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

分享到:

定价:¥22.00

  • 出版时间:2001年04月
  • 页数:406页
  • ISBN:7-100-03163-X
  • 主题词:现象学到孔夫子
  • 人气:154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        ——中华古学的当代生命

</FONT>

  中国古文化正从我们的生活主流中加速消失。我幼年随父母到北京时,城墙虽已残旧,却还是携着清清的护城河环抱着这个古都。东四牌楼、西四牌楼还站在那儿,景王坟的荒冢边上还抛散着石人石龟,到处都还是繁体或不如说是正体的中文字。其实,这个民族那时已经历了“辛亥”、“五四”、“四九”这些巨变。尽管这样,一些原来的风俗还在。农村(当时就在“机关大院”的边上)人还穿着对襟袄缅裆裤,一位同学忽然某一天穿着白布面的衲底孝鞋来上课。我的外祖母缠着小脚,只会说湖北老家的话。只有多少年后,我才越来越痛切地感到,姥妈的善良、古朴、忍耐和对我的深爱,随着她在“文革”前的去世,永不复返了。

  是的,我们这一辈人,或更准确些,自清末以来的几辈人的生活中,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这种“永不复返”的消逝。从皇上、进士、贞妇烈女,到私塾中的读书声、宗祠里的四时祭祀,再到生活中的毛笔、算盘,腊月二十三孩子们“送财神爷!”的欢叫,还有北京四郊的乡野、水洼子和那“像蓝宝石一样”的天。信仰“进步”的人们发奋去推进这种消逝,受“发展”观支配的舆论也不会在意这些“落后”事物的死亡,但我岁数越长,越经历了些西洋的东西,倒越是对这“历史的必然发展”不安起来,难受起来。我总觉着,我们现在正在丢掉的已不是那些让中国人蒙受耻辱、遭逢危难的东西,而是那使我们是一个中国人的东西,是那让我们觉得活得有意思,有祖母的爱意和古老城墙环抱的东西。那曾经显得有些凶霸霸的旧文化或所谓“封建主义”,就如同一个不幸的大家族,早已经历了多少轮红白相间的暴虐剥夺,查抄收监,其中曾作威作福者早已被开刀问斩,而众男丁们也不是死于非命就是被发配充军,眼下所剩者只是杜甫笔下“石壕吏”所能抓到的残年老妇。你不去管,她也将在最后几声叹息中撒手人寰,永辞我们而去了。那时,“中国人”面对的就将是一个完全没有真正中国味道的世界,而要过的就将是一种总在艳羡进步者(这在可见的将来就是西方),而自己又总也不够进步的喘气心跳的生活。半夜醒来想到此事,心头常要隐隐作痛,有一种觉得自己的母亲、祖母、先人蒙了冤案,被关在了疯人院、收容所和死囚牢里的感觉。

  是的,我们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国家,像多少个非西方的民族一样。但是,“亡国灭种”不一定是肉体的,特别是今天;思想方式、语言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断子绝孙的现象到处都在发生。“我们不是还在使用中文吗?”很对,这也是让人还存着“复兴”希望的最后一条理由。但是,就是这系着古远过去的国脉,也已是伤残累累,“不绝如线”了。“白话文”不能说不对,但不是和缓地汲取古文化中原本就有的白话,而以“革命”的方式来硬生生地鼓捣出个“白话文运动”,就缺少文化的孝道了。至于意在“拼音化”的简化字运动,就更是崇西心理下的画虎类犬之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鼓吹“进步”者们自己往往要从“老旧学问”中得机得势,却要禁止青年来这么做,只教他们或逼他们“新”得无根无源,干巴坚挺,被欲火一点就着。今天的少年和青年,不仅与古文献隔着“古体”和“繁体”的鸿沟,还要受到十几年将中文“科学化”、“规范化”的语法猜谜训练,好像不把他们心灵中的最后一点“国故”制成木乃伊标本,就还没过够现代化或西方化的瘾似的。在西方哲学的“理式”或“概念化”还没来之前,相应的西方语文学的“语言科学”或“语法规则”还未主宰语言与教育界之时,私塾先生从不教什么“语法”,只教学生背书、做对、写文,也就是只引导他们进入语言的境域之中。一旦进去了,他自懂得遣词造句,才高者自能写出锦绣文章。对于学会而不是研究第一语言而言,“熟知基础知识”是不相干的。君不见今日沉缅于“基础知识”者,大多是拙于写出好文章、不能得大意趣者。

