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造就卓越人才——北京大学博士生家庭教育探析

分享到:

定价:¥27.00

  • 出版时间:2003年03月
  • 页数:467页
  • ISBN:7-100-03711-5
  • 主题词:造就卓越人才北京大学博士生家庭教育探析
  • 人气:317

显示全部序言

              序 1

             王 登 峰

  北京大学是名校,一直以来都有人研究她。北大可以被研究的东西很多,但是对北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在北大有许多老教授认为:北大最为宝贵的不是她有那么多的专家权威,也不是她有一流的图书和各种设备,而是北大拥有成千上万的、每年所吸纳的全国最为优秀的青年学生,这些素质优良的年轻学子具有无限生机和创造潜能,是我们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我非常赞同他们的看法。那么,关心和探讨北大新生从何而来、他们中小学期间受到的教育,包括个别化的家庭教育就变得非常必要了。这些年写北大学生中小学阶段生活故事、北大学生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北大学生参加高考的经验、北大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之类的书籍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北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作品还不多,应当鼓励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和著作出版。

  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唐太宗诫子”、“朱皇帝杀驸马”等许多家庭教育佳话,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还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里,对于造就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家庭教育传统,直到现在这些传统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竞争和实行独生子女的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家长们更加重视教育下一代,努力培养素质优良的孩子,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新方法、新观点,值得概括、研究、提升和应用、推广。

  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科学研究,都可以证实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特别是对年轻的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对此,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从各自的视角作过论述。然而,由于家庭教育本身的私人性、随意性和复杂性、多样性,要想精确地掌握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机理和规律却不容易。就我所知,国内外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不过,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我国的一些年轻学者在家庭教育的研究中转变观念,大胆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成果,令人欣喜。我从事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多年,懂得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期望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新成果。

  骆风副教授是一位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出版过《现代儿童家庭教育艺术》、《新世纪家庭教育指南》等专著。2000——2001学年他到北大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我是在《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研究生课堂上认识他的。他告诉我他自己正在运用新学到的“质的研究方法”探索北京大学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因素,我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同他交谈过几次。骆风曾经表示希望了解我本人成长中的家庭教育因素,由于当时实在挤不出时间,只能抱憾了。现在,骆风先生把他即将交付给出版社的著作稿寄给我,我浏览之后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我乐意把它介绍给有关的学者和家长朋友。

  我认为骆风先生的新著在以下方面值得称道:

  第一,注意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一项研究质量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否。眼下我国社科领域的不少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就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论证,单凭某个人或者几个人的热情和经验仓促上马,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就急忙写书。骆风去年9月来到北大以后,在社会学系钻研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家庭社会学理论的同时,到教育学院参加了陈向明博士主持的质的研究方法研修班,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对部分学生做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质的研究,颇有收获。其后,他阅读了不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案例的材料,同社会学系和教育学院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反复讨论了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可行方案,制定出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严格按照质的研究方法的规则选取受访人、开展访谈、分析材料、撰写报告。为了获得深层材料,他不辞辛苦,对多数学生做了3次以上的访问;而在材料分析阶段,他也是反反复复,并与一些同行讨论,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透视。

  第二,注意了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人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的人际关系、父母的管教态度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各个家庭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包姆令德教授曾把自己研究的父母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三组,与此相应的儿童在个性发展上也有显著差异。可以说进入北大的学生个个学业优良,智慧超群,但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形成的家庭背景是有很大差异的。骆风一开始就很重视这一点,他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从学生本人和学生家庭两个角度考虑多样性,在他选取的学生中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进修生,有新入学的和即将毕业的,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他选取的学生家长中有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医生、工程师、军官、商人,遍布全国18个省、市、区,还有加拿大和韩国的,每个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都各有特色,如有的对孩子一贯严厉,有的与孩子相处得非常随和。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分析、对比中获得深刻的结论。

  第三,注意了研究内容的深刻性。以往的不少家庭教育研究给人以育儿经验总结的印象,没有抽象出深刻的道理。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方法决定的。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擅长于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事件的变化过程,以求发现问题或者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视角;质的研究还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这些就使质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尤其适合用于对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从骆风的研究来看,他对每个学生的研究都非常详尽、十分深刻,内容上包括这些家长对于子女的成长寄予什么样的期望(教育目标);这些家长平时对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亲子关系);这些家长对子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这些家长对子女是怎样进行教育的(教育方法);这些家长家庭教育的理由(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这些家长的道德、文化素质与家庭生活方式怎样(家庭背景);这些家长家庭教育的效果(当时孩子接受的情形,以及最终体现在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特点上)。通过对每个学生从学前的启蒙,经过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甚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跟踪研究,最终作出归纳和概括。

