。


                 二


  田小琳和吴为章都是较早从事句群研究的学者,她俩在80年代初就分别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1984年又合作出版了专著。可喜的是,她们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不断探索。在后来十多年里,除了各自陆续发表论文和在所出版的语法教材中列有专章介绍句群知识之外,田小琳曾花费不少时间,从80年代初句群问题讨论时学者们发表的论文中,挑选了50余篇有参考价值的,编成《句群和句群教学论文集》(1986)出版,并在书前发表了《近年来句群研究述评》加以评介,为促进句群研究作出了贡献;吴为章著有《句群与表达》(1988),开始从书面到口语的全面研究。现在,反映她们这些年工作进展情况的《汉语句群》,又即将和大家见面了。从她们长期跟踪句群运用现状、研究内容步步深入和研究范围日益拓宽上,可以看到一种执著投入、穷追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每一个想获得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是一把金钥匙,特别是当你面对一个新课题的时候。

  人们也许会注意到,80年代初兴起于语法学、章法学和语文教学界的“句群热”,到了90年代初已经有了定局:句群教学在提高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语文教学、语言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取得共识,许多新出版的语法教材几乎都列有专章专节。这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不过,尘埃落定之后,由于相当一部分人转向专注于把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一时间难以有更多的新成果诞生,于是,和80年代相比,“句群热”明显降温了,讨论句群的专著专论少了,仿佛可以给句群的研究划一个句号了。但是,只要把视野扩大一些,我们也不难看到,除了修辞学界对句群发生兴趣的人有增无减之外,语义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等学界的学者,也有不少人开始关注句群研究领域,并且有个别学者已着手把句群研究成果应用到解决本学科的一些难题上。这一切说明,句群是多学科共同感兴趣的语言单位,它需要有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句群研究可以依据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切入,句群的研究和应用还有许多工作可做,目前的研究和应用只是刚刚开始。令人高兴的是,《汉语句群》第五章“句群和语言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已经不限于语法学、文章学和语文教学界,它摆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第六章“句群研究的现状”除总结当前研究的情况外,也初步预测了未来。

  在“句群迷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认真实践、深入思考、拓宽视野、丰富积累之后,《汉语句群》的问世,一定会成为使“句群热”再度升温的一支火把,我们期盼着。


                             胡裕树

                           1998年10月

显示全部前言

<STRONG><FONT size=3>           前  言

</FONT></STRONG>

  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有多种,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通常认为,语言中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单位是句子,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这固然不错,但是,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流思想、传递感情,达到相互了解,直至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只用一个句子是不够的。相反地,在语言运用中,无论是叙述事实、刻画人物、描写景物,还是说明道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人们并不总是把一个意思限定在一个句子之内,而是经常运用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语言片段。这就是说,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承担交际职能的语言单位,不仅有句子,还有“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段”,这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于是,从本世纪初开始,人们就陆陆续续对“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段”进行了观察研究。到了80年代,就我国的情况看,对这样一个语言单位的研究,已经拥有众多的研究者,并且有一批论著相继问世。迄今,对这一课题感兴趣的,已不限于语法学家和语言教学工作者,而且,这一语言单位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多地为各方面的学者所认识和肯定,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这一语言单位的局面正在形成。

……

显示全部后记

  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们合作的第一部专著《句群》,现在的这部《汉语句群》又承蒙商务印书馆应允,不久即可与读者见面。在完卷后的轻松欣慰之中,将近二十年的愉快合作、深情厚谊,一一涌上心头。

  我们俩——田小琳,祖籍陕西,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吴为章,福建省人,大学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既非同乡亦非同学,而且,看来性格上也有较大的差异:田小琳豁达开朗、热情善交,吴为章细致认真、处事严谨;如果再加上社会生活经历的不同……,真可以说是各有各的天地。然而,出于对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关注,我们两个共同点不多的女士却走到一起来了。

