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诗史之际——唐代文学发微

分享到:

定价:¥18.00

  • 出版时间:2000年11月
  • 页数:334页
  • ISBN:7-100-03165-6
  • 主题词:诗史之际唐代文学发
  • 人气:139

显示全部序言

  李浩教授治学勤奋,视野开阔,实力雄厚,是学风严谨而又勇于开拓的青年学者。这部《诗史之际——唐代文学发微》,是继《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等专著之后的又一力作。全书分为综论、分述与考异三部分,前两部分侧重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在史实中求史识;后一部分是对文献典籍的稽检订正,侧重于考索之功。而文史结合、诗史互证,则是全书最基本的特征。

  《山水之变——论先秦至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的嬗变》一篇勾勒出先秦至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演化的美学指向与历史流程,并清理了山水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为解读山水田园诗的盛唐文本提供了话语背景。《论唐代关中的文学士族》一文,一反视关中士族为一武质集团、武则天后已消亡殆尽的权威说法,展现了关中士族由文向武、又由武向文的演生变迁过程,在学术界第一次对唐代关中士族这一地域文学群体从纵横两条线索进行定位。《论唐代关中士族与教育》则一反中国教育史和隋唐文化史研究的流行观点,指出唐代关中士族重视教育,家族教育极兴盛,尤其强调文学教育,遂使教育史研究与文学的诠释有了必要的关联。《从士族郡望看牛李党争的分野》一文,对由陈寅恪先生提出并在当代隋唐文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观点提出质疑与商榷,指出牛李党争中两派主要成员的郡望分布具有极突出的地域特征,李党成员主要是山东郡姓士族,牛党成员基本上属关陇士族。牛李党争并非是士族与庶族之争,而是士族之间的“圈内之争”。而切入问题的视角是士族郡望,研究方法则是实证与统计,故此项成果无论方法与结论均显得异乎寻常。其他如《苏绰文体改革新说》,对魏周时期的文学复古活动翻案重估;《〈全唐诗〉校读札记》、《<皇唐玉牒>编撰者之重新检讨》、《唐代园林别业杂考》、《唐人叠石小考》等或发覆探赜,或拾遗补阙,或提出问题,或自创新说,详他人所略,订流行之讹,对于唐代文史研究者或有助益。

  注重精研原始文献与关注最新成果是本书的突出特点,如《唐代园林别业杂考》指出《唐两京城坊考》误认为永宁里有窦巩宅园,宋敏求《长安志》、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白雨亭”为“自雨亭”之讹;《全唐文》卷八七二李徵古《庐江宴集记》中“乾贞己酉岁”之中“己酉”,乃“己丑”之讹;《唐人叠石小考》中据唐代诗文笔记指出园林史界谓唐人“理石”只有置石而无叠石之说实误,皆为细读精研原始文献所得。作者同时还非常留意海内外唐研究的最新成果,凡所征引,皆有所标注,既注重学术规范,又使自己的结论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

  注意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相结合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陈寅恪总结王静安的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之一便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利用出土文物研究文史,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如敦煌学、吐鲁番学、西域研究、变文研究、唐五代词研究等。但是从事古代文学的青年学人对此问题仍未能有足够重视。实际上,地下文物也是一种广义的文献,如《金石萃编》、《千唐志斋藏志》、《唐代墓志汇编》等。本书中《“关中郡姓”论题之辨析》一文,即从周绍良先生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下册检到李衡《唐绛州闻喜令杨君故夫人裴氏墓志铭并序》,说明裴氏“与韦柳薛,关中四姓焉”,参之刘禹锡《薛公神道碑》,来理解《新唐书》卷一九九引柳芳《氏族论》的论述,许多疑点涣然冰释。在《唐人叠石小考》一文中又据唐代出土三彩假山与宅院建造模型,同诗文笔记相结合,使结论更加可信。

  注意将历史学、地理学与园林史的成果与方法运用到文学史研究中,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学术传统以贯通和整合为其最主要的精神。经、史、子、集虽分为四部,四部之内又各有千门万户,但是所有部门都呈露中国文化的特性,因而也都可以互通(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钱先生主要讲“专家”与“通儒”的关系,但就文学史研究而言,四部也是可以打通,相互结合的。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者,仅读集部的书是不够的,还应读史部、子部、经部的书,这样,对古代文化、社会、制度才能有一个整体印象,不致于以偏概全。文学史研究不仅要有纵向的“通识”,而且要注意横向的“通识”。本书对园林别业景观的辑佚考证,对地名与地域文化的留意,均涉及园林学史与历史地理学,其中对空间地域因素的强调与突显,更使作者的研究有几分独特与新颖。

