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节选本) 汉译名著随身读

分享到:

定价:¥12.00

  • 出版时间:2002年01月
  • 页数:213页
  • ISBN:7-100-03418-3
  • 主题词: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节选
  • 人气:201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名著随身读》
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我馆的标志性品牌图书,凝结着几代学人和出版者的心血,在学术界广受好评。鉴于这些名著大多是鸿篇巨制,体系博大,思想渊深,有识之士建议我们出版一套汉译名著节选本,俾使名著臻于普及,故此,我们特延请具有精深研究的学者,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其内容进行精挑细选,以较小的篇幅体现原著的精髓,使汉译名著不仅是学术殿堂的高文雅典,也是普通读者丰富知识、充实自我的自修读本。
    这些名著原本体例不拘一格,思想不囿于一派,因此,本丛书也采取灵活的方式选录和编排,不强求划一,因形害义。我们希望读书界给予批评和建议。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1年10月

显示全部前言

               选编者前言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的最主要的著作。由于本书的出版,不但凯恩斯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而且,本书还取得了能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价齐观的地位。有的西方人士甚至把本书誉之为能和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相提并论的著作。

             (一)《通论》的重要性

    本书之所以能得到崇高的评价,其原因在于它的重要影响。具体说来,其重要性可以被归纳为下列四点:
    第一,对资本主义起着拯救的作用。本书出版于1936年;那时,资本主义仍然未能摆脱1929年大危机后的严重萧条状态,处于灭顶之灾的危险之中。对此,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在西方传统的经济思想的束缚之下,既无法解释危机的原因,也提不出有效的对策。本书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提出了新的见解,并据此而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这种见解和建议有助于危机的缓和并使资本主义世界二战后的约为二十年的时期中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
    第二,促成布雷顿森林国际经济体制(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的建立,对稳定战后西方国际经济秩序作出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十余年中,由于大萧条的影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货币贬值、树立关税壁垒,采取以邻为壑的对外经济政策。这使国际贸易萎缩,各国俱受其损。《通论》中的思想有助于建立上述国际经济体制,从而消除这种不良事态。
    第三,奠定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本书出版以前,西方不存在宏观经济学。本书的出现使西方经济学由份量大致相同的两个部分组成,即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而《通论》给宏观部分奠定了基础。
    第四,为目前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研究主题提供学术源泉。例如,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部分思想来源于本书;其他如信息经济学、非均衡理论等可以说都与本书有关。

             (二)《通论》的难懂的特点

    《通论》被公认为是一本非常难懂的著作。难懂的原因之于下列四点:
    第一,凯恩斯明确指出,《通论》的读者对象是20世纪30年代时期的西方职业经济学者。对不具备当时经济学者的知识的读者,显然会存在阅读的困难。
    第二,凯恩斯在《通论》中一方面抨击了传统学说,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在论述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又未能说得很清楚。这样,对传统的抨击和对自己理论的叙述有时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难于分辨正面和反面的观点。
    第三,《通论》中存在着思路不清之处,凯恩斯有时对他在该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并没有思考清楚就把他的想法写了出来。有时,他的观点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凯恩斯的“随意写来”的笔法。在《通论》出版前,凯恩斯已经成名。他知道,不论是否易于理解,本书都会广泛流传。因此,本书的章节安排和论述比较松散,有的地方读起来像是一本“随想录”。例如,本书的一个重要的主张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熨平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然而在本书中,根本不存在专门论述政策的一章,有关政策的论述以支离破碎的形式散见于不同章节之中。
    上述四个难懂之点是《通论》所固有的,从而这本节选本很难加以消除。有鉴于此,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节选者使用了三个办法加以补救。
    首先,撰写了这个较长的节选者导读,特别是其中的第三部分,用以说明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和其主旨,使读者在阅读前就具备理解《通论》的线索。
    其次,在节选本的每章之首简要说明该章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时应加注意之处。
    最后,在有必要的地方,增添选编者注,简释有关的疑难问题。

