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绝代女王:克莉奥帕特拉

分享到:

定价:¥25.00

  •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 页数:487页
  • ISBN:7-100-03730-1
  • 主题词:绝代女王克莉奥帕特拉
  • 人气:549

显示全部序言

  法国女作家伊雷娜•弗兰是研究古代东方(这个东方原文为Orient,其范围包括今天的近东、中东以及东到印度的亚洲部分,本书就是在此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汇的)历史人物的专家,《绝代女王:克莉奥帕特拉》出版于1998年,次年就列为1999年法国畅销书。

  在我国,克莉奥帕特拉以媒体所介绍的《埃及艳后》而知名,但真实的克莉奥帕特拉究竟如何,我们并不知其详。伊雷娜•弗兰根据丰富的史料,以女人的有些同情女人的观点,向我们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克莉奥帕特拉的人生、政治策略和历史地位。最后,她不愿意作屋大维的俘虏,被带到罗马当作战利品做凯旋式示众,然后杀掉,而是以自杀向安东尼殉情。

  作者认为她是卓尔不群、无与伦比的女人,所以用L’inimitable作为书名,按字面译,书名可译为“不可模仿的”、“卓立无比的”、“无与伦比的”。译者经过诸多考虑,根据所述的内容,将书名改为“绝代女王:克莉奥帕特拉”,对于克莉奥帕特拉的褒贬由读者去评定。根据发现的史料,特别是伦敦的克莉奥帕特拉雕塑像展览,证明克莉奥帕特拉并不美丽,更谈不上艳丽。她身高5英尺(1米50多一点),但也像我们的一些评论文章所说:既矮且胖又丑。根据托勒密王朝的乱伦婚姻制度,凡是国王都要与自己的姊妹甚至长辈或下辈的女性结婚,从优生学的观点来看,托勒密家族根本不可能出美女和靓男。据伊雷娜•弗兰介绍,托勒密国王都是又矮又胖,但她并没有对克莉奥帕特拉的形貌作详细介绍,而是说她具有女人的魅力。凯撒并没有因为她美丽而看上了她,而是克莉奥帕特拉主动送上门来。据伊雷娜•弗兰说,她符合凯撒玩弄女人的条件(获得享乐,在享乐中自己为主人);安东尼追求克莉奥帕特拉,主要是想利用她去实现自己在罗马称霸的野心。当然,不管是凯撒还是安东尼,他们这些登徒子,即使是克莉奥帕特拉既矮且胖又丑,也不会放过她的。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所有征服者每征服一地,首先要把王后、公主掠夺过来收入自己的宫中。这已成为传统(在我国的历史上也不乏先例),所以凯撒和安东尼认为,他们把女王作为泄性工具并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因为她是俘虏,把她收为妻妾,还是高抬了她,其中并没有爱情可言,完全是彼此利用。决不是人们所说的:女人征服男人,男人征服世界,或女人通过男人征服世界。事实上,他们谁也没有征服世界,倒是都进了历史垃圾堆。至于帕斯卡所说:如果克莉奥帕特拉的鼻子再长一点(可能根据他看到克莉奥帕特拉的雕像而说的),历史的面貌可能会改观。其实,即使克莉奥帕特拉真正美丽妖艳,她的徐娘半老的风韵(她已将近40岁)也不会引起屋大维的兴趣,一生偏爱处女的屋大维怎能把他的建立罗马帝国、想当奥古斯都皇帝的宝押在这位女王身上。

  伊雷娜•弗兰认为,克莉奥帕特拉与罗马的斗争是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她也是以此为背景来叙述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因此,本书可以使我们得到关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内讧和罗马内战的知识,帮助我们在看《埃及艳后》影片时理解其中无法理解的镜头。

  克莉奥帕特拉因所受教育的影响,总想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业,圆“世界之圆”(当时埃及已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她没有圆成“世界之圆”,凯撒和安东尼也没有,真正圆了这个圆的,是1500年后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他在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于1520年通过南美洲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1521年去菲律宾被当地人杀害,他的探险船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这靠的是科学而不是武力。要想霸占这个圆也绝非凭武力就能做到。