  作者融揉谱牒学、统计学、精神分析学、艺术美学的研究路数而为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特点,而且拓展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对文学自身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书中各篇在范畴概念的使用上,前后有不一致处;全书系统性体系性不强;某些结论,论证还不很充分;但从总体上看,则颇多创获,希望它早日问世。

                  霍松林

              2000年8月18日于唐音阁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我关于唐研究著述的辑集,收文虽仅二十余篇,但并非一时即兴而成,根据文章的性质可分为综论、分述与考异三部分,主要围绕着王孟山水田园诗、李白作品、唐代园林别业、唐代文学士族这四个专题,研究方法主要是文史结合、诗史互证,迹近时下人们所谓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书中各篇的具体结论或可商榷甚至推翻,但它包含着我对唐文化的体验证悟,字里行间留下我心路历程上的汗水和屐痕。

  二十一年前,我走出毗邻鄂尔多斯草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三边小镇张家畔,负笈长安,在十三代古都学习文学,关中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很自然地诱导我走上研习唐代文化的道路,以自己火热的青春投入到冷寂的古籍中,廿年一觉长安梦。年前又南下江左,在复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从塞北到关中再到江南,从游牧文化到旱作文化再到稻作文化,生活地域与研究环境的不断转换,使我对各地风土气习有了感性的体验,而各地士风与学风的差异亦对我有所濡染薰习。

  在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不断从意识形态中心疏离、逐渐边缘化为一门冷僻的专门之学的过程中,我却逆时而动,以此为生命栖息之所,其间不无惶惑与困扰。但我此生有幸师从霍松林师、王水照师和章培恒师。几位老师不仅给我学业上的指导和教诲,更重要的是以其人格风范对我薰习和感召,使我坚定了以独立自由之意志寄命故籍神皋的愿念。

  本项研究列入西北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得到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及人事处、211办、科研处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圣元研究员为本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鼎力推荐,屡与津梁。在此谨致谢忱。

                   李 浩

                 2000.5.4.于西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李浩,1960年8月5月生,陕西靖边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获学士(1983年)、硕士(1986年)学位。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被遴选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专家、西北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著作《唐诗的美学诠释》、《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马祖道一大师传》等多种。在《文学遗产》、《历史研究》、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馀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有关唐研究成果的辑集。全书分为综论、分述与考异三篇。作者以梳理文学发展线索、订正文献典籍为职事,在清理事实的基础上开掘唐文学的深层意涵。其中对唐代关中文学士族这一地域文学群体的定位,从士族郡望角度对牛李党争分野的实证统计,对苏绰文体改革的翻案重估,对《皇唐玉牒》编撰者的考辩,对唐人叠石产生与否的研究,或发覆探赜,或拾遗补阙,或提出问题,或创立新说,详他人所略,订流行之讹。作者由对山水田园诗的探讨,深入到对园林别业等景观的辑佚考证,并进而对人地关系的特例地域家族进行梳理,在文学史研究中对空间地域因素的强调与突显,使本书的研究显得独特新颖。

显示全部目 录

序                   霍松林

           <STRONG>综 论 篇
</STRONG>
山水之变——论先秦至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的嬗变
论唐代关中的文学士族
唐代关中士族与教育
从士族郡望看牛李党争的分野

           <STRONG>分 述 篇
</STRONG>
苏绰文体改革新说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自然特征
王维与孟浩然诗之比较
李白诗文中的鸟类意象
李白作品中的“梦”
李白作品中的园林文化
柳宗元古文思想与关中学术资源

          <STRONG> 考 异 篇
</STRONG>
《全唐诗》校读札记
《皇唐玉牒》编撰者之重新检讨
“关中郡姓”论题之辨析
唐代园林别业杂考
唐人叠石小考
孟浩然交游补考
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谱牒学问题
释“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从杜甫《赠韦七赞善》谈起
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
窦叔向家族贯望新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