  第四,注意了研究结果的启发性。社会科学是要服务现实的,然而,从我国近年的一些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和成果来看,脱离现实的倾向越发严重,在部分研究人员中甚至成为一种时髦。与我国的这种情况相反,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性、实用性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不变,而且在社会学研究中还出现了“常人方法学”。家庭教育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家长和教师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他们迫切希望有一套“管用”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骆风知道现实的需要,他把自己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应用上,他在对每个受访学生家庭教育材料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出了一张张纵横交错的从幼儿到中小学、到大学时期,有的还包括硕士生、博土生阶段的家庭教育的立体图景,综合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解剖这些家庭教育的得失;最后他还把这些不同的家教图景连接起来,建立先进的家庭教育模型,揭示了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要素、结构、功能、意义,概括出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给了那些希望了解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经验的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五四”前后,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鲁迅先生都极为关注家庭教育。蔡元培校长《在北京青年会演说词》中曾批评一些家长随意对待孩子的危害,鲁迅先生连续在《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卷上发表《随感录二十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现在80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就业方式、价值观念、家庭观念、成才理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奠基作用依然如故,这一点从骆风的这本书中体现得非常突出明白。我衷心希望广大家长和教师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不断改进家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共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2002年11月于北大行政楼

                             (序者为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心理学系教授、人格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骆风,河南洛阳人,出生于一个父母均为教师的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在洛阳师院从事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广州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理事和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教育哲学、德育改革、教师素质等有一定研究,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报告20余篇。九十年代以来着重从事家庭教育、德育、教育现代化的研究,1993年出版《现代儿童家庭教育艺术》(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读物奖),2000年出版《新世纪家庭教育》,2002年出版《成才与家教——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在《学术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报告近百篇,其中50余篇为国内权威报刊转载、摘录。近年参加国家级、省级家教课题10多项,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东南沿海地区(含香港、澳门)的家庭教育研究》。

  2000―2001学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主攻家庭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曾应邀赴香港和澳门特区访问及家教咨询、参加国际教育学术会议,并在台湾、香港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还为《中国工人》、《中国人才》、《大众健康》、《家庭教育》等多家报刊开辟家教专栏,撰写文章300余篇,在广州、珠海、中山、厦门、温州等地举办多场家庭教育报告会。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家庭教育》、《文化月刊》等报刊曾介绍过他在家庭教育研究中的成就。

  作者通信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元下田村南云溪街60一403号

  邮政编码:510440

  电子信箱:<A href="mailto:gdlf2050@sina">gdlf2050@sina</A>.com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质的研究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欧美引进我国的一种新的社会学个案研究方法,与以往的方法不同的是它更注重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因而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从个别中发现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本书即以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北京大学9位博士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以及个人的成才道路。通过9位博士生的自述和家庭教育专家的分析,多方位地揭示了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与成才的真谛。9位博士生分别成长于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有知识分子家庭,也有山区农家;有幸福之家,也有不幸的家庭。但不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有相似的家庭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目标、亲子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家长的道德和文化素质、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效果等等。作者综合运用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剖析这些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得失;最后通过这些不同的个案,概括出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型,揭示北京大学博士生家庭教育的要素、结构、功能、意义,为希望了解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经验的读者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启发思路。

显示全部目 录

序1

序2

致读者

第一章 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

  第一节 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家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研究过程

第二章 北大博士生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北大博士生个人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北大博士生入学和毕业规定

  第三节 北大博士生成长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 北大博士生家长的生活经历

第三章 他来自毛主席故乡湖南湘潭的教师之家

    ——赵孟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四章 他来自革命老区江西兴国的普通农家

    ——谢黄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五章 他来自福建西北部山区的客家村寨

    ——朱建乐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六章 他来自江西鄱阳湖畔的贫苦农家

    ——方文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七章 他来自福建北部武夷山下的书香门第

    ——麦可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八章 她来自一个从黑龙江迁移到湖北的教师家庭

    ——刘雪桦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九章 她来自革命前辈故里湖南常德的普通农家

    ——林潇潇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十章 她来自陕西汉中的知识分子家庭

    ——陈平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十一章 她来自天津一个复杂特殊的家庭

     ——林桐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

  第一节 访谈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访谈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分析

第十二章 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理论概括

  第一节 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类属分析

  第二节 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情景分析

  第三节 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

附录 作者与德国博士谈当代西方家庭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