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FONT size=3> 《现代性研究译丛》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更好地观察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商务印书馆特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著述中,精选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现代性研究译丛”。
<FONT size=3><STRONG>《</STRONG><STRONG>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STRONG>
</FONT>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 宪 许 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在翻译本书之前,我曾零星地接触过彼得•比格尔的名字。他曾为《美学百科全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写过两个词条,一条是“自律的批判”,另一条是“先锋派”。从这两个词条,我感到,这位学者将精力用来做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批判自康德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的艺术自律观念,说明先锋派运动的历史意义。后来,在哈贝马斯那篇著名的讲演“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工程”中,我又再次读到比格尔的名字。哈贝马斯对比格尔提出的“后先锋派”概念及其所可能具有的含义表示关注。
前年秋天,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来访。我和他去司马台,我们一边登长城一边谈比格尔。他的意见是,这本《先锋派理论》是当今西方世界讨论先锋派艺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但还不够全面。他回去后还特地给我另寄一本书来,说那可以补充这本书的论述。我知道他的意思,比格尔主要讲的是西方国家的先锋派,而艾尔雅维奇所关注的,则是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经济、政治方面发生变化后的先锋派现象。如此说来,比格尔的书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剩下的事不应由比格尔去做,而应由我们去做了。
近年来,中国人在先锋主义艺术方面的动作多,议论也多,但理论探讨似乎还有欠缺。做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理论工作,很重要,也有实践意义。希望《先锋派理论》的翻译能助其一臂之力。在这方面做一些事,对在20世纪席卷全球的大的艺术潮流有一些了解,会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以及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的认识。
本书依据德国祖尔坎普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译出,并参照了迈克尔•肖(Michael Shaw)的英译本。英译本由于在翻译时还依据了本书作者收入《中介—接受—功能》一书中的两篇文章:“先锋派理论与文学理论”(作为英译本引言)和“解释学—意识形态批判—功能分析”(作为英译本第一章),故在内容和体例上与德文本略有不同。这样做也许会方便非德语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另外,约亨•舒尔特—扎塞为该书写了一篇非常好的英译本序言,我读后觉得会对读者有所帮助,于是将它放在书前。
这是我与商务印书馆的第一次合作。为商务译一本经典的书是我多年的愿望。我不知道现在这本书是否算得上“经典”,因为它是被列入一套丛书,作为“新潮”来组织出版的。这本书在西方已经逐步迈入“经典”的行列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中国也会变成经典。
感谢周宪和徐奕春先生将这本书列入选题,这是件需要眼光的事;感谢何世鲁先生精心编辑译文;也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提供过帮助的朋友们。
高建平
2001年7月30日
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1936年生,1971年起任德国不来梅大学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著有《先锋派理论》、《现代主义的衰弱》、《唯心主义美学批判》、《中介-接受-功能》(论文集)和《艺术体制:现代德国文化与文学》(与克丽斯塔•比格尔合著)等。
作者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作者强调,先锋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概念。最后,作者专门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本书出版20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研究先锋派理论的必读书。
英译本序言:现代主义理论还是先锋派理论
作者前言
引言:先锋派理论与文学理论
第一章 对批判的文学科学的初步思考
1.解释学
2.意识形态批判
3.功能分析
第二章 先锋派理论与批判的文学科学
1.审美范畴的历史性
2.作为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的自我批判的先锋派
3.有关本雅明的艺术理论的讨论
第三章 论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艺术自律问题
1.研究问题
2.康德与席勒美学中的艺术自律
3.先锋派对艺术自律的否定
第四章 先锋主义的艺术作品
1.论“作品”范畴
2.新异
3.偶然
4.本雅明的讽喻概念
5.蒙太奇
第五章 先锋派与介入
1.阿多诺与卢卡的争论
2.结束语及对黑格尔的评论
德文第二版后记
注释
书目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