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完美的罪行

分享到:

定价:¥10.00

  • 出版时间:2002年02月
  • 页数:150页
  • ISBN:7-100-03016-1
  • 主题词:完美罪行
  • 人气:22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现代性研究译丛》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更好地观察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商务印书馆特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著述中,精选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现代性研究译丛”。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STRONG><STRONG>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STRONG>
</FONT>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 宪 许 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作者让•博德里亚尔(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1929年生于法国马恩省兰斯的教区总教堂所在镇。1956年开始攻读德国社会理论和文学。1966年在巴黎南戴尔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社会科学教师,并不断著书立说,为世界所瞩目,曾应邀赴加拿大、美国、巴西、西德、澳大利亚、阿根廷、西班牙、丹麦等国授课、演讲、举行专题讨论会。
  自1968年他的论著《物体系统》(Le Système des Objets,1968)问世以来,先后撰写了《博堡效应》(L’effet Beaubourg,1977)、《拟象与虚拟》(Simulacre et Simulation,1981)、《恶的透明》(La Transparence du Mal,1990)、《末日的幻觉》(L’Illusion de la Fin,1992)等二十多部哲学著作。他的著作被译成英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丹麦文、荷兰文、葡萄牙文、希腊文、匈牙利文等,影响广泛。
  本书《完美的罪行》(Le Crime parfait,1995)是其近作之一。作者通过剖析世界上的典型事例,从理论上揭示了人们把虚拟当作实在、把幻觉当作现实、把拟象当作实情、把现象当作本质……等认识误区,再现谋杀实在的罪行始末,旨在消除对世界的激进幻觉,引导探求世界的本质。
  博德里亚尔的哲学理论,对现社会的人类思维进行探索研究,论题涉及宗教、伦理、社会、心理、医学、生活等领域,在法国知识界颇受推崇和欢迎。他经常应邀去巴黎的大学演讲,内容翔实生动,反响强烈,场场爆满。其哲学思想已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对人们的思维方向和思维方式起着引导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渗入人们的思维活动。有些国家已出版了专门研究博德里亚尔理论的书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关注、了解和研究当前影响广泛的西方哲学,可扩大人们的视野,开阔思路,与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可是,翻译西方哲学论著,由于隔行如隔山的原故,历来被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译者视为畏途——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
  笔者有幸得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许钧教授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才下决心踏上这艰难的征途,并坚持走出了第一步。
  哲学是涉及领域广泛的学问,素有“包罗万象”之说,是抽象的理论思维。为了真正理解作者的语言,笔者花了大量时间,参阅许多相关哲学论著,啃读艰涩难懂的哲学原理和名词解释,并反复阅读原著,努力理解作者阐述的思想。
  然而,提笔翻译时却发现,若把西方哲学术语所用的法语词汇译成汉语的常用释义,往往不能达意。因此,研究这些单词在词典中的各项释义,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就成了一项耗时的任务。往往为斟酌一句话而思考数小时。
  遇到词典中找不到的词,或释义不适合原著的词,只有到处请教老师,查寻词源,研究词汇学,分析作者意图,直至弄清确切涵义。这方面曾得到南京大学许钧老师、陆秉慧老师、刘成富老师的热情帮助。
  原著中有些词句是英文、德文或拉丁文,为保留原著风格,让读者直接领会这些文字的含义,笔者在译稿中多数仍使用原文;考虑到一些读者的需要,也同时以注释的方式提供了这些文字的参考译文。对于多次出现的英文单词,笔者仅在初见处作了注释。翻译德文时,得到过河海大学王国权老师的热情帮助。
  为使哲学论著的译文同样具有可读性和学术性,笔者特邀资深哲学专家王忠灏先生共同对译文进行了认真的通读、讨论、斟酌和修改。
  译竣之后,特请南京大学法语专业许钧教授审校了译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倘若没有这些帮助,译文就不会有现在的质量。为此,谨向上述对译文作出贡献的各位老师表示深切谢意。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译文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切希望专家、读者不吝匡正。
                               译 者
                            1999年6月于河海大学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让•博德里亚尔(Jean Baudrillard),法国南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后现代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物品系统》(1968)、《消费社会》(1970)、《生产之镜》(1973)、《拟像与模拟》(1981)、《冷酷的回忆》(1987)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取代现实的严峻境况。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在这的境况中,人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值得怀疑了,虚似的社会现实变成一种“完美的罪行”,值得警醒。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完美的罪行
</STRONG>完美的罪行
意愿的幽灵
根本性的幻觉
逼真的“创世记”
世界的自动输入
消失的边缘域
倒计时
物质的幻觉
完善的神秘遗迹
实在的顶点
技术的讽刺
机械的时髦主义
Objects in this mirror(镜中之物)
巴比尔综合症
激进的思想
        <STRONG>罪行的另一面
</STRONG>无女人的世界
相异性外科
愿望的技术性停止
牺牲的新秩序
冷漠和仇恨
镜中人的报复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