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春帆楼下晚涛急——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

分享到:

定价:¥29.00

  •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 页数:523页
  • ISBN:7-100-03490-6
  • 主题词:楼下晚涛急日本台湾殖民统治及其影响
  • 人气:412

显示全部序言

                 自 序

  1894年(甲午),新兴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赢得其侵华战争的胜利,颟顸的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以台湾割让日本。自1895年(乙未)迄1945年(乙酉)光复,日本对台湾之殖民地统治历时51年之久。乙未割台,系在19世纪之末,今则已进入21世纪,但这殖民统治的往事史实,对于后此台湾之发展仍具重要的影响,尚难遽认为是可以遗忘的“陈迹”。

  1946年春,作者自内地抵达台北。刚踏上地处亚热带的新光复的国土,在两旁植有棕榈树的步道上行走,一切令人兴奋好奇。刘壮肃(即刘铭传)时代留下的旧城门和旧火车头,台北市的新、旧市区,九号水门附近的六馆仔——旧时的“妈振馆”(英语Merchant House即商馆之闽南语音读法),淡水的炮台和红毛城,均令人联想到台湾的过去——延平郡王(因赐国姓故在西洋文献上被称为Koxinga或Coxinga)的开疆辟土,早期的移民社会,洋商和外国资本的进入,日本人的殖民统治,8年艰辛抗战使故土重光。因亲临斯土所激起的一种历史感的驱使,作者遂开始探寻海疆台湾的过去。

  到台北不久的某日,承光复初曾署理台北州某郡郡守的黄纯青翁,在他晴园旧居接待。他随后曾一度出任台湾省文献会主委,现已去世多年。乙未割台之时,他才17岁。唐景崧及若干志士为阻止日人入据,乃宣告成立台湾民主国,仍奉清朝“正朔”。他曾躬逢其盛。事隔多年,我仍能记起,当他说到当时所用黄虎旗时所露出的神往之情。

  同年夏天,曾专程赴台中雾峰莱园一行,试图唤回梁任公当年与“遗民”唱和,共同因故国之思而垂泪之临场感,抚摸并诵读《栎社碑记》:“鼎革以还……我材非世用,是为弃材”云云。受异族宰割,我民之遭受凌夷,岂仅不为“世用”而已,遗民压抑胸臆的悲愤,令人低回不已!

  自1946年秋季开始,作者即对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之反日的文化与社会运动,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因此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之殖民地统治之内容,致力搜寻资料。为此,也访谈了当时仍健在的上述社会、文化运动参加者及日据时期受过高等教育并身历殖民统治的社会菁英多人。此后,复以作者曾在台先后参与有关经济建设部门之各项事务,乃对于殖民地时代之法律规章与其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作更进一步的探索。作者第一篇法律论文《光复前后台湾省矿业权之特质及其递嬗情形概述》,于1949年刊于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台湾新生报》,嗣后又择要转载于1954年的《东吴法学年刊》。凡此种种因缘,作者乃于此后攻读大学研究所学位时,以《日据时期之台湾殖民地法制及殖民统治》为题撰写论文。本书之研究,即系开端于此。

  作者于1955年首度赴日,目睹了日本战后产业经济复兴,而此一复兴正是以明治以来所奠定的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同时,在游览中所见各种旧有公共建筑之宏大、装饰之精工及其刻意表现雍容华贵之风格,各个企业巨擘的巍峨总部,名卿巨公的宽广宅第以及连绵的高级住宅区,以至国会议事堂邻近的踌躇满志的伊藤博文铜像。一切均使人想起所谓明治的“盛世”,而这一“盛世”,也正是建立在对外扩张即殖民地之掠取、经营、榨取之上的。一个世纪以来,日本之繁荣与富强,正是以作者本国之苦难及耻辱为代价的。在旅行及此后撰写本书过程中,此一印象自是萦然于怀。作者之发愿撰写本书,亦系就此一大的历史作一小小注解。

  作者于1996年8月应邀参加在大连举行的法学会议,曾往旅顺凭吊甲午及日俄战争场景,也参观了日本当年所谓“关东都督府”故址。日人所谓“关东州”者,原为旅大租借地,于租期届满,仍继续窃据不还,为本书所涉及当年日本所谓“外地法域”之一。历史旧迹,终得目赌。自作者对自1895年以还日本之对外殖民史实进行钻研起,直到近年亲历“关东州”州衙,或可谓知识和心灵上的“百年”访古之“旅”。兹幸本书之撰述终于完工,盖可为此“旅”划上一个“句点”矣。

