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物理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分享到:

定价:¥24.00

  • 出版时间:2005年04月
  • 页数:449页
  • ISBN:7-100-03307-1
  • 主题词:物理理论目的结构
  • 人气:113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英 译 者 序
</STRONG></FONT>
  一位学识渊博的法国物理教师对这门最精确的实验科学的逻辑和历史面貌以及教育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本书就是为了那些对此感兴趣的人而翻译的。而在此以前,他关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的名著还没有过任何英文译本。
  迪昂曾在法国教授过经典力学、电磁理论和热力学,并且在他的许多自成体系的著作中对它们作了详细阐述,此外还作了大量的历史研究。本书写于1905年,那正是这些学科刚刚受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冲击的时候。今天,在本书发表的在迪昂、马赫、彭加勒、哈达马德和其他科学家之间进行的关于方法论的讨论中,留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当时他们是用灵敏而宽大的哲学分析天平来权衡物理理论的整个目的和结构的。迪昂关于科学中深奥和基本问题的阐述是极其清楚的,对非物理学家来说,他所作的阐述要比他1916年逝世以后所出版的关于物理学理论的大多数专著更容易懂得多。
  如果由于缺少关于一代代科学思想的基本连续性本身的历史知识(就像迪昂在书中大量告诉我们的那样),而认为所有的物理学原理都是短命的,就像关于“最终”粒子数的特定科学假说或最近关于宇宙论的假设那样,那就错了。
  不可否认,在迪昂关于现代物理学中的革命性变化的哲学分析和历史考察中,留有充分的余地,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关于精确物理科学的逻辑结构和进展的研究中有所得益。就像一门语言的语法不如它的通俗方言变化得那么快一样,物理学逻辑的变化也不像实验发现以及让许多人相信的新理论的飞快进步那样彻底。
  今天的理论物理学家,当他们在专搞数学时如果没有离开他们对可观测物理世界的关心,他们就仍会发现有必要思考迪昂在本书所讨论和分析的许多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物理理论与形而上学解释的关系;假说、定律和理论在预言中的作用;模型和抽象假说的作用;可观测量与不可观测量的关系;数学演绎与实验验证的关系;测量的性质与理论的近似证实,假说的选择;以及“普通常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等等。
  迪昂对数学符号和数学演绎的作用以及实验在建立物理理论中的作用的分析,要比晚近的哲学分析家对逻辑句法和语义学问题的分析更为详细,因为不像迪昂的观点那样,认为逻辑句法和语义学与物理学的实验语言和实践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当然,对于他的观点将会有而且也应当有批评,但是,批评家必须使他自己的思想符合迪昂用来证实其解释的那些实验科学的具体现象以其历史发展相一致。这种对科学实践中的方法和假说的哲学思考,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做法,肯定能满足普通教育中哲学和科学教学研究的最高目的。
  附录的内容是迪昂针对阿贝尔•雷伊的机械观而作的实用主义辩护,同时也说明了迪昂是如何把实证科学与形而上学和神学区分开来的。译者虽然不同意迪昂的天主教思想,但还是认为他为物理科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所表明的独立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论据。
  我非常感谢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小约翰•欧文先生和其他成员非常有益的合作。我还要特别感谢法兰西科学院终身院士普林斯•路易斯•德布罗意先生的慷慨和及时的帮助,他为本书写了有趣的和非常有价值的前言。

                        菲利普•P.维纳
                         1953年于纽约

<STRONG><FONT size=3>            作者第二版序
</FONT></STRONG>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06年;它是把1904年和1905年陆续发表在《哲学杂志》上的文章汇集而成的。从那时起,一系列关于物理理论的争论又在哲学家中展开了,物理学家又提出了一些新理论。但这些讨论和这些新发现,都没有为我们显示任何理由要怀疑我们曾经阐述过的原则。相反,我们比以前更加坚信,这些原则应当坚持。的确,某些学派藐视这些原则,以为摆脱它们的限制就能够更容易和更快地从一个发现走向另一发现;但这股追逐新观念的狂热急流完全搅乱了整个物理理论领域,并导致一场真正的混乱:逻辑失去了它的地位,普通常识也被吓跑了。
  因此,对我们来说,回顾一下逻辑的法则以及维护普通常识的权利似乎不无益处;重复一下大约十年前我们说过的话,对于我们也并非明显无用;所以,这第二版重版了第一版全书的内容。
  如果说岁月的流逝没有提供任何理由使我们怀疑我们的原则,那么,时间又给了我们机会去发展这些原则并使它们精确化。这些机会导致我们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信教者的物理学”,它发表在《基督教哲学年鉴》上;另一篇是“物理理论的价值”,它刊登在《纯科学与应用科学评论》上。读者也许觉得,仔细阅读这两篇文章给本书所提供的澄清和补充多少是值得的,所以我们在这个新版末尾把这两篇文章转载在附录中。

