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管理——MBA课程全新读本

分享到:

定价:¥33.00

  •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 页数:276页
  • ISBN:7-100-03690-9
  • 主题词:管理MBA课程全新读本
  • 人气:60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FONT size=3>        《MBA课程全新读本》总序</FONT></STRONG>


  刚从苏州的拙政园回到北京的大马路,不免感到一阵强烈的反差:绵绵细雨中的江南园林,转换成交通拥挤中的现代都市。曾几何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国际竞争的风暴,早已冲击着每一座工厂和商厦,卷走了昔日的安闲和宁静。

  然而,在一片喧嚣和被污染的环境中,近年来却出现了一块越来越大的净土——上学热和读书热在不断蔓延开来。上各类大学,报考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带动了一股求学读书的热潮。在此其中,攻读MBA和EMBA的需求更是高度扩张,在校生和在职生的数量迅猛增长。很多人放弃了优越的职位,丰厚的薪酬,自费来到高校学习MBA课程,追求学识和人格的升华,希望从这里走上专业经理人的坦途,期盼着未来实现成为企业家的梦想。

  在西方发达国家,MBA毕业生已在工商业界热销了数十年。多少当年年轻气盛的著名大学MBA的精英,已成为当今世界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风云人物。他们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辉煌业绩和成就,导致了对名牌大学MBA学生的需求更加火爆。美国名牌大学的MBA招生,要经过相当严格的考试,而且要在学制两年的时间里支付多达7~8万美元的学费,基本上没有奖学金,只能申请有关贷款;但MBA学生学完两年毕业后,一般立即会被大公司所聘用,年薪高达8~10万美元,收入明显高于大多数花了4~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因此工作一年下来几乎就可收回攻读MBA期间的全部投资。由于这一点,攻读MBA被认为是最好的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的MBA热正方兴未艾。预计对MBA学位及相应学历的强烈需求至少还要持续20年,因为我国工商业界及相应部门对MBA毕业生的巨大需求至少还要扩张20年。在未来的20年中,MBA毕业生将持续性的供不应求。MBA的获得者将能够得到优越的职位和高薪,他们将成为各大公司不断争夺的重要人才,他们的学历、学识和实践经验将成为他们被优先提拔、以至伺机跳槽和索取高价的雄厚资本。对于拥有中、高层经营管理经验的EMBA来说,这些方面的表现会更加突出。

  我们编写这套企业案例丛书,正是为了适应国内MBA教育迅猛发展的需要。在美国名牌大学的MBA课程教学中,典型案例分析是一个被视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具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国外的著名企业有很多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值得有志于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MBA学生去吸取经验和教训。而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国内企业,也有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需要我们去深入剖析。正如西医与中医的差别一样,后者的成功经验对于本土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疑难杂症,往往具有独特的启迪性和适用性。

  目前国内已出版了很多本土企业经营管理的案例,其中与MBA教学联系起来的案例图书也不少;但是,大多数案例图书将编写重点放在国内著名企业的案例上,介绍、评析的多半是一些众所周知的“老”情况和“老”经验。其枯燥和扁平化的倾向,使案例图书似乎越来越缺乏新鲜感、可读性及实用性。

  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我们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对丛书的编写做了新的定位:借鉴发达国家MBA教学的优点,结合中国MBA课程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案例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适应广大MBA学生学习需要的企业案例读本。概言之,对“学以致用”的强调和对广大继续学习者的关注,是本丛书区别于其他案例书的显著特征。

  这套丛书的具体特点主要是:

  第一、以年度报告的形式,收集、整理和分析最新的案例;

  第二、选择最佳或典型的案例,而不是最佳的企业;

  第三、关注具有本土特色和普适性效果的民营企业案例;

  第四、将新理论和新知识寓于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之中;

  第五、案例编写形式活泼多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强调“深入浅出”和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我们准备把这套丛书一年一年地做下去,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做出精品,做出品牌,做出信誉,做出效应。

  我们希望:

  ——这套丛书有助于MBA学生和自学者的“快乐读书”;

  ——这套丛书有助于促进国内MBA教学实践的发展;

  ——这套丛书有助于加快国内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

  ——这套丛书有助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能为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排忧解难。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国内MBA案例图书的品味,创出MBA案例图书的品牌,最终得到中国本土企业家和MBA学习者们的广泛认同。


                              郭克莎

                             2003年1月

                            北京恒昌花园

显示全部前言

  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渐上轨道的时候,管理的问题就会跳出来。企业发展的越大,这个问题就越明显。如何随着企业的发展转换自己的管理模式,锤炼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艺术已经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家萦绕于心的难题。

  那么,什么是管理呢?首先,管理是一门科学。目前,管理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对加强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管理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不同的经营环境对管理必然有着不同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管理又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寻求先进管理理论在我国市场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同样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本管理案例书的编写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因为,一个典型的案例必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它必然受一定管理理论的指导,甚至有的企业还会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管理理念,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是它是对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的总结,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因此,通读此书,细心的读者也许就会发现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本书所选择的案例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们都是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应用于自身企业的管理实践,并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它们成功的经验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第二,案例选材的时效性。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变化很快。而不同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必然有不同的要求。鉴于此,本书所选案例大多是2002年的比较新的素材,以反映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最新成果。