  已故学者戴炎辉教授为中国法制史权威学者,以对唐律、清律及《淡新档案》之精湛研究著称于世,其对《淡新档案》之研究成果《清代台湾之乡治》一书,尤可认为研究清代制度之经典之作。就台湾殖民地之法制,戴氏曾著有《五十年来之台湾法制》一文,文虽简短,但为此领域拓荒之先声,启迪及裨益后学良多。戴氏毕业于前东京(帝国)大学,其青壮年期均在日本体制下度过,依其早年求学经历,可谓为在该制度下育成之菁英。戴氏颇受日本中国法制史权威中田薰氏之甄陶,对日本人对中国法制史学之已有成就及其学风之严肃,固持肯定态度;但对日本殖民地法制所采之愚民政策,及日人其时对汉(中华)民族人格之践踏,则径予严词指责抨击,初未曲意维护。戴氏辞世有年,墓木已拱,其对中国法制史研究之贡献及影响,及是非分明的风格,均足令人称道。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既以体现台湾之殖民地化为目标,则本书自与经济学者所论述之台湾殖民地化之历史,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对在当日之殖民地体制下,日本人对台湾之产业经济设施及编组,亦即其对殖民地役使及榨取进程之研究,在该殖民统治犹属存续之际,已为当时的显学。对此,日本学者已故矢内原忠雄教授所著《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则为斯学公认之里程碑。该书成书70余年、若干相关史实更进一步沉淀之后,斯学新秀相继以更深度的新著问世。赓续前修,踵事增华。但矢内原氏的基本架构及论点,迄今仍未为后人超越。唯就矢内原氏对日据下台湾之殖民地化同时亦为资本主义化部分之论述,学者对之间有质疑者。唯作者基于本书之目的,就研讨台湾殖民地统治法制及庶政,认为援用矢内原氏之观点,应属无碍,并此说明。(参阅本书第一章第一节注)

  矢内原氏前一巨著,成于日本军事帝国主义势力鼎盛之时期。该书对其本国在台湾殖民地之压迫榨取,作了极为严厉而公正的批判,虽触怒台督禁其涉足台湾而不惜。此一著作不仅有其传世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曾鼓舞了我台湾同胞反殖民地统治的抗争。在该书序言中,他首先揭橥“被虐待者之解放,沉没者之向上,而自主独立者的和平的结合”。虽然,在其写作之际,台湾之终于能因中华民族之奋起抗战而光复,尚非当时所能预见或可以想像。因有这样的时空约制,自难苛求他径为台湾脱离日本羁绊之诉求。但是,他,本于一个秉持和平主义的基督教徒的信念,及出于其学者的学术良心,对殖民地人民之遭受桎梏及陷于沉沦之诚挚同情,不啻为当时之长夜明灯。该书出版于1929年,经历了一个多甲子之后,风檐展读,犹令人钦迟不已。唯就日本对台湾殖民地之榨取与民族压迫,在该国当年仍有若干以自由、开明相标榜之人士,悍然予以辩护与支持者,而在战后日本民族表现,对其往昔侵略战争及殖民统治之种种戕伤,初未展示其诚心忏悔,具有军国主义色彩之思想,且有复萌之趋势。与在20世纪30年代时空下矢内原氏之高义相对比,在今日普世价值之下,日本民族若干菁英之堕落,实在令人叹息!

  作者并应由衷申谢者,为本书编撰中曾多所参考及时有征引者,除上述戴炎辉教授及矢内原忠雄氏之巨著外,尚有: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所编之《台湾省通志稿•政事志司法篇》第二章一至三节(戴炎辉、蔡章麟、洪逊欣、陈世荣诸氏分任编纂),为该时期法制提出有系统之整理成果;以及台湾银行研究室所刊行之《台湾研究丛刊》,《台湾研究丛刊》中之《台湾经济史》(执笔者有张汉裕氏等诸家)各集,《日据时代台湾经济之特征》(执笔者有潘志奇氏等诸家),周宪文氏之《日据时代台湾经济史》等书,足与矢内原之理论相证,且多补充阐发。对上述诸家,作者均有亲炙丰采的机会,今戴、蔡、洪、陈、周、张诸先生均已遽归道山,谨致衷心无限哀悼之意,并祝现仍健在的潘志奇氏松柏长青,著述不辍!

