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

分享到:

定价:¥21.00

  • 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 页数:403页
  • ISBN:7-100-03747-6
  • 主题词:汉语同族系统性验证方法
  • 人气:126

显示全部序言

                序(一)

  读了张博的《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书稿,高兴之余,引发了许多浮想,顺手写出,当做这部著作的序。

  第一点,我觉得这部书是汉语词汇学方面一部创新之作。

  许多搞汉语词汇研究的人都知道,汉语同族词研究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在汉代以前就被注意到了。例如,《释名》试用了声训法。宋代的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根据形声字中声符兼有意义的现象立说。到了清代,出现了戴震、王念孙、段玉裁、程瑶田等人,把这项研究发展成“声近义通”的理论。随后,章太炎写出了《文始》一书,可以说是清代以前这套学问的总结。再到以后,瑞典学者高本汉的《汉语词类》一书,第一次提出“汉语词族”(Words Family of Chinese)这个术语。高氏的这部书以及他的《汉文典》,虽然有很多缺点,却都力图使汉语词族走上科学的道路。随后,沈兼士写了几篇研究词族的论文,王力出版了《同源字典》。这样就形成了两种汉语词族研究的框架:一个是高本汉、王力的框架;一个是沈兼士的框架。二者都使这项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这项研究实在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课题。一两千年来,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希图解决这类浩如烟海的汉语词库中包含的谜团;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长时间的论辩、检验。从汉代到唐宋,又到清代,以至今日,才发展到现在的样子。

  记得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我应邀参加王力先生学术讨论会,我发言谈到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时曾说过,这部著作还有一些理论问题有待探讨,我们研究汉语同源词,要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那时,我正在探索假借字和“右文”这两个问题。在“右文”探索方面,摸索如何对沈兼士先生的右文研究有所补充,但是,对于如何使这种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后来从汉字发展的研究中,逐渐认识到,汉字、汉语的发展,均有其本身发展的规律。发现了这些规律,并用以解释这些规律下涵盖的事实,这就是科学。这一点,我在写完《汉字发展史纲要》一书以后,深有体会。回过头来再看词族学研究,也是如此。我们今天研究汉语词族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词族学理论。这样,才能使前人发现的一些“规律”更加系统。20世纪80年代,我曾同张博按照沈兼士先生的框架,写过几篇文章。但在联系有关的字、词时,往往有取舍失据的情况。本打算写成一部《汉语词族谱》的,却久久不能完成。那时张博已经完成了硕士论文答辩,回到宁夏大学任教。她后来专门到西南师大来做访问学者,同我共商这方面的一些难题。我想,当时有关同族词研究的理论还不成熟,还需要加以提高;其次,关于汉藏语系中汉语与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可以采用的成果也很少。为了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我建议张博到中央民族大学去读博士,学习藏语,学习比较语言学。我向导师马学良先生提出“条件”,希望不要改变她的研究方向。现在从张博的这部书中,就可看出她在读博士期间有不少获益。她不但继承和总结了传统语言学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而且充分利用了马学良、戴庆厦、孙宏开诸位少数民族语言专家多年研究的成果,使汉语词族研究进入同源词研究的领域。张博竟能在几年时间,写出这样一部讲理论的著作,这让我如何不高兴?

  这是我的第一点感想。

  第二点,这又是一部讲治学方法的书。

  做学问,一是要掌握材料,二是要学会研究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有些人不懂得做学问的方法,往往只看见一堆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其实,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研究,就可以发现这些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分辨事物,这就是科学。语言文字的研究也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把杜威的治学方法介绍给国人,他自己也用这一套方法“整理国故”。语言学界的赵元任、高本汉、罗常培、李方桂几位大师用国外的语言研究方法研究汉语音韵学,使汉语研究成为科学。全面考察20世纪的汉语研究,可以说是研究方法逐渐完善的过程。我称这种方法是历史比较法。一是历史,二是比较,二者缺一不可。这种方法在使用时,因课题不同而有变化,但基本精神一致。古人虽然不懂得这一套方法,但在半自觉中也常常使用这种方法。例如,段玉裁讲古今字的不同,就符合这种方法的精神。《说文》“義”字下说:“義,己之威義也。”段氏注说:“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段氏在这里说到“義、儀、谊”三个字古今用法的不同。这就是历史比较法的精神。他虽然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种方法,但他的做法是和这种方法相合的。近代的沈兼士、王力诸先生,屡次强调研究汉语词族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就是这个前人探索多年的历史比较方法。张博这部书,努力把前人的成果加以完善,使这种方法更加成熟,使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书不但在词族研究方面有所创新,而且在汉语研究的其他方面,也有参考的价值。