  在书中涉及的神话和历史事件,只作了简要的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该处所述的内容。译者水平有限,不能传达作者的真意,或有误传,敬希大家指正。

                         2002年春于北京

显示全部前言

  亚历山大市已经现代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道路伸向四面八方,但市面有些萧条。在杂乱无章的荒芜之中有一小片废墟:这里死气沉沉,没有生活的气息,只有一些东倒西歪的残破杆子、掉了脑袋的半身人像、曾因长期浸泡在海水中而使线条漫漶和阴暗的斯芬克斯像及缺胳膊少腿的法老雕像。在多风的亚历山大冬季,阳光透过两片浮云间的空隙,在地上洒下一长条光带。光线掠过地面上的大理石雕塑物,在法罗斯岛灯塔的巨大阴影的陪衬下,照亮一座曾经迎接过多少航海者的乳白色女神像。阳光落在一块大理石上,立即现出上面的也已经残缺的铭文:KΛEOΠA-。

  因此,本书所述的并不是传奇故事,而是曾经发生的事实。它确确实实就发生在这座并未因为克莉奥帕特拉而有所停滞或几乎有所停滞的城市。她在这里长大成人,做过统治者;她在这里爱过一位后来企求世界皇帝的天才,并亲昵地直接称呼他为“你”;她在这里搞过阴谋诡计,生过三个孩子,装备过舰队,征集军队,耗尽财富,杀过人,做过美梦,流过泪,庆祝过胜利,有过希望,也有过失望。人们多次讲过,她喝起酒来豪爽,做起事来令人生畏,有时从容不迫,有时又焦急不安。这都是事实。她温柔娴雅,生活甜蜜而愉快。

  可见,她也是血肉之躯,但人们总想把这位克莉奥帕特拉的名字从铭文上擦去,不让它流传下去——甚至在这里亦是如此——从人们的深刻的记忆中消失。有人还想从她的首都的一些清真寺中寻找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但这里面没有她的陵墓,因为自从把她的遗体与安东尼的遗体并排合葬在一起之后,再没有人谈论她的陵寝了。

  那么,除了传奇的故事之外,她还为人们留下了什么呢?有十几处同这里的铭文一样的铭文,是由于人们不懂得什么感恩而保留下来的;有几座残缺不全或不能确定身份的雕像;在中埃及和上埃及的几处偏远的神庙的正面,有几幅习俗画和一些有不同释义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铸币上的几幅侧面头像;尚需确认的孟斐斯出土的纸莎草纸上的一段残文。最后,还有历史书上和文艺作品中的十几处据说是有根有据的评述,但它们往往是不便于明说而进行的指桑骂槐。

  但是,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不断地谈论着罗马的一些破旧的神庙举行的一种古老而庄严的仪式,按惯例宣布某某人为罗马人民的公敌。还传说,在台伯河的岸边,只竖立着汉尼拔的雕像,以前他对罗马人又怕又恨,而罗马人自被他打败以后,很长时间一提到他都把他视为令人生畏的魔鬼。对这种畏惧的回忆,使我们看到被征服的亚历山大当年留在石刻上的无声语言时也有同样的畏惧感。人们在把这种感觉同魔鬼联系起来时,便制造了一个“埃及女人”的传说,说罗马王国和埃及王国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这些神话从未消逝。因此,上述考姆迪尔废墟上的残缺铭文可能只是概述了克莉奥帕特拉的命运,提到她的名字,但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当年的传闻和狂欢,并据此叙述我们从事这项研究以来就想知道的一切,叙述一段无与伦比的血的故事、性爱的故事和生离死别的故事。

  应该说,在这部题材比《伊利亚特》或《罗摩衍那》还纯真的伟大史诗中,克莉奥帕特拉是以其在公元前47年的一个冬天,从放在西方的最强大人物——凯撒脚下的一个大包袱中钻出来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而她开始政治活动的时间,人们从不认为始于非常具有戏剧性的这一天。与此相比较,贞德的“演说”和她在希农的诈语,不过是舞台上的诡计表演;而克莉奥帕特拉则全靠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而使自己成为传奇式的人物。她也只能如此,而她20来岁怀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那种雄心——建立由大西洋到印度的帝国——的梦想,被她一直认为是一切比别人高明和强大的人的命数,而其实是一种幻觉的再现,是一种错误的、含糊不清的认识。