  于此,作者愿坦白以陈者,本书之出发点虽为学术性的考察,唯本书所论述之内容,既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之殖民统治历程,而这一统治正是在作者现正生息之斯土上完成的,当年身受此一统治并身受其戕害者正是作者之同胞,作者开始搜集资料并形成论点时,殖民时代之遗迹仍历历在目。因之,若谓作者在写作时,没有受对该殖民地统治之憎恶之影响,难免是矫情而不符实的。尽管如此,作者已尽力求其客观,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作者不敏,尚祈方家正之。

  本书第九章第二节部分,曾于2000年以《(台湾)殖民地法院有关身分法判例分类选录及评注》为题发表于《法制史研究》创刊号(“中国法制史”学会,台北)。同文另经以英文本Dilemma Faced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 Courts in Taiwan as Whether to Recognize and Enforce Customs which were Inconsistent with“Public Order and Good Morals”——Annotation to selected cases involving civil matters(family and succession),在2001年3月于芝加哥举行之亚洲学会专题讨论会上宣读。(该文当与作者其他英文著作结集出版)。本书约半数内容,最早曾于1958年以《日据时期之台湾殖民地法制及殖民统治》为题,发表于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所刊行之《台湾文献》季刊;嗣于1960年加以修改增订,并以同题印行少量单行本,以供师友及学者参考。唯因印量过少,搜求无门,致有翻印本之出现。据知,某大学研究所及某社会科学研究会曾自行翻印若干份,以供其同人使用。该旧刊本仅6章,约凡19万言。新刊本共分12编,凡20章,计36万言。本书许多章节均为新增,该书旧刊本仍保留之部分,亦经大幅整理或改撰。现在刊行之增补修订本,并经更名,并予说明。本书之扩增及改写,时作时辍,迄止2001年5月始行完成。兹值本书正式刊行问世,爰缀数语,以明始末。


                         2001年7月

                        时年七十又七

显示全部后记

  在本书序言中,作者曾自承自1946年,即已着手探讨日据时期之殖民统治历程。俗务栗六,时作时辍,于今始告完成。本书整个制作始末,及日本在台之殖民统治历程,竟各为五十余年,作者兹已年逾古稀,回首前尘,则作者之怠惰,与缺乏效率,诚自觉汗颜无已!

  于此,涌现心头并亟欲述及者,即作者自1954年起曾有数度赴日之旅,为本书从事资料之购求与搜集。作者曾自己在东京的神田区及文京区东大附近约近百余家的旧书店中,逐家就其存书留心搜求。当年正值少壮岁月,镇日奔波,不以为苦。此外,并曾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及东京大学法学部研究室就地阅览,并外借图书参考,赶作了若干札记。在这次旅程中,作者也曾访晤了曾著有《(台湾)殖民地统治法之基本问题》的已故中村哲教授(时任法政大学法学部长),分享他对于盛年时期居住过的他所称的“华丽岛”的回忆。此外,又承以中国法制史研究享誉国际的已故东京大学仁井田陞教授接待茶叙,就中国法制史的研究的方法论,广泛交谈。这些,都有助于本书之成形。

  唯殖民地统治时期之台湾社会、经济、文化之专题研究,近年来迭有专著问世。本书因成书在先,未能一一参证;又本书成书之时,系以日文资料为主,对英文为主之外文论著,亦未能博访周谘,均深以为憾。残生余年,苟力之所及,希望能以弥补之。

  作者自1937年即以抗日战争之召唤,辍学参加救亡文宣,深入穷乡僻壤,激励同胞抗敌御侮。随又投效部队教导营,隶属战地卫戍行列。嗣再转业文艺写作及地方战时政务工作。1945年夏,作者方20岁,甫由浙省八区专署(犹今之温州市府)高楼临时办公室,转抵战时浙江省政府临时所在地之云和(今处州地区),接到抗战胜利消息,同时应邀前来台湾参加教育部门的接收工作。自此羁留海疆,历时已近一个甲子(除1948年受任为资源委员会所属之在台企业,募集技术工人,曾到温州与地方当局洽公之旅外,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重新踏上神州大陆)。台湾已成为作者生平居留最久之第二故乡,就问学及服务社会而言,尚无违于良知与初衷。谨以此书贡献给近一甲子来使我得到生息安居的斯土。祈望斯土得在两岸和平敦睦之环境下,得到飞跃的提升,并促成中华民族之繁荣与昌盛!

