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前言
全球化带来了缤纷的希望,这一潮流迫切要求我们对全球化进行确切的文化定位。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两极,如何让文化之间彼此沟通,如何给我们自己定位?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我曾撰写过一些介绍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对话的文章,现在将这些文章进行收集和整理,结集出版。《全球化与中国》是一个来自法国的西方人和中国朋友的对话。这个西方人从他的中国朋友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愿意在此和读者朋友们分享对话的成果。
本书可分成三个主题: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全球化的文化维度进行探讨,并尽力为文化间不断更新的对话定义一些词汇。
如果说全球化使我们不得不检视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在第二部分里,我们更关心检视的方式。之所以特别集中在暴力问题上,是因为社会中暴力的形式反映了人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
最后,第三部分专注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与中国宗教的对话,因为宗教间的对话证实了全球化进程所带来交流之新的重要维度。这一部分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宗教语言的问题进行非完整的论述,风格与前面两个部分迥异。世界上的宗教如何通过迥异的言语和传统进行宗教的灵性交流?世界化提出了热烈的交流的话题,宗教传统间的语言交流渠道成为一种载体。在尊重他人的文化、语言、信仰和传统的同时,我们的人性变得更加和谐统一。今天,人类宗教灵性的分享是有待我们完成的任务之一。细想想,世界化与电脑的中央存储系统颇有相似之处:世界为了运转,同样需要能提供文化灵性传统的软件。
再次重申,这本书不过是一次对话——永恒的、发展的对话的一个阶段。但愿读者可以对书的主题产生共鸣,如此,我们可以一起创造对话的文化,梦想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张文英小姐,她非常精心地编辑本书,没有她,这本书就不会出版。我同样感谢沈秀贞小姐,她完成了本书的几乎全部中文翻译,近六年来,她以全部的耐心和才干帮助我用中文表述所有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此外,本书的第九、十、十一和十二章的初稿是由俞若虹翻译,第五章则应归功于念喜。最后,应感谢商务印书馆接受并出版这本书。
魏 明 德
2002年5月于北京
本书可分成三个主题: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全球化的文化维度进行探讨,并尽力为文化间不断更新的对话定义一些词汇。
如果说全球化使我们不得不检视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在第二部分里,我们更关心检视的方式。之所以特别集中在暴力问题上,是因为社会中暴力的形式反映了人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
最后,第三部分专注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与中国宗教的对话,因为宗教间的对话证实了全球化进程所带来交流之新的重要维度。这一部分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宗教语言的问题进行非完整的论述,风格与前面两个部分迥异。世界上的宗教如何通过迥异的言语和传统进行宗教的灵性交流?世界化提出了热烈的交流的话题,宗教传统间的语言交流渠道成为一种载体。在尊重他人的文化、语言、信仰和传统的同时,我们的人性变得更加和谐统一。今天,人类宗教灵性的分享是有待我们完成的任务之一。细想想,世界化与电脑的中央存储系统颇有相似之处:世界为了运转,同样需要能提供文化灵性传统的软件。
再次重申,这本书不过是一次对话——永恒的、发展的对话的一个阶段。但愿读者可以对书的主题产生共鸣,如此,我们可以一起创造对话的文化,梦想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张文英小姐,她非常精心地编辑本书,没有她,这本书就不会出版。我同样感谢沈秀贞小姐,她完成了本书的几乎全部中文翻译,近六年来,她以全部的耐心和才干帮助我用中文表述所有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此外,本书的第九、十、十一和十二章的初稿是由俞若虹翻译,第五章则应归功于念喜。最后,应感谢商务印书馆接受并出版这本书。
魏 明 德
2002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