            (三)《通论》的理论体系和主旨

    在凯恩斯看来,一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所谓短期,系指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大致保持不变的期间。由于产量具有不同的物质单位(如一架机器、两斤粮食等等),所以它只能用价值的多少表示出来,而产量的货币价值即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除以社会的平均工资(即凯恩斯的工资单位)便成为就业量。因此,在短期中,再假设工资和价格大体不变,上述三个概念的数值会保持相同比例的变化,也就是说,三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的变化能够表示其他两个概念的相应的变化。三者等价的意思即在于此。在本书中,除了特殊情况外,三者大致被视为相类似的概念而被混同使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们在这里仅使用国民收入的概念。
    凯恩斯写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他想首先在理论上说明国民收入是由哪些变量决定的,而在找出这些变量之后,则企图用国家的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最终使充分就业得以实现。
    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系由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前者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后者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数值的高低。然而,什么因素又决定消费和投资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数值的高低?按照凯恩斯的意见,消费的数值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在这里,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所决定。上述凯恩斯的理论框架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消费——消费倾向
                        预期收益
  国民收入         资本边际效率   供给价格
 (或就业量)    投资
               利息率   货币数量
                     流动性偏好
    上图的最左方的变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是理论框架中的因变量,最右方的变量是自变量。通过上图所表示的理论框架,凯恩斯说明自变量如何决定因变量的数值,即对国民收入(或就业量)的决定作出解释。先从图的最上方的消费开始。消费倾向代表社会的消费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比例。例如,假使一社会的国民收入为100亿,如果其中的60%被用之于消费,该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60。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社会的消费量不会超过它的国民收入,所以消费倾向的数值低于1.0。换言之,社会总是会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例如,假设消费倾向等于0.60,而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又为100亿,那末,被储蓄起来的部分便有40亿(100-100×0.6=40)。这个被储蓄起来的部分必须由对投资品的购买加以弥补,否则,充分就业的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其价值=100亿)的一部分便会卖不掉,从而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失业现象。
    然而,按照凯恩斯的理论,资本主义并不能保证投资的数量足以弥补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被储蓄掉的部分(即从国民收入中减去消费后所剩下的部分,在我们的例子中为40亿);因为,根据他的上述理论体系,投资量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相对的数值,而没有理由认为,二者的相对数值正好使投资量与储蓄量相等。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会出现危机和失业的现象。总之,凯恩斯的理论企图论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保证决定储蓄量的消费倾向以及决定投资量的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正好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时的数值,而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才能如此。换言之,危机和失业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常出现,而充分就业仅仅偶然存在。
    虽然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或政策,然而,凯恩斯在本书中却没有对此加以系统的论述;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以支离破碎的形式散见于全书之中。总的说来,凯恩斯的意思是: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或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上图最右方的五个变量加以控制。在五个变量中,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和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所决定,从而,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五个变量中的一个,即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即使如此,由于本书所提到的种种原因,控制这一变量所取得的效果不会很大。因此,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凯恩斯甚至提出了投资社会化的主张。

            (四)《通论》对我国的可资借鉴之处

    《通论》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撰写的;同时,凯恩斯本人的立场和思想也使他解决问题的方案局限在这种市场经济所容许的范围以内。尽管这样,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具有共同之处,所以《通论》的内容存在着可以为我国借鉴之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的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能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和过热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经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二,它也说明,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或过多,而投资不足和过多所造成的收入下降和高涨又导致了消费萎缩和剧增。货币政策的推行可以通过利息率的降低和提高来控制投资的增长,进而带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控制投资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调”现象时,特别在经济萎缩时国家必须使用财政政策,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以便扩大内需,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由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失调,国外经济情况的变化等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失业、产品积压、经济过热等“市场失灵”现象。就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现象而言,《通论》中的上述两点值得我们加以参考。
    此外,《通论》对股票市场的看法、对数理经济学的评价、对国际贸易难以顺利进行的说明、对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展望等等也值得我们注意。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J.M.凯思斯(Keynes,John Maynard,1883-1946)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的理论创新者、政治活动家和当时最杰出的英国经济学家。他对货货币理论、就业理论、利息与工资理论均作出了重大的创新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概率论》(1921)、《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
  作者认为,只要政府设法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实行公共投资和经济军事化,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提高国民收入。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前言(《通论》序言和第一章)
第二章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通论》第二章)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和《通论》的理论框架(《通论》第三章)
第四章 消费倾向(《通论》第八和第九章)
第五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通论》第十章)
第六章 资本边际效率(《通论》第十一章)
第七章 长期预期状态(《通论》第十二章)
第八章 利息论(《通论》第十三到第十七章)
第九章 对《通论》理论框架的总结(《通论》第十八章)
第十章  略论经济周期(《通论》第二十二章)
第十一章 重商主义中含有的合理成分(《通论》第二十三章)
第十二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通论》第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