  作者于此谨向天下杂志社致谢,承其提供现已辟为“日清讲和纪念馆”之“春帆楼”照片;作者并此更向台湾文学馆及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组致谢,承其分别提供其馆藏之梁启超及林献堂手稿照片,均为弥足珍贵之史料。以上照片得于本书截稿前,制版并编入刊出,均足增加读者之历史感。其中,梁启超之《台湾竹枝词》带有汉人移民社会的浓郁乡土及草根气息,并略具白话的现代文学倾向,乃经由中原文士之笔,采而录之,亦具深意!惟其照片之清晰度似嫌不足,恐不易辨认,爰据彭国栋所辑《广台湾诗乘》第240―241页所载之词文,转录如下(与手稿略有不同,括号内为手稿原文):

   “晚凉步墟落,辄闻男女相从而歌,译其词意,恻恻然(从报章中见台湾山歌若干首,虽劳人思妇之所为作,偶一讽咏)若不胜《谷风》、《小弁》之怨者,乃掇拾成什(乃谱之为竹枝词),为遗黎(民)写哀(忧)云尔。

    郎家住在三重埔,妾家住在白石湖,路头相望无几步,郎试回头见妾无。

    韭菜花开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愿郎摘花连叶摘,到死心头不肯离(肯不离)。             相思树底说相思,情叶情根深似伊(思郎恨郎郎不知),树头能(结)得相思子,问子相思知不知(可是郎行思妾时)。

    手挎柴刀入柴山,柴心未断做柴攀,节自薄情出手易,柴枝离树何时还。

    郎槌大鼓妾打锣,稽首天西(西天)妈祖婆,今生够受相思苦,还乞相思来世多(乞取他生无折磨)。

    绿阴处处打槟榔,蘸得蒟酱持劝郎,愿郎到口莫嫌涩,个中甘苦郎细尝。

    芊芒花开直胜笔,梧榕湔尾西照日,郎如雾里向阳花(花迷离),妾似风前出头叶(叶莆瑟)。

    教郎早来郎恰晚,教郎大步郎宽宽,满拟侍郎十年好,五年未满愁心肝。

    蕉叶长大难遮阳,蔗花虽好不禁霜,蕉肥蔗老有人食,欲寄郎行愁路长。

    郎行赠妾猩猩木,妾赠郎行蝴蝶兰,猩红血泪有时尽,蝶翅低垂那得干。”

  本书之新刊本之得以终于问世,曾承李孟融女士之协助,解决了若干体例上的问题;卢静仪女士最后协助定稿,丝毫不苟,始竟临门一脚之功,本书稿终得及时杀青。此外,名作家陈映真、曾健民两先生及台湾之中国法制史学会秘书长黄源盛教授,均对本书之出版,一再督责垂询。近年来作者并与国内之法制史研究之著名学者,包括张晋藩、曾宪义、李贵连、俞荣根、钱大群、贺伟方、朱勇等诸教授,间有过从,颇受切磋之益。北京中国社科院雷颐先生对本书之刊行,热心关注并多所协助。商务印书馆张稷女土及常绍民先生,在编辑事务上,荩筹硕划,备极贤劳。于此,仅对上开各位女士先生之云情高谊,表达衷心铭感之意。

  本书插页梁任公《马关夜泊》新章,承朱郁(馥生)先生,就组句上提示宝贵意见,并承李森南先生挥毫书写,对这两位相识逾六十年的老友,并此致谢!


                           黄静嘉 谨志

                               2002年2月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

凡例

第一编 引言——日本军刀下的台湾

 第一章 台湾殖民统治历程概述

第二编 乙未割台及台湾殖民地化展开之历史背景

 第二章 乙未割台与台湾殖民地化之开始

 第三章 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之展开

第三编 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之政策取向及其殖民地之属型

 第四章 台湾殖民地之属型及殖民地性质之表征

 第五章 日本国内法上结构下之台湾殖民地

第四编 由军令统治、律令立法到敕令立法

 第六章 军政及军令统治之实施(1895年6月17日至1896年3月31日)

 第七章 由律令立法到敕令立法时期

第五编 律令民法、敕令民法、及对民事“日惯”之承认及适用

 第八章 民事法制

 第九章 由有关身份法之判例看殖民地法院如何适用“旧惯”

第六编 律令刑法及敕令刑法

 第十章 威压应报之刑事政策及刑事法制

第七编 司法法制

 第十一章 司法裁判与检察法制

第八编 殖民统治组织之构成及其嬗递

 第十二章 总督及官僚系统、警察与保甲

 第十三章 总督府之官制及地方制度

第九编 行政诸法相关庶政设施

 第十四章 前期行政诸法法制与相关庶政设施(1896年4月1日至1921年底)

 第十五章 后期行政诸法法制与相关庶政设施(1922年1月1日至台湾光复)

第十编 殖民地总督的专制政治及经济上之殖民地化

 第十六章 殖民地总督的专制政冶及从属型的同化主义

 第十七章 殖民桎梏下之统冶秩序及经济上的殖民地化

第十一编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及军部法西斯威权下的殖民地人民

 第十八章 殖民地人民之觉醒及抗争

 第十九章 殖民地统治落幕之前夕——军部法西斯威权下之殖民地人民

第十二编 余意

 第二十章 春帆楼下晚涛急

参考书目

附录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