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释迦牟尼——生平与思想

分享到:

定价:¥23.00

  • 出版时间:2001年05月
  • 页数:399页
  • ISBN:7-100-03189-3
  • 主题词:释迦牟尼生平思想
  • 人气:1356

显示全部前言

  释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本书记录了他的生平与思想,是一部传记性的著作。

  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虽有佛传可循,但所有佛传都记述到他得道成佛几年后为止,因而作为释迦牟尼的编年传记,只能按佛传所提供的具体年代,写出他的前半生(前四十年)事迹。尽管佛传充满了神话传说,但仍可从中看出释迦牟尼成佛前后的一些行迹。

  释迦牟尼的后半生(后四十年),主要致力于云游说法活动。尽管内容丰富多彩,但因无佛传可据,没有具体的时间记载,因而排不出来一个年代顺序。鉴于这种情况,作者只能按云游说法的不同思想内容把这些活动划分为若干篇。在这里,对佛的每一次说法活动,都尽可能地按佛典原原本本地介绍出来,有地点、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这样全方位地介绍佛说,既反映了佛的传法事迹,也可使佛说成为有血有肉、有具体情节的趣话,不致使人读之乏味;同时也可避免对佛说的片面理解或断章取义。但原始佛典是较为难读的,为了使更多的读者易于接受,作者对所引的大量佛典,都按现代汉语通俗活泼地表达出来,但对原典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语句和偈颂,仍保留了原文(凡属原文均打有引号或单列出来),并对所引佛说,均注明了出处。这对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释迦牟尼生前没有留下著作,现在所保存下来的原始佛典,都是在他逝世后弟子们按其生前口授回忆编纂的。这些原始佛典主要为阿含部诸经和早期律藏。本书基本上是按这些原始佛典写成的。书中所依据的这些原始佛典,主要为从梵文译出的汉译佛典。这些汉译佛典的译者和简要内容,在本书最后所附的名词解释中统一有所介绍。除汉译佛典外,本书也从英译的《佛教圣书》(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中参考了部分阿含经的巴利文本。

  本书所述释迦牟尼的思想,亦可称为原始佛教思想。其思想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宗教教义,二为社会思想。本书的特点是侧重释迦牟尼的社会思想,因为这里蕴藏有大量的精华,充满了佛的匡时良言,能起到止恶扬善、净化人心的作用,很有现实意义。

  释迦牟尼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类的今天和明天始终抱有美好的愿望,因而在他对世人的教诲中,有很多故事感人肺腑。作者的使命,就是把这些从古代人那里流传下来的可贵的精神遗产,提供给现代人,作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一面镜子。但应该做的而又努力去做的事情,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作者的水平有限,因而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作者的心愿?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要求?还是请广大的读者评论和指正吧!




                         崔连仲

                       1998年11月于沈阳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崔连仲,黑龙江兰西人,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1925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专长于古代印度史和印度佛教问题的研究。曾先后在沈阳师院和辽宁大学执教,并曾担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南亚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曾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世界史•古代史》 (修订后更名为《世界通史•古代卷》),并著有《从佛陀到阿育王》(该书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部专著,著有数十篇论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宗教的专著往往会令许多人望而生畏,但本书将不会使人有这种感觉,因为这是一部用很多佛教故事和传说串连起来的宗教人物专著,本书浓缩并展示了释迦牟民及其思想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我们还将随释迦牟尼一起游历四方,体验他的环境,听他亲自为我们讲述许多有趣的故事,讲述“恶有恶报”的来历,讲述一些平常的人生道理,比如为官之道、为民之道、为天之道、为师之道。

显示全部目 录

引论——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


             <STRONG><FONT face=幼圆>出 世 篇</FONT>


</STRONG>一、从诞生到成佛

  佛陀降生

  自幼习思冥想

  喜结良缘

  出游四门

  离家出走

  寻师修学

  入山独修

  苦行六年

  得道成佛

二、初宣圣法 广度众生

  初转法轮建僧团

  迦叶兄弟归三宝

  王城宣化度高徒

  须达长者献祗园

  重返故乡化亲族

  佛门弟子面面观

             <STRONG><FONT face=幼圆>教 义 篇</FONT>

</STRONG>

一、四谛十二因缘说

  四谛说

  八正道与三学

  十二因缘说

二、业与轮回

  业与轮回

  外道与佛说的一场争论

   ——有无他世与更生?