  这是第二点感想。

  第三点,这部书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作者阐述的“验证”方法。

  一种规律,一套理论,是否可靠,要靠实践中的检验。如果检验合格,这种理论和规律才是可信的。反之,如果检验不合格,这个规律就要修改或推翻。例如,段玉裁因形声字同声符的字往往同义(即同属一个词族),因而发现词族中的一条规律。但是他往往以偏概全,一经检验,便露出破绽。例如,从“叚”声的形声字“瑕”“鰕(蝦)”“騢”等字都有赤色义,段玉裁发现了这一点,这可以算是一条规律。但是他却说“凡叚声多红义”,把这条规律用演绎法加以扩大化,认为所有从叚声的字都有红义,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检验。如“暇”字义为闲暇,“麚”为牡鹿,“豭”为牡豕,“嘏”为远、大义,“椵”为大树名……,这些从“叚”声的字都没有红色义。可以说明,段氏“凡叚声多红义”的论断有以偏概全的毛病。段氏许多“凡从某之字皆有某义”的论断,多半有这类错误。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验证的重要。

  张博在书中列举了好些种验证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也是历史比较法在词汇学研究中应用的方法。不但研究词族,就是对古汉语词语的训释,验证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一个字的字义,要查字典,字典的解释往往有误。我和张博在写《释曾》一文时,曾讨论过多次,文稿修改了三次。目的就是要在曾、層、譄、增、罾这一词族中找到建立这个词族的理据。先查《说文》,许慎说:“曾,词之舒也。”这显然不是“曾”的本义。而且同其他从曾声的字没有共同的义素。后来,看到徐中舒先生解“曾”为“甑”字的初文,是商代用于蒸饭的炊具。这种炊具,现在还在使用,是在锅中加上箅子蒸米饭用的,是个象形字。这种炊具是双层的,所以引申孳生出層、增、赠、譄等字,因而形成一个词族。这样一来,像曾祖、曾孙等词的命名之义也得到解释。再加上这些字词在古籍中使用的书证,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不能动摇。一方面,这一词族的基础得以建立;一方面,分别解释这些词的词义时,也会确切可信。这应该说是词族研究的最终目标。当然,要把每一个词族的源词、词群都做到这个程度,决不是一件容易事。

  第四点,对于用亲属语言同汉语比较以探讨同源词的论述,我特别高兴。回想20世纪30年代我在北大听罗莘田先生讲语音学时,遇到有关上古汉语的疑难问题,他常常说,关于这类问题要等到汉藏语系的研究深入时,才能加以解释。这类话讲过不止一次,那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起步。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在李方桂、罗莘田两位先生的教导下,造就了几代这方面的专家,出版了一些很有分量的著作。汉语和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已经具备了条件。张博在这里小心地把这类成果中与汉语有关的部分加以采用,是汉语同源词研究的一次尝试。这是我五六十年来自己想走而没有走成的路,现在看到,自然高兴异常。

  最后,我还想说,学问是没有止境的,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我希望,作者能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汉浯词族谱》这部著作,就在词族的建立中验证书中的理论,一方面使这套理论更加充实完善,一方面当然也会使词族的建立更加可靠。

  我曾多次呼吁,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从事汉语词汇研究;希望在一二十年后,我们能出版一两部高质量的能与英语、法语大词典媲美的大字典、大词典。编成这样的词典,需要先做许多专项研究,专项研究做得越好,将来的词典质量越高。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日新月异的振兴之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正在全世界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我们语言工作者有责任迅速完成这项工程,当作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也为教育下一代人了解中国历史提供重要工具。张博的这项研究成果,正是这大工程中的一项专项研究。我自知年龄不饶人,在这项大工程中,只能吹吹喇叭,当啦啦队。趁此机会,我声明,将来《汉语词族谱》一书的撰写,完全由张博教授负责,我不再参加,更不具名。不过,如果至那时我还在,还能写个序,那就是一种奢望了。

                           刘又辛

                          2002年12月14日

显示全部后记

  这部书稿从准备到完成至少用了十七八年的时间。在特别讲求效率的当今时代,它未免显得耗时过多,可对于所探讨的问题和我个人的学力来说,它的面世其实是太急促了。如果书中尚有些许可取之处的话,那首先应该归功于刘又辛先生、王宁先生和戴庆厦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教导、启迪和鞭策。

  1984年,我投师西南师大刘又辛教授门下,攻读汉语史专业训诂学方向硕士学位。先生在汉字和词族两个领域的造诣尤为精深,受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我对词源和词语的族属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做了题为《<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述评》的硕士学位论文。毕业以后,在教学之余,我的大部分精力仍用于考察同族词和词族问题。一面在刘先生的指导下为《汉语词族谱》一书做初步的资料工作,一面把自己的点滴理论思考写成系列论文。在此期间,刘先生多次跟我说,汉语同族词