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初曾是经济学正在出现范式变化的一个信号。它于1973年第一次出版,书名是《走向稳态经济》。面对经济不发达和财富分配不公带来的问题,经济的持续增长一直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万应灵药。这本书对有关这个药方有效性变化中的各种解释进行了探讨。在最初的设想中,它试图证明两件事情:1.经济发展最终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环境资源来源和处理两方面稀缺性的限制,还要受到热力学规律的限制,因为资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不能随投资的增长而无限提高。2.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每天选择了资源消耗/财富积累/污染模式的人们密切相关。为阐述这个不可避免的、普遍的短缺问题,人们最开始是从生态科学、伦理学和经济是否正当的角度来考察经济。结果就有了这本论文集。它吸收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并提出恢复从马尔萨斯到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都赞成的一种观念的合理性。这种观念是:经济的稳定状态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考虑到盲目追求20世纪的教条——健康的经济是不断增长的经济——造成的不幸后果,经济的稳定状态也是合理的。
《走向稳态经济》受到经济学家和其他对经济增长感兴趣的有关人士的关注,尽管是非常不同的关注,有赞扬,也有争论。几年后对这本书进行了修改,收集的文章变动较大,书也换了一个名字。1980年,《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共同走向稳态经济》一书出版,并新增加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将有助于推动关于增长极限争论的进一步展开,同时,新书还揭示了一些迹象,表明已经有经济学文献开始承认这种正在出现的新范式。
本书是《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一书的继续。考虑到前两本书中的很多文章对稳态经济论的发展有启发性的贡献,本书保留了这些文章,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继续追踪稳态经济论的文章。特别是,由于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最经济地利用资源转向最经济地开发废弃物处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增加一些新的材料,同时也很遗憾地,不得不删除一些很好的文章。留下来的是这样的信息:经济发展超越某个阶段后——也许发达国家会很快,但最终所有的国家都将超越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在物质上、经济学上都是不可持续的,从道义上讲,也是不合理的。
赫尔曼•E.戴利 肯尼思•N.汤森
世界银行,华盛顿特区 汉普顿-悉尼学院,弗吉尼亚州
<STRONG> 译 后 记
</STRONG>
终于,《珍惜地球(Valuing the Earth)》一书付梓了。严格地讲,它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尽管译者在使其最终从英文转换成中文的过程中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很难设想,倘若没有中国和美国一批学者的携手运作,《珍惜地球》这本书能够得以奉上读者之手。这里,依据受益的大小,我们要特别感谢以下诸位,他们是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大学退休教授马尔先生、南京河海大学李芒女士、天则研究所茅于轼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潘家华先生与何勇田先生。当然,更应该感谢的是本书的主编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先生,正是因为他的宽阔胸怀和真诚信任,允许我们将这本大作译成中文,从而使中国读者有幸得以拜读这本甚具颠覆意义的经济学著作。
在马尔教授的热情推荐下,李芒女士将本书英文版和一份富有激情的推荐材料送到了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案头。虽然,我们与李芒女士始终未能谋面,但在她的惟荐材料的字里行间,我们已感受到她对地球——“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的殷殷之情,感受到她对中国未来、国家富强的切切之心。茅于轼先生对本书力透纸背的分析和出版建议,给了我们信心和鼓励。当然,商务印书馆的信任和嘱托更让我们万分感激。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至今依然缠绕在我们心头……