  第三,案例分析的理论性。为了反映这些案例的理论依据,本书对所涉及到的管理理论都进行适当的描述和分析,如柔性管理、精益生产、业务流程再造、EVA管理体系等等,以展示当前企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我国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在相关章节的后面,还编写和整理了相关理论的详细介绍,以满足读者对这些理论进一步了解的要求。

  第四,案例描述的系统性。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具体的决策环境。因此,本书对案例所涉及的产业背景、决策过程、管理效果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了解这些内容对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案例也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就像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一样,一本书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读者的最终评判。如果,它能够给我国企业界的朋友,或关注企业管理的人一些启迪和思考的话,它也就实现了它的初衷。

  真要感谢郭克莎教授,正是他及时的指导、帮助和鞭策,才使这本书顺利成形!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受篇幅所限,不便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FONT face=黑体>韩建军</FONT>

                            2003年1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STRONG>郭克莎</STRONG> 男,经济学博士,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政策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曾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个人著作奖。已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发表各类论文300多篇。其主编的《国际经济贸易惯例辞典》、《企业竞争焦点文库》、《21世纪中国经济焦点系列》等丛书,在经济学界和企业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2002年度具有典型意义的最佳案例,对之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析,把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和成功经验形象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STRONG>

1 TCL集团:速度为“制变”助跑

</STRONG>  在TCL有一种说法:“要么是快的公司,要么是死的公司。”透过TCL的发展史,解读其发展神话,不难发现它鲜明的快速经营奥秘。


<STRONG>2 金蝶国际:提升管理境界

</STRONG>  如何随着企业的发展转换自己的管理模式,锤炼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艺术,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家萦绕于心的难题。

  徐少春的“螺旋式管理模式”可谓是企业管理的典范。


<STRONG>3 青岛啤酒:二次管理革命

</STRONG>  青岛啤酒的发展战略由 “做大做强”转向“做强做大”,这表明青啤开始放缓外延式扩张的步伐,着力于内涵式发展。由此,它进行了二次革命。


<STRONG>4 重庆力帆:将品牌进行到底

</STRONG>  “一个没有品牌的企业,注定是个做不大的企业。”因此,尹明善决心让力帆集团由中国的出口强企沿着品牌路线,变成国际性的综合型的企业集团。他要把塑造千秋万代品牌的大旗扛起来,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STRONG>5 娃哈哈集团:非常营销 非常控制

</STRONG>  现代企业无神话,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靠一个点子、一次运作能成功的时代,企业的竞争现在比的是综合实力,综合战略优势。顺时应势的营销模式,是产品驰骋市场成功的关键。


<STRONG>6 国美电器:低价扩张 连锁运营</STRONG>

  国美适应了中国专业家电销售市场日益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要求,它高举价格利器,利用包销、定制等方法,走出了一条低价扩张、连销运营之路。


<STRONG>7 上海通用:柔性化生产管理

</STRONG>  时间和成本永远是最重要的,而柔性化生产给厂家和消费者最直接带来的就是时间和金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海通用汽车迅速作出反应,成为GM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STRONG>8 东软集团:战略扩张管理</STRONG>

  东软的故事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开篇——从三个人、三台电脑、三万元钱起家。在短短十年间,经历了从一个点到一个面,从一个立方体到“n维空间”的历程。在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领域保持着领跑者的地位。


<STRONG>9 汉普集团:IT管理

</STRONG>  汉普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华人咨询公司。其创立的“现代管理咨询”,正在使中国许多迷惘中的企业走向脱胎换骨的振兴之路。


<STRONG>10 华菱集团:支撑百年基业的危机理念

</STRONG>  华菱集团董事长李效伟独到的危机理念,使华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三树战略”,支撑起了华菱的百年大厦。


<STRONG>11 宁波三星:磨炼管理模式

</STRONG>  积极探索和升华,使三星集团最终形成了以经济价值规律为刚性平台,以有理服从原则为柔性理念,将严密性和开放性有机统一,并强调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STRONG>12 许继集团:“死亡线”管理</STRONG>

  王纪年的“三条死亡线”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的国有企业改革特例,被专家称之为“许继现象”。


<STRONG>13 亚信公司:CF0刮骨疗毒</STRONG>

  从亚信的“零号人物”到亚信的“格林斯潘”,从亚信的“重磅人物”到亚洲“第一CF0”,韩颖的“刮骨疗毒”等业绩与奖项令业界对CF0在企业运作中的特殊重要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STRONG>14 一汽大众:创新管理 打造核心竞争力

</STRONG>  中国汽车业拿什么与国外诸强抗衡?一汽大众的做法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跃居我国最受赞赏的合资企业第一位的一汽大众,以创新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走出了一条我国轿车合资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