  许多世纪以后,误解一直存在。克莉奥帕特拉形象的全部魅力也就在这里,这一形象被固定在极狭窄的范围之内的原因也在于此:正像把让-雅克•卢梭说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一样,克莉奥帕特拉的这段历史遮避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清这位末代女法老的真正面目。

  只要考察一下她的名字的来历就可以了。今天谁都能想起希腊神话中至少有四个叫克莉奥帕特拉的,其中一个是神女的女儿,一个是风神的孩子或是能够点物成金的米达斯国王的妹妹;谁也都知道在女王把罗马迷住甚至吓坏之前还有九个同名的而且都成了埃及王后的女人。这位最后的克莉奥帕特拉从人们的记忆中清除了在她之前的所有克莉奥帕特拉,直至忆及她的女儿,目的是打算让她自己的名字的荣誉永垂不朽。现今除了某些传学之士之外谁还能讲清她多舛的命运呢?在他们看来,埃及的末代女王比她之前的所有克莉帕奥特拉都大放异彩,以致他们往往想拿她与“亚历山大大帝”对比,给她加上“克莉奥帕特拉女大帝”的尊号,以证明她是另一个无与伦比者。他们的这种做法对人们的想像的负面影响至今依然很大,以致人们经常用直接来自古希腊的女人名字——海伦、珀涅罗珀、萨福、贝勒奈斯……来为小女孩命名,而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小女孩的命运同凯撒和安东尼的情妇联系在一起,再不就把这个名字简化为克莉奥,好像克莉奥帕特拉这个名字,自女王以后整个地便具有了人们所不知道的某种模糊的妖气和无法证明的崇高。

  由于向我们掩盖了女人的真实面貌的传说,以把我们引进黑洞的方式继续对我们的想像发生影响:使想像只能与一颗明星交错而过,让我们记住天体物理学家,他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星星并使之聚合成大块的物质,极端紧密地结合起来。克莉奥帕特拉的历史形象,就是以这种方式向往和集聚命定如此的女人的一切典型:善于引诱男人的,美丽的外国女人,西方男人所不知道的东方女人的神秘爱情,专横而豪华的女王,野心勃勃,诡计多端,卖弄风情,富于魔力,甚至像个妖婆或女性求偶狂患者——后来莎士比亚把她说成“放荡不羁的吉卜赛女人”。

  这种幻觉性的结合,经过在法老埃及自发传播的秘传教义的进一步压缩,一直影响着克莉奥帕特拉生前的罗马人。在她死后,打败她的屋大维的恶意宣传,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的意识。克莉奥帕特拉的传说,在对古代的文献不屑一顾的中世纪长时间隐没之后,随着阿米欧翻译普卢塔克的作品引起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精英的兴趣而又重新被人提起。这些精英认为,王朝内部的斗争一直与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次大战纠缠在一起。据普卢塔克说,女王是被眼镜蛇轻轻一咬而死的;克莉奥帕特拉与毒蛇的致命一吻,起了《圣经》中所说的夏娃的作用:埃及女王完全像使世界任眼镜蛇摆布而陷入灾难的深渊的第一位女人似地惩罚了罗马的统治者们。“淫荡的少女”、“魔鬼般的雌马”、“致人死命的妖精”、“大婊子”等普卢塔克的用语,启发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有名的形象。有些词语在女王死后这么多年的现在,仍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诗人贺拉斯当年简明扼要地总结他的记忆时所说的“不祥的怪物”(Fatale monstrum)。