  那是1981年初夏,5月27—31日,在北京郊区紧挨密云水库的一个小土冈上,一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简陋平房里,举行了中年语法学工作者参加的“第一次语法学术讨论会”。在这个会议上,我们初次相见、未及交谈,只留下了一张与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等在一起的生活照片——那是傍晚时分沿水库散步时大家挤在某个门洞前拍下的。紧接着的第二次见面是在7月2—12日召开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哈尔滨)上。当时,田小琳是会议业务组成员,忙于会务,我们只在报到时一见。对这个会议讨论到的、要在教学语法体系中增加有关“语段”(后来改叫“句群”)内容这一问题,吴为章十分感兴趣;会下,再次阅读了有关讨论文章,特别是田小琳的《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断》(1981)。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的现代汉语课教师,吴为章非常赞同“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把语法教学从句子延伸到语段是可取的”的主张,由此萌发了探讨“语段”的意念。1982年北京语言学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首届学术年会,吴为章带了论文《“语段”探讨》去参加;在第一天的现代汉语组论文报告会上,会议主持人王还教授提出“语段”是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新问题,建议先报告和讨论这个问题;果然,评议和讨论都相当热烈。在场的张志公先生因此建议会后组织一个小组来专门研究一下,并希望能有更好、更多的成果问世。后来,也是张先生认为两位女士合作也许更便于相互切磋交流才促成了我们的第一次合作。1983年,为了我们的小册子《句群》,张志公先生曾接见我们,给予指导;胡裕树先生曾从上海来信,提供前人成果中有关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陆萼庭先生为它的出版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如今想起,宛然在目,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1984年以后,虽然我们各自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艰难地行进着,而且各自都有着其它方面的研究课题,但是,对于句群依然情有独钟。1986年,田小琳编《句群和句群教学论文集》出版,1988年,吴为章著《句群与表达》出版;同时,又都先后发表了若干专题论文。于是,在90年代中的一个国庆佳节期间,田小琳从香港回北京参加庆祝活动,忙里偷闲,约了吴为章到西旧帘子胡同的家里会晤。几番问安思念的话语过后,话题竟自转到句群上来……切磋心得、交换资料、确定题目、商讨大纲,决定再合作写一本《汉语句群》来反映句群作为最大的语言单位进入教学语法体系后,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成果。我们希望这本书对句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能够更加系统和深入;对句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句群知识的教学和运用同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能够合乎科学和实际。这本书包括前言和六个章节,第二、四章和第六章的第一节由田小琳撰写;前言,第一、三、五章和第六章的第二节由吴为章撰写。我们在第一次合作时就已经培养了坦诚交流、相互修正的习惯,因此,执笔上的分工绝不是“分家”。此后,无论公务家务如何繁忙,我们都尽力在做这份属于我们俩的“私活”。

  1997年8月20—22日,我们又一次奔赴京郊的密云县。还是在密云水库的近旁,昔日开会用的简陋平房和与会者居住的活动板房已经不见,我们住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盖在半山腰的宽敞舒适、颇具现代气息的招待所。在这里,当年参加“第一次语法学术讨论会”的部分人员举行了“联谊语法漫谈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畅谈多年来合作研究的友谊、讨论语法研究的前景,对于我们俩来说,合作研究的情谊更是体会至深。就在会议上,我们把《汉语句群》的编写大纲和部分样稿送给了来参加会议的张万起先生,希望得到商务印书馆的批评和支持。不久,我们得到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副编审刘玲女士的通知:已经列入出版计划向上申报。《汉语句群》这样快就有了归宿,反映了出版部门,特别是像商务印书馆这样的老牌、名牌、龙头出版社,服务意识的更新和工作机制的高效,同时也是有关编辑人员付出艰辛劳动的结果。这更让我们深深感到学术合作和友情支持的可贵。

  胡裕树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我们的研究课题,不时给我们以中肯的指导。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带病为我们写了《序》,给了我们以学术长者的关怀与肯定。对此,我们唯有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


                          田小琳 吴为章

                           1998年10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所谓汉语句群,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段”。在语义上,它们有逻辑关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流中是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的组合,是界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语言表达单位。对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单位的研究,从八十年代以来相对比较集中,比较深入,也比较有成果。对语言教学与分析,人机对话的研究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书稿正是通过对句群的定义、句群的组合、句群的逻辑分类、句群的切分、句群和语言教学、句群和语文教学、句群和语言理论研究、句群和语言应用以及句群研究现状等多方面的论述,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句群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对各学科的影响,回顾总结了近些年来学术界及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其思路清晰,文笔流畅,通俗易懂。

显示全部目 录



前 言

  一 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

  二 地位特殊的语言单位

第一章 句群是什么

 第一节 语法的最大单位

  一 句群的定义

  二 句群的特点

 第二节 段落的构成材料

 第三节 修辞的起码语境

 第四节 话语的重要单位

第二章 句群的分类

 第一节 句群的结构分类

  一 并列关系

  二 连贯关系

  三 递进关系

  四 选择关系

  五 总分关系

  六 解证关系

  七 因果关系

  八 目的关系

  九 条件关系

  十 转折关系

  十一 假设关系

  十二 让步关系

 第二节 句群的功能分类

  一 主体句群及其功能分类

  二 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

 第三节 一重句群和多重句群

  一 相关的一些名词术语

  二 多句组成的一重句群

  三 多重句群的类型举例

第三章 句群的组合和切分

 第一节 句群的组合

  一 句群的内部接应(上)

  二 句群的内部接应(下)

  三 句群的外部接应

 第二节 句群的切分

  一 句群的内部切分

  二 句群的外部切分

第四章 句群和教学

 第一节 句群和语言教学

  一 句群与语法修辞教学

  二 句群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节 句群和语文教学

  一 句群和理解能力训练

  二 句群和表达能力训练

 第三节 句群和逻辑教学

  一 句群和概念、判断

  二 句群和推理、论证

第五章 句群和语言研究

 第一节 句群和语言理论研究

  一 句群和语法研究

  二 句群和语义分析

  三 句群和语言预测

 第二节 句群和语言应用研究

  一 句群和话语分析

  二 句群和人工智能

  三 句群和功能学派

第六章 句群研究的现状

 第一节 汉语句群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一 汉语句群研究的回顾

  二 汉语句群研究的前瞻

 第二节 国外话语分析中的“超句”研究

  一 话语语言学研究现状简介

  二 话语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