显示全部前言

<FONT size=4><STRONG>          <FONT size=3>导  言</FONT></STRONG></FONT>

  我们在本书将对物理学藉以取得的进步的方法作一简单的逻辑分析。某些读者也许想把书中发表的意见推广到物理学范围以外的科学;此外,他们也许想要超越逻辑本身的目的作出结论;但是就我们来说,我们谨慎地避免了作出这两种推广。为了更彻底地探讨我们所确定的有限领域,我们只能把我们的研究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在实验家利用仪器去研究一个现象之前,为了保险起见,他要拆卸仪器,仔细检查各部分,研究每一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对它做各种试验。然后,他才准确地知道仪器读数的可靠性多大,它们精确度的限度多大;从而他才会有信心地使用它。
  这样,我们就可着手分析物理理论了。首先,我们要精确地定义它的<STRONG>对象</STRONG>或<STRONG>目的</STRONG>。然后,在知道它要达到的目的后,就考察它的结构。我们要按先后次序来研究一个物理理论在建立过程中每一步操作的机制,同时也注意到其中每一步操作对实现该理论的目的所作的贡献有多大。
  我们作了审慎的努力通过举例来说明我们的每个论断,惟恐有什么措辞不当,妨碍我们与现实直接接触。
  此外,书中所发表的原理并不是仅仅由一般观念的考虑而得出的逻辑体系;它也不是通过一种具体细节的玄想构造出来的。它是在科学的日常实践中产生和成熟起来的。
  没有哪一章物理理论我们没有在每个细节上教授过,我们也不止一次地试图对几乎所有这类课题的进步做出贡献。现在介绍给大家的关于物理理论的目的和结构的一般观念,就是这种努力的成果,这种努力持续了大约20多年。这样长时期的考验,使我们相信这些观念是正确的和有成效的。

显示全部后记

<STRONG><FONT size=3>           译 后 记</FONT></STRONG>

  皮埃尔•迪昂的《物理理论的目的和结构》历来是研究科学哲学必读之书,在全世界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商务印书馆早就将此书列入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计划,并于1964年春与我约定翻译此书,随即开始了工作。由我从英文本每译出一章,就请王太庆先生根据法文原文校订。本打算以这种方式在1965年底前译校完毕。但是,当时全国正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秋我被派往北京郊区参加农村“四清”两年,接着就是“十年动乱”,译校工作只进行了两章就被迫中断。“文革”之后,我们各自都投身到忙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无暇继续这项任务。直到1984年才重新商谈此事,我们建议由商务印书馆请人直接从法文原书翻译最好,然而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法文译者。
  由于我国科学哲学界同人都希望尽早读到本书的中译本,又考虑到本书的英译本实际早已获得公认而流传于世,于是,1987年与商务印书馆哲学编辑室商定,以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从原书1914年第2版翻译的英文本为依据译成中文,但我工作繁重并患眼疾难以单独承担,于是组织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翻译,译者有孙小礼、李慎、茆俊强、刘戟锋、兰士斌、魏宏钟等,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真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金吾伦研究员校订译稿,茆俊强曾对全书初译稿作组织工作和名词统一等工作。经过两年努力,于1989年基本完成全书译校,只剩几十个法文原注和一些拉丁文注未译。这时刘戟锋介绍他的同学张来举翻译法文原注,不料全书译稿在他手中搁置了两年半,虽一再催促却只字未译。后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杜小真教授在十天之内就译出了这些法文原注,接着在王太庆教授的帮助下,由李真教授将全书的法文和拉丁文注统一写成中文释文。经李慎教授对全稿作文字整理之后,我们于1992年将本书译稿送交商务印书馆。
  为保证翻译质量,商务印书馆哲学编辑室特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侯德彭教授对译稿作了核校和修改。2001年又请王克迪教授协助本书责任编辑对照英文本对全书清样作了通读和校订。
  本书的翻译,断断续续,曲曲折折,历时37年之久。尽管作了种种努力,我们仍然担心译文还有许多疏漏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商务印书馆原哲学编辑室高崧、武维勤、吴隽深、郭继贤和译作室陈小文、张胜纪等同志先后对本书的出版给予许多具体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表感谢。