  法文通常把这个词译为monstre fatal。在拉丁文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无限强暴的妖怪。拉丁文的monstrum,本意是超自然的现象,人们认为它是先知的预示,神的警告——通常称它为奇迹。克莉奥帕特拉的为人以及她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像演戏似地非常清楚:在这出戏中,女王是主角,她既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又是生活的一切波折的制造者。克莉奥帕特拉这位最危险的女人,在性方面既是诱人的对象又是令人害怕的对象。她对人——男人和罗马人——发出的明确信号,既合乎情理又具有戏剧性,表明她在违背世界的旧秩序而向它们疯狂进攻。最后,如果在罗马真正出现了在临斩时饶了她一命的场面,喜欢看热闹的观众也会因为看不到妖怪的悲惨结局而扫兴。本来应当是送葬的结局都变成了充满道德精神的场面:正如诗人贺拉斯向我们指出的,命运在克莉奥帕特拉的身上一点也没有发生作用;罗马只要稍微忽视神的启示,它将处于克莉奥帕特拉的影响之下。

  实际上,悲剧性的收尾也是非常壮观的。正如电影向我们所示,在女王的周围安排了十分美好而动人的场面:有粗暴地干预过她与凯撒和安东尼相爱的她的姐妹,有投靠她的强敌屋大维而背叛她的一个兄弟,有她与安东尼生的一双孪生姐弟——克莉奥帕特拉•月亮和亚历山大•太阳,还有至死跟随她的仆人们。剧情的安排也堪称楷模,谈象征性的实力,也没有谈无关紧要和美丽假象的壮丽。可以看到王家的豪华楼船顺尼罗河而下,看到据说被放到醋杯里融化而散落的珍珠,看到凯撒死于他的一群反对者短剑下的元老院,看到安东尼死于女王的怀抱中时所在的陵墓,还有那穿过亚历山大大街的真正有过的或想像有过的送葬队伍,以及在决定东西方谁将统治世界的战争中双方相遇的那场海战。

  在现代,有人认为这样的结论过于武断。塞西尔•B.米尔、曼凯维茨和整个好莱坞,可以自行安排这样的伟大场面,是事之常情,但他们都忽略了文献的尊严。黄金和紫红是用不着涂色的。怀疑主义的持论当然要与传说发生冲突。一些历史学家不愿意看到引人入胜的场面有一天消失,而是喜欢看到好事之徒继续在那里表演:要使一切都完美,就需要玩点弄虚作假。在他们看来,历史上的克莉奥帕特拉就是一个弄虚作假者,在卖俏方面给自己戴上了假面具。至于她的冒险生涯的根源,人们不是急急忙忙去做解释,就是在解释中掺假。

  于是,人们急于证明,不可思议的女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家,一个并不美丽的希腊女人,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埃及的乱伦而颓靡的专横王朝仅存的半奸凶。可以预见她的命运,是日薄西山的东方王国的最终灭亡。这个王国几百年来受到一种“历史观”的谴责,据说这个“历史观”从逻辑上证明了合理性在罗马人方面,而不在继承亚历山大事业的最后王朝的这个非常怪诞的女人方面。

  奇怪的是,这次以理论的名义再次对克莉奥帕特拉的谴责,并没有使她由此而被打人历史的冷宫。恰恰相反,他们本想贬低克莉奥帕特拉,反而突显了罗马,模糊人们对她的记忆而制造了混乱,说她总是盛气凌人,自鸣得意。这位东方女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她为了得到这样不真实的历史评价而甘愿接受这种多余的虚假荣誉吗?虽然出了数十部传记,作家和电影也作了大量的虚构,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看来,克莉奥帕特拉虽然死了两千多年,她依然在扰乱人们的思想。真是奇妙,她好像还活着。

  但是,她已不复存在。可她仍在继续激发历史学家们的想像。她一如生前,依然强大,有王者之风,鲜艳夺目。她依然在暗地里像生前那样发光,在昔日的动乱的强烈辐射下生辉。这种动乱已经逝去许多世纪,但仍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她像仍可以在亚历山大港海底找到残砖破瓦的法罗斯岛灯塔一样,发出当初制造有关她的传奇故事的光辉,而这种光辉却灿烂得使人们忘记她曾是历史上的首批女政治家之一,她确实是雄心勃勃的显赫一时的女王。有一部场面壮观的影片,可以说明她一生的壮志。她除了要实现古代最伟大的空想,即统治已知的所有土地,开拓通向遥远的东方的道路,完成亚历山大大帝的未竟事业——最后主宰“圆形的世界”,而别无他想。