  ……

显示全部目 录

          <FONT face=幼圆><STRONG>第一部分 西方哲学的转机

</STRONG></FONT>

一、胡塞尔的意义学说及其方法论含义

 1.意义和赋意行为的居中(被)构成性

 2.意向意义与充实意义,意向作用(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

 3.意义学说的方法论含义


二、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含义与问题

 1.讨论“生活世界”的思想动机

 2.生活世界的含义

 3.意识到此生活世界的方式——先验还原

 4.生活世界的构成域性

 5.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中的问题


三、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与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


四、海德格尔的境界

 1.海德格尔的人生境界——漫游于寻源的道路之中

 2.海德格尔的思想境界——间隙(Riss)处的泉涌和入境


五、“Dasein”的含义与译名——理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线索

 1.“Dasein”的含义

   1.1“Dasein”的基本意义

   1.2“Dasein”中的“Da”

   1.3分析和总结

 2.“Dasein”的译名——“缘在”


六、本体论为何是诠释学?

 1.古希腊时代“存在”问题的语言背景

 2.人的实际生活经验

 3.形式—境域的显示——实际生活本身的展示与表达

 4.形式—境域显示方法的例子——对保罗书信的解释

 5.《存在与时间》中的形式—境域显示例释


七、“想像一块红!”——维特根斯坦破除传统意义理论的一例


八、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

 1.维特根斯坦图像论中的构成识度

 2.海德格尔的象论

 3.对比与总结


九、关于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


十、塔斯基对于“真理”的定义及其意义

 1.为何要从语义角度定义“真理”

 2.怎样定义语义的“真”

   2.1悖论与语言层次

   2.2真理定义所要求满足的条件——形式上正确、实质上充分

   2.3定义的构造

   2.4这个定义的特点

 3.这个定义的意义

   3.1它对于演绎科学的意义

   3.2它对于语言哲学的意义


          <FONT face=幼圆><STRONG>第二部分 现象学与中国古代思想

</STRONG></FONT>

十一、现象学的构成观与中国古代思想

 1.现象学的构成本性

 2.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构成见地


十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1.《易》的原发天时观

 2.其他的原发天时观

 3.天时的各种表现——天之时


十三、境域中的“无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读


十四、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与老庄的道言观

 1.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2.道之说

 3.道与说的相互引发


十五、思想方式与中国观——几位德国思想家的中国观分析

 1.“理性”的含义

 2.“发展”观视野中的中国文化

 3.原发体验为知识之根


十六、观“象”

 1.至极有几

 2.居间引发

 3.时机化

 4.直接可理解


十七、边缘处的理解——中西思想对话中的“印迹”


附录:关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的通信


            <FONT face=幼圆><STRONG>第三部分 神与美

</STRONG></FONT>

十八、东西方神性观比较——对于方法上的唯一宗教观的批判

 1.比较的必要性

 2.西方犹太—基督教的神性观

 3.中国古代天道观中的神性

 4.印度的择一神教观

 5.讨论


十九、“合理信仰”的困境和儒家的“中庸至诚”


二十、吕斯布鲁克及其《精神的婚恋》中的“迎接”的含义

 1.吕斯布鲁克

   1.1背景

   1.2吕斯布鲁克的生平

 2《精神的婚恋》中“迎接”的含义

   2.1迎接神的可能性——人的生存结构

   2.2在爱中迎神

   2.3在永远更新着的爱中获得平衡


二十一、现象本身的美

 1.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2.美与现象

 3.“现象”(显现)的原发含义

 4.现象本身是美的

 5.现象学看法的理论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