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科利奥兰纳斯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15.00

  •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页数:274页
  • ISBN:7-100-03739-5
  • 主题词:奥兰
  • 人气:65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的著名罗马历史悲剧。此剧主题是英雄和群众的关系。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剧作家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值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及詹姆士一世的统治时期。莎士比亚出身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文法学校读过书,学过修辞、逻辑及拉丁文等科目。22岁时离开自己的故乡,去到繁荣的首都伦敦谋生,寻找机会,广泛接触各阶层的生活,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1590年左右,他进了剧团,开始了舞台与创作生活。如在第110首十四行诗中他写道:
    “我曾经走遍各地,
    作彩衣小丑在世人面前显眼,
    伤害自己的思想,廉价出售最贵重的东西。”
    莎士比亚在剧团时,既要参加演出,又要进行创作,有时还要参加巡回演出,如在第27首十四行诗中他说:
    “劳动使我疲倦了,我急忙上床,
    来好好安歇我旅途劳累的四肢;
    但是脑子里的旅行又旋即开场,
    劳力刚刚完毕,劳心却又开始。”
    莎士比亚的绝大部分戏剧都是通过对现成材料的改编与加工而完成的。在20多年中,他一共写了39部戏剧,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以及另外一些杂诗。1613年才离开伦敦,回到久别的故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莎士比亚于1608年写成了《科利奥兰纳斯》,死后7年在1623年才正式出版。这部剧本以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卡厄斯•马歇斯的生涯为基础。马歇斯是古罗马5世纪上半期的传奇英雄。罗马史家普鲁塔克在他的《名人传》中记述了他的事迹。莎士比亚就是根据普鲁塔克的资料创作出此剧的。在有些人名的处理上出现了一点差错。在莎士比亚剧本中,马歇斯的母亲是伏伦妮娅(Volumnia),妻子是维吉利娅(Virgilia),实际上他母亲是维图利娅(Veturia),而妻子才是伏伦妮娅。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是由托马斯•诺斯(Sir Thomas North,1535—1601)译成英语的,史料本身没有错,莎士比亚为什么更换名字,难以确定。
    这出悲剧的情节如下:
    马歇斯,后来因攻下科利奥里城立功而称为科利奥兰纳斯,是罗马共和国的民族英雄,但是:
    “他所做的轰轰烈烈的事情都只有一个目的;虽然心肠仁厚的人愿意承认那是为了祖国,其实他只是为了取悦他的母亲,同时使他自己可以对人骄傲;骄傲便是他的美德的顶点。”(I.I.37—42)
    科利奥兰纳斯居功自傲,对于有意见的市民总是破口大骂,如:
    “发生什么事,你们这些违法乱纪的恶棍,
    你们尽提些恶毒肮脏的意见,
    使你们自己变成社会的疥癣?”(I.I.163—165)
    当时罗马的敌人是伏尔斯人,伏尔斯的领袖是奥菲狄乌斯,他们正举兵侵犯罗马。奥菲狄乌斯相当怕科利奥兰纳斯,而科利奥兰纳斯也十分尊敬奥菲狄乌斯。他说他非常羡慕奥菲狄乌斯的高贵品格,他们曾交过手,能够和这头狮子般的人交手,是可以值得自傲的事。罗马共和国派科利奥兰纳斯去迎战,他英勇无比,打败了对手,攻下了科利奥里城。
    可是科利奥兰纳斯这个人头脑简单,脾气暴躁,不肯低声下气,得罪了群众和群众的代言人护民官,结果从一个人民英雄变成了一个被放逐的敌人,他无路可走,便投奔伏尔斯人,为奥菲狄乌斯效劳。奥菲狄乌斯很乐意他投靠自己,便举兵进攻罗马。罗马人害怕,派人来说和,科都不理,直到他母亲前来求情,他才允和,这下又得罪了奥菲狄乌斯,便斥科利奥兰纳斯背叛,在乱军中将他杀死。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另一个悲剧人物,他和另外几个悲剧人物不同,但给人们留下的意义是同样深刻的。他的骄傲和导致他失败的刚愎自用的性格是他母亲一手培养起来的。如她对媳妇说:
    “倘若我的儿子是我的丈夫,我宁愿他出外去争取光荣,不愿他贪恋闺房中的儿女私情。……想到名誉对于这样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要是让他默默无闻地株守家园,岂不等于一幅悬挂在墙上的图画?”(I.Ⅲ.2—13)
    她所希望的儿子是有不朽军功的儿子,她宁愿儿子为国家战死沙场,而不希望他闲在家里虚度年华。