或许,可将本书的翻译过程喻为一场接力赛跑,尽管我们只是居于中间的那一棒,但毕竟是要在我们手中形成“转换”的最初工作。我们的责任是双重的,不仅对作者更是对读者。我们深恐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由于不慎会带来不必要的“损耗”乃至“误读”,何况就能力而言我们是那样的欠缺,个中的压力不言而喻。可以说,我们做翻译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所以持有这种心态除了能力的不足之外,还因为生态环境问题实在是当今人类已无以回避的一个巨大问题,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问题。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了一个悖论的延伸。现代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类对环境的关注,最早的一部著作当推1960年代初出版的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此书的出版,可谓“旷野中的一声呐喊”,而今这呐喊已成为大多数世人共同的“呐喊”了。而赫尔曼•戴利(Herman E.Daly)教授主编的这本书,则是对那声“呐喊”的众多回应中最出色者之一。它以跌宕、俏皮的文字,将一个深刻而又具有终极意义的严肃问题,从生态、哲学、伦理和经济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赋予了经济学一个全新的视野。恰如茅于轼先生所言,将其称之为“经济学中的哥白尼学说”(李芒语)是不为过的。
本书思想的颠覆性和革命性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如传统经济学将环境看成经济中应考虑的一个因素,本书中却认为应把经济看成环境中的一个因素;又如传统经济学将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而本书中却提出持续性才是首要目标;再如书中对传统经济学仅注重资源而忽略废弃物看法的纠正,认为人类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的限制,同时还应考虑废弃物的限制……这本书很可能给某些人以“理想化”的感觉,但细读下来,其中所蕴含的是对宇宙、生命和未来的呼唤。我们不能想象,倘若人类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未来的世界将会是怎样。
所以,在翻译这样一本论著时,不能不让我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尽管有那么多的人支持、帮助,但限于我们的能力和学养,译作中的失误和缺憾肯定是无法避免的。当然,其中的一切错误,应由我们译者承担而与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无关。有必要说明的是,本书的校者和编辑,为我们的疏漏作了大量的弥补。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本书最终能够得以出版使我们颇有万幸的感觉。应该说,最初的安排甚尽人意,但其后的变化却给人“欲说还休”的感觉。先是潘家华博士的离去,因工作变化去了联合国发展署,后又去了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已难再问及此事;其后又是原译者之一的何勇田硕士,在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之后,带着深深的遗憾负笈远游;而其继任者又因有着更为高远的追求难以顾及此事。这期间,在每一次波折中,都是本书责任编辑侯玲女士的努力,使翻译工作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作为译者,我们在此真诚地欢迎读者的各种批评。还是那句老话——批评是知识积累和学业进步的必由之路。
译 者
于2000年初夏
前言
导论
赫尔曼•E.戴利和肯尼思•N.汤森
《走向稳态经济》论文集绪论
赫尔曼•E.戴利
<STRONG>第一编 生态:最终手段和生物物理约束
</STRONG>导论
赫尔曼•E.戴利 肯尼思•N.汤森
第1章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震惊
保罗•R.埃利希 安妮•H.埃利希
第2章 可获得性、熵和热力学定律
保罗•R.埃利希 安妮•H.埃利希 约翰•P.霍尔登
第3章 熵定律和经济问题
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
第4章 “能量和经济的神话”节选
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
第5章 指数增长,人类历史中的暂时现象
M.金•休伯特
第6章 公地的悲剧
加勒特•哈丁
第7章 对《公地的悲剧》一文的再思考
加勒特•哈丁
<STRONG>第二编 伦理:终极目的与价值约束
</STRONG>
导论
赫尔曼•E.戴利 肯尼思•N.汤森
第8章 富足年代:一个基督教观点
E.F.舒马赫
第9章 佛教经济学
E.F.舒马赫
第10章 财富的目的:一个历史视角
杰拉尔德•阿朗索•史密斯
第11章 生态、伦理和神学
约翰•科布
第12章 人之废
C.S.刘易斯
<STRONG>第三编 经济学:目的与手段的互动</STRONG>
导论
赫尔曼•E.戴利 肯尼思•N.汤森
第13章 论作为生命科学的经济学
赫尔曼•E.戴利
第14章 可持续增长:一个不可能性定理
赫尔曼•E.戴利
第15章 稳态经济与命令经济
肯尼思•N.汤森
第16章 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
肯尼思•E.博尔丁
第17章 重访地球宇宙飞船
肯尼思•E.博尔丁
第18章 运用经济激励手段保护环境
T.H.蒂滕伯格
第19章 稳态经济:趋向生物物理平衡与道德进步的政治经济学
赫尔曼•E.戴利
第20章 结束语:有关稳态经济的一般误解及更深入的话题
赫尔曼•E.戴利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