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一辑)

分享到:

定价:¥68.00

  • 出版时间:2001年11月
  • 页数:407页
  • ISBN:7-100-03406-X
  • 主题词:觉群bull学术论文集第一
  • 人气:71

显示全部前言

<STRONG><FONT size=4>         卷 首 语

</FONT></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觉 醒</FONT>

   

  新千年的钟声唤醒了沉寂的大地,新世纪的阳光宛如新生婴儿绽开了灿烂的笑靥,迎接着一个全新而广袤无垠的世界,天地新新,气象万千。五千年文明浸润的华夏热土,更是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太平和乐、欣欣向荣。经济的腾飞,将我们带入WTO的世界,WTO必将推动腾飞的经济自由翱翔;社会的稳定,推动了民族的振兴与世界的和平,振兴的民族、和平的世界必然促进稳定的社会祥和繁荣;科技的发达,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将是灿烂美好的明天。这是人类的新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自古国富则民安,民安则教兴,教兴则学术研究之风必盛。一部完整的佛教史就是一部佛学研究兴衰史,各个历史时期的高僧传记就是一个个佛学大家漫漫佛学路、上下苦求索的闪光轨迹。翻开一部部史传,剖析三藏十二部的思想精髓,从闻思起修,从解入行,历来是佛教一贯的优良传统。学说的争鸣、思想的砥砺推动了佛教事业的前进和发展,佛教能够走出印度、走进中国、走向世界,无疑首先归因于佛教思想的精深和佛教学术研究的繁荣。这是历史可以作证的事实。

  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循着历史的足迹,来到释迦牟尼时代的天竺古国。地处温带的这个亚洲古国,雨水频繁、湿润闷热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印度人民好学敏思的性格。四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是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婆罗门教是当时贵族和平民的基础信仰,其基本教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最高准则,上层僧侣和贵族热衷于发挥和补充该教的基本教义,力图使之成为国家意志的象征,而下层被压迫民众则日益不满于自己的角色,反抗意识不断增强,这种意识以探讨婆罗门教教义的形式反映出来。他们抑或倡导人生的现世享乐,以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不灭思想;抑或宣扬不可知论,从侧面否定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抑或倡导唯物主义,以否定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教条。一时间,清新、活泼的学术风气盛行,因循保守的婆罗门教受到了攻击和批判。一些新兴的贵族及上层僧侣在自由学术思想的律动下,开始探索婆罗门教的振兴之路,正理派、数论派、胜论派等一大批婆罗门教派生支流应运而生,他们或多或少地对传统婆罗门教作了修正和改造,努力使其与时代相适应。贵族出身的释迦牟尼,通过对婆罗门教各派思想及反婆罗门教各派思想的研究,探索出一条不偏不倚、行于中道的实践路线,以禅定的方法彻悟出宇宙人生的真谛——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以包容的态度吸收了印度传统思想中的哲学精华,从而缔造了自己独特而不朽的佛教思想,这是理论研究的硕果、学术争鸣的典范,是创造与吸收、开辟与融合的高度统一。从此佛陀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九年(亦说四十五年)的传教生涯,足迹所至,佛陀总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背景以方便教化,“观机逗教”是他一贯坚持的教育原则。教化容易,“观机”实属不易。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是历史、人文、时代思潮的共同结果,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就必须对他所生活的历史环境、思想背景、风俗习惯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找到最佳切入点,“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是佛陀一生成功传教的高度概括。

  色身无常,报尽身灭,佛陀也不例外。佛陀临终前的谆谆教诲,为佛教慧命的延续指明了方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后以法为师”。“法”成了佛的代表,人们由最初对佛的崇敬逐渐转向了对法的追寻和探究,于是各式各样对法的理解日益浮出水面,从最初的上座、大众之诤,演化为佛教各大部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开放局面,民主、自由的学术风气在部派佛教时期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众部和一切有部成了部派佛教后期的佼佼者,它们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虽精致但烦琐而令普通人望而却步。于是,轻说教、重现实的大乘佛教应运而生,通过对小乘佛教理论的批判,大乘佛教确立了“缘起性空,行于中道”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新型宗教模式,佛教开始走出象牙塔,走向民众、走进生活,这是对烦琐、教条思想的摒弃,是对佛理奥义的深入挖掘,是对社会调查之后的明智应对。中观、瑜伽,一时蔚为显学,倍受瞩目,并逐渐向四周辐射,影响波及周边国家,中国是其最大受益者。