  她不可能单独完成这项任务,而需要有一个男人配合,即要有一个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她的情夫和作为工具的同盟者。这个男人最初是凯撒,而后是试图继承他事业的马可•安东尼。一般说来,人们都试图通过克莉奥帕特拉的遭遇来说明她的为人。但是为什么不以发展的观点进行研究呢?在试作这种研究时为什么不从女人的观点,而从成为她的敌人或情夫的男人的观点去进行呢?应当从亚历山大方面,而不只是从罗马方面来研究。然而,他们却以战胜西方的立场来研究战败的东方。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罗马的军人们要长期与这位马其顿出身的小女王调情。这位女人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外交家、高明的导演,是一位既文采飞扬又会多种语言的能干女人;她精于数学又非常了解复杂的地缘政治学,还熟悉宣称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时期的神秘主义宗教的奥秘……

  从这一角度来看,克莉奥帕特拉的为人在感情和喜怒哀乐方面还是很近人情的,甚至是很有人情味的。总之,如此光彩夺目和浪漫的人,将一直闪耀其人生的亮点。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女人当了国王,就要为所能为。她的人生轨迹所以能长达两千年之久一直耀眼,这可能是因为出生以后就屡遭厄运的少女,一旦有勇气去做比常人高超而伟大的事业,并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就要把命运塑造成一个艺术品,使自己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中豪杰。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现代作家伊雷娜•弗兰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998年,全书30余万字。本书收集了大量的史科,系统地叙述了埃及末代女王克莉奥帕特拉极不平凡的短暂一生和托勒密王朝内部为继承王位而一贯进行的兄弟姐妹之间,母女母子之间残酷的殊死斗争,以及罗马帝国对埃及的干预,罗马统治者为争权夺利所进行的战争对埃及的严重影响。因此,本书既是有关克莉奥帕特拉的传记,同时也是了解公元前一个世纪埃及和罗马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史书。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一 圆世界之圆(公元前323年)

二 她是父亲的光荣(公元前70—前69年)

三 家族的金钱(公元前69—前65年)

四 不速之客(公元前65—前63年)

五 芦笛(公元前63年)

六 一窝毒蛇(公元前62年)

七 无与伦比的城市(公元前62—前59年)

八 猫皮(公元前59年)

九 食(公元前58—前55年)

一○ 女继承人(公元前55—前51年)

一一 亚历山大的三人帮(公元前51—前49年)

一二 在东方沙漠里……(公元前49—前48年8月16日

一三 想当国王的人(公元前48年8月16日—9月初)

一四 会笑的少女(公元前48年9月)

一五 诱敌人彀(公元前48年9—10月)

一六 爱情与战争(公元前48年10月—前47年3月)

一七 才子与佳人(公元前47年4—6月)

一八 忘乎所以(公元前47年6月—前46年7月)

一九 凯旋的长颈鹿(公元前46年7月—前45年初)

二○  埃及女人(公元前45年初—前45年10月)

二一 世界末日的前夕(公元前45年10月—前44年3月15日)

二二 次日(公元前44年3月16日—7月)

二三 暴风雨(公元前44年7月—前42年10月)

二四 黄口小儿(公元前42年10月)

二五 自以为希腊人的男人(公元前42年10月—前41年)

二六 被爱的人(公元前41年夏—秋)

二七 无与伦比的生活(公元前41年秋—前40年秋)

二八 另一个女人(公元前40年3—10月)

二九 贪得无厌的女人(公元前40年秋—前37年夏)

三○  在安条克举行婚礼(公元前37年夏—前36年夏)

三一 帕提亚人万箭齐发(公元前36年夏—前34年秋)

三二 诸王之女王(公元前34年秋—12月31日)

三三 地对天(公元前33年1月1日—前31年春)

三四 败走(公元前31年春—秋)

三五 生前一年的恩恩怨怨(公元前31年9月—前30年8月1日)

三六 向你失去的亚历山大致敬(公元前30年8月2—29日)


简要大事年表

托勒密王朝世系简表

参考文献

地图一:亚历山大城

地图二:东部地中海和近东(插页)

地图三:埃及

谢词

译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