                           孙小礼
                写于1992,改于2001年和2003年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迪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最卓越、最有创见的人物之一。本书旨在对物理学籍以取得进步的方法进行逻辑分析,并对物理这门最精确的实验科学的逻辑和历史面貌作了生动的描述,本书在理论物理学、哲学、科学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皮埃尔•迪昂的生平及工作
英译者序
作者第二版序
导言
<STRONG>
           第一篇 物理理论的目的
</STRONG>
第一章 物理理论和形而上学解释
 一、当做解释看的物理理论
 二、按照上述意见,理论物理学从属于形而上学
 三、按照上述意见,物理理论的价值依赖于我们所采用的形而上学体系
 四、关于超自然原因的争执
 五、任何形而上学体系都不足以建立一种物理理论

第二章 物理理论和自然分类
 一、什么是物理理论及其建立工序的真正本质
 二、物理理论的效用是什么?理论可以看做一种思维经济
 三、作为分类的理论
 四、理论趋向于转变为自然分类
 五、先于实验的理论

第三章 唯象理论与物理学史
 一、自然分类和解释在物理理论演化中的作用
 二、物理学家对物理理论本性的看法

第四章 抽象理论和机械模型
 一、两种思维:宽阔的思维和深刻的思维
 二、宽阔思维的实例:拿破仑的思维
 三、宽阔的思维,灵活的思维和几何学思维
 四、宽阔的思维和英国人的思维
 五、英国的物理学和机械模型
 六、英国学派和数学物理
 七、英国学派与理论的逻辑协调
 八、英国方法的传播
 九、利用机械模型有利于发现吗?
 十、机械模型的应用会妨碍我们对抽象和逻辑有序理论的探索吗?
<STRONG>
            第二篇 物理理论的结构
</STRONG>
第一章 量和质
 一、理论物理学是数学物理学
 二、量和测量
 三、量和质
 四、纯定量的物理学
 五、同种质的不同强度可以用数来表示

第二章 基质
 一、关于基质的超量倍增
 二、基质事实上是一种只有通过定律才能分解的质
 三、基质从来都不是最初始的,它只是暂时是基本的

第三章 数学演绎和物理理论
 一、物理近似和数学精确性
 二、物理上有用和无用的数学演绎
 三、一个永不能有效用的数学演绎的例子
 四、近似的数学

第四章 物理实验
 一、物理实验不只是对现象的观测,它还是对这种现象的理论解释
 二、物理实验的结果是抽象的和符号的判断
 三、只有对现象作理论解释才可能使仪器成为有用的
 四、论对物理实验的批评,它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对普通证明的考察
 五、物理实验要比非科学地确立的事实具有更小的确定性,但是更精确、更详细

第五章 物理定律
 一、物理定律是符号关系
 二、恰当地说,物理定律既非真,也非假,而是近似的
 三、因为每个物理定律都是近似的,所以它是暂时的和相对的
 四、因为每个物理定律都是符号的,所以它是暂时的
 五、物理定律比常识规律更详尽

第六章 物理理论和实验
 一、理论的实验检验在物理学中并不像在生理学中那样具有相同的逻辑简单性
 二、物理学实验决不能否定一个孤立的假说,而只能否定整个一系列理论
 三、“判决性实验”在物理学中是不可能有的
 四、对牛顿方法的批评。第一个例子:天体力学
 五、对牛顿方法的批评(续)。第二个例子:电动力学
 六、与物理教学有关的推论
 七、与物理理论的数学发展有关的推论
 八、物理理论的某些公设不能受实验反驳吗?
 九、关于其陈述没有实验意义的假说
 十、良好的鉴别力是那些应被抛弃的假说的法官

第七章 假说的选择
 一、逻辑对选择假说提出的条件是什么
 二、假说不是突然创造的产物,而是逐步演化的结果。从万有引力引出的一个例子
 三、物理学家并不选择他用来作为理论基础的假说;它们的萌芽在他头脑里是不知不觉产生的
 四、关于在物理学教学中假说的描述
 五、假说是不能从那些由常识性知识所提供的公理推导出来的
 六、历史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STRONG>
              附  录
</STRONG>
信教者的物理学
物理理论的价值——评最近的一本书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