三、五蕴与无常

  五蕴说

  无常与无我

             <STRONG><FONT face=幼圆>善 恶 篇

</FONT></STRONG>

一、诸法之本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二、五戒法

  五戒法

  五戒法与中国儒家的五常

  慈心却敌的故事

三、十善法

  十善法和善恶业报说

  有德的象和负义的人

  百头鱼的因缘

四、自通之法和五事功德

  “自通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男信女的“五事功德”

  榕鹿王舍身救孕鹿

五、其它诸法和善恶之相

  八正道的俗人实践

  安居乐业八正法

  倾家荡产六非道

  善人五相与恶人五相

六、人性问题

  人性本无恶

   ——近善习善,近恶习恶

            <STRONG> <FONT face=幼圆>平 等 篇</FONT>

</STRONG>

一、四姓缘起说

  天地形成 众生进化

  王权产生 四姓起源

二、四姓平等

  驳斥梵种独尊说

  佛门内只有一个种

  四姓平等

   ——任人以能,赏功罚过

  “四种人”

   ——四姓明暗无常

三、种无贵贱

  尊卑岂有种乎

  卑贱生贤达

  佛度贱民女

  “名虽不同,体无贵贱”

   ——帝胜伽舌战莲花实

  婚姻何须门当户对

  一个智慧的旃荼罗

四、奴隶和奴隶出家

  女奴黑的觉醒和不幸

  女奴黄头的奇缘

  宫奴优波离的出家

  佛门内没有主奴之分

五、走入佛门的妇女

  妇女出家

   ——第一个比丘尼大爱道

  莲花色走入佛门

  卓越的大比丘尼

   ——输卢与法乐

六、佛门与孔门

  众生平等和有教无类

             <STRONG><FONT face=幼圆>伦 理 篇

</FONT></STRONG>

一、六方礼——人伦之道

二、亲与子

  亲子之间的礼法

  郁多罗乞食养亲

  鹦鹉王重亲子之情

三、师与徒

  师徒之间的礼法

  名师出高徒

   ——耆婆采草的故事

  品德的考验

四、夫妻之间和女人之法

  夫妻之间的礼法

  患难与共的鹿夫妇

  负心男和贤慧妻

  “贤妻第一件”

  “女人之法”

   ——佛对玉耶女的教诲

五、亲友之间和交友之道

  亲友之间的礼法

  善友与恶友

   ——交友之道

  重义的鹦鹉

  遭恶友出卖的狮子

六、主与奴•施主与沙门

  主奴之间的礼法

  施主与沙门婆罗门之间的礼法

七、四摄法•六方与五伦

  四摄法

   ——人际关系的大法

  六方礼与中国儒家的五伦

            <STRONG> <FONT face=幼圆>政 道 篇</FONT>

</STRONG>

一、贤王之法和理想的国风

  国王十法

  从轻祭祀、重民生看贤王之治

  为政以德

   ——佛对波斯匿王的教诲

  跋祗七法

二、贤君与昏君

  莲华王舍身化鱼救众生

  梵豫王赈灾济困感上苍

  波斯匿王重审失金案

  阿阇世王的忏悔

  无道昏君遭天诛

三、盛世之梦和恶世之患

  转轮王盛世

   ——大同世界的幻想

  转轮圣王相承治化之法

  国王十梦

   ——恶世之预兆

四、战争与和平

  好战者必生恶趣

  以和为贵

  佛陀护国之情

  摩诃男王殉国的义举

  远国治化七法

   ——边城的防卫

五、佛与孔子的政道观

             <STRONG><FONT face=幼圆>杂 话 篇</FONT>

</STRONG>

  杀牲祭祀,造作大难

  巫术魔法,蛊惑众生

  占卜术士,谋财骗人

  除罪须善法,河水洗不净

  生于地狱者,不得人间施

  反对苦行外道

  苦行尽,得生天?

  反对享乐的沙门婆罗门

  “受人利养重,坏人清白行”

  瞎子摸象

  重现实,反空谈

  以德报怨

   ——长寿王的故事

  “不善以善伏”

  欲无厌足苦无边

   ——顶生王的故事

  富而不仁者的报应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所遇到的非难

  提婆达多的分裂活动

             <STRONG><FONT face=幼圆>涅 槃 篇</FONT>

</STRONG>

一、涅槃前后

  云游说法的最后旅程

  佛陀涅槃

  八王均分舍利

二、佛教的发展和佛陀人格的神化

  大乘佛教的兴起

  佛陀人格的神化

三、佛教与世界

  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STRONG><FONT face=幼圆>附   录</FONT>


</STRONG>释迦牟尼社会思想概述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