  有着五千年文明沉积的华夏热土,历来心胸宽广,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择善而取。佛教的传入对于一向以儒家思想为主、道玄思想为辅的中国固有思想体系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中国传统思想界的本能反映就是应战。但中国人熟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法宝,所以很快将这一法宝用来对付佛教。借助印度僧侣带来的佛教经典,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佛教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佛教是一个全新而又能与儒家思想相沟通,重出世而又时刻不忘入世,积极向上、有益社会的思想体系。中国知识分子深深地为佛教的博大精深折服和倾倒,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从佛教中吸取养料以弥补自己的不足。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般若学研究的兴盛功不可没。佛教在完成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开始研究起中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和习惯,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以理服人,通过建立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以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抗衡。经过南北朝时期的酝酿,中国佛教的辉煌气象终于在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八宗共荣”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闪亮的一笔,学术研究风气之盛、成果之丰前所未有。佛教影响所及遍布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有取儒、道而代之的气势。儒、道二家在警醒之后,开始重新审视佛教,积极从佛教宝库中发掘适合自己需要的思想精髓,理学在宋明的勃兴、道教典籍的日益丰富,就是有力的证明。宋明以降,佛教的重心由理论研究逐步转向了禅、净实践,佛教的理论研究日见淡薄,而且几乎一蹶不振。这固然有唐武宗灭佛的影响,但与时人所崇尚的“简便易行、直截了当”的风气也不无关联。清末民初,为救时弊,不少仁人志士重拾佛教积极向上的思想武器,开展抗拒侵略、反对独裁的民主运动,佛教理论也因此再度为国人所重视,法相唯识、台、贤、禅、净大有复兴之势。

  佛教发展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一个重视理论探索和研究的时代,必然是佛法隆盛昌明的时代,从印度到中国,从佛陀的创教到部派的兴盛及大乘佛教的盛行,从南北朝学派的兴起到隋唐宗派佛教的鼎盛,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规律。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例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佛教研究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教界、政界、学界三支宗教研究队伍相互促进、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着宗教的健康、稳定发展。佛教研究再次成果丰硕,仅国内各种佛教研究刊物就不下四十种,研究人员队伍数以千计,有关佛教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更是数量庞大、蔚为壮观。正是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提出的“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掘佛教深奥玄妙的哲学理论精华,积极响应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号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经过认真编辑和筛选,我们郑重推出《觉群•学术论文集》。本文集所收论文有对禅宗理论与实践的开发和探讨,有佛教学术思想上的探索和争鸣,有三藏经典的研究和发微,有对历史事件的考察和探究,有佛教艺术的考古和发掘,有对最新佛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述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论证有力、说理深刻。在文集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编委会全体成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谨代表玉佛禅寺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作为我寺在弘法事业上一个新的尝试,我们珍惜自己迈出的每一个脚步,深信耕耘与收获的辩证统一。我们渴求成功,但是更重视走向成功的努力。我们深谙“过程最美”的个中奥秘,甘心情愿为着佛教振兴的伟大理想,孜孜以求、默默奉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第一辑编辑的经验,我们的第二辑、第三辑乃至第一百辑将会逐渐成熟,日趋完美。《觉群•学术论文集》将以每年一至两辑的速度推出,希望藉此为进一步推动佛教学术研究风气的高涨作出贡献。我们衷心祝愿新世纪的佛教隆盛昌明,新世纪的佛教学术研究前程似锦、硕果累累。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佛学论文集,其作者汇集了国内专攻佛学的学术权威,如方立天,洪修平,杨曾文等,队伍强大,论文水平高。全书包括38篇论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一、禅学研究;二、思想人物研究;三、佛教经典研究;四、佛教考古;以及五、学术综述。

显示全部目 录

宋云门宗契嵩的著作及其两次上仁宗皇帝书           杨曾文

中国禅宗初创期的念佛论                   雪 源

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           洪修平

略论道信及其禅宗思想                宗 舜 文正义

禅病及其对治                        夏金华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                    吴言生

明末禅门僧诤与清雍正帝“拣魔辨异”评析           刘元春


相名分别之虚妄                       陈 兵

略论自性与理性                       肖永明

论佛教心性论所受道玄思想的影响               杨维中

六朝形神之争                        刘立夫

论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董 平

境妙究竟

  ——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    沈海嬿

净影慧远与吉藏判教说之比较                 华方田

明代前期诸儒之儒释观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周 齐

晚明天台幽溪大师的净土思想述评               陈永革

法尊法师三题                        黄夏年

震华法师与《续比丘尼传》                  何建明

佛法观念与生态伦理学                    罗 颢


《长阿含经》总论                      陈士强

《杂阿含经》述评                      吴 平

《华严经》思想略探                     业露华

《法华经》的社会实践与涅槃思想             [韩]车次锡


因三相答疑                         沈剑英

艺术性与宗教性的成功结合

  ——佛传:《佛所行赞》                 孙昌武

唐宋禅录语法研究                      袁 宾

梵语、佛曲、梵呗:南北朝诗歌韵书的源头           普 慧

六朝佛教徒对志怪小说兴起的作用               朱恒夫

杜甫的诗与佛教之关系                    赵玉娟


《十住毗婆沙论》考             [日]小川一乘著 慧光译

洛阳大福先寺历史考索                    温玉成

唐开业寺考

  ——兼说当时寺院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严耀中

论忏悔原语的含义                      圣 凯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               方立天

斯里兰卡的佛教“利益众生运动”               宋立道

百年来的中国因明论诤述要                  姚南强

2000年中国大陆佛教论文目录                 沁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