    母亲和儿子都有一颗高贵的心,希望为国家立下不朽功绩,宁可以躯体献给祖国。但这造成科利奥兰纳斯的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心中没有别人,只知道自己。当国家把他驱逐出去时,他拒绝认错,投奔敌人,成为罗马的叛徒,最后又被敌人杀死,两边不讨好。如果把这部剧本和《哈姆莱特》、《李尔王》、《奥瑟罗》及《麦克白》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也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也同样反映出了人性的另一个弱点。因为人性的弱点都有可能造成悲剧。另一方面,此剧写出群众易受煽动利用,忽左忽右,而护民官政治家则假作谦虚,心怀私利,两面三刀。科利奥兰纳斯实际上是吃了不懂政治的亏。
    这部剧本也像其他剧本一样,许多说白是用了五步抑扬格素体诗,而且是用莎士比亚式的特有的修辞来描述事物,使得气氛明显的加强。
    所谓五步抑扬格素体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一行诗有十个音节。
    2.每十个音节中分五个音步。
    3.每一个音步有两个音节,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上。
    4.素体诗是无尾韵的。如十四行诗就不是素体诗,虽然也是五步抑扬格,却是有严格的尾韵。
    不妨举例来看一下莎士比亚五步抑扬格素体诗在修辞上的特点:
    All the contagion of the south light on you,
    You shames of Rome!You herd of—Boils and plagues
    Plaster you o’er; that you may be abhorr’d
    Further than seen,and one infect another
    Against the wind a mile!You souls of geese,
    That bear the shapes of men,how have you run
    From slaves that apes would beat!…(I.Ⅳ.31—37)
    这一段的中文大意是:愿南风吹来的一切瘟疫都降临到你们身上,你们这些罗马的耻辱!愿你们浑身长满毒疮恶病,人们还没有看到你们时就会厌恶你们,因为在逆风的一英里之外就开始传染!你们这些穿着人形外壳的笨鹅灵魂,你们乱奔乱窜的奴才,连猴子也能把你们打退。
    再看这段中的修辞,the south这里不是“南方”,而是用方位代表具体事物“南风”,即吹来病菌的风。Boils是“脓肿”,plagues是“瘟疫”。而这里boils and  plagues指所有的毒疮瘟病一类的东西。其他诸如be  abhorr’d further than seen,one infect another against the wind  a mile都是修辞完美的句子。
    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便理解得不确当,因为莎士比亚在运用词时,有他时代的特点,也有他个人语义学上的特点,这是不能忽视的。如本剧中随便可以看到下面一些词或词组在特殊情况下的含义:
    on ’t:of it           an ’t:if  it
    famously:for fame        for that:because
    to be:of being          being:since you are
    of:by              still:always
    like:likely           carry:win
    voice:vote           cause:disease
    总之,读者在阅读时要很仔细,莎士比亚是剧作家、诗人,又是修辞大师,无论在明喻、暗喻、转喻、夸张等方面都运用得十分巧妙。
    本书注释采各家之长,尽量做到读之易懂,简明确切。读者借助注释再多下功夫,是可以读懂原著的。如遇到一些考据中的疑难问题,不必去钻牛角尖,因为那是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工具书的。
    这个剧本的语言比较艰深难读,有些地方我注释得都不完全,甚至不正确,幸亏裘克安先生在校注时花了许多时间,不仅纠正了很多不足之处,而且增补了许多内容,这是我特别要感激的。
    对于注释的不足之处,尚希读者指出,以便再版时改进。
                        罗志野
                      1996年10月28日
                     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老晚年的一出可与四大悲剧相媲美的古罗马历史悲剧。故事情节如下:马歇斯(后因攻下科利奥里城立功而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最初是罗马共和国的英雄;而由于他性格上的弱点:脾气暴躁,不肯低头,而得罪了群众,成了罗马的敌人被放逐;他转而投靠敌人:伏尔斯人,带兵围攻罗马;后接受其母劝告,放弃攻打,而这行为又背叛了伏尔斯人,最后在战乱中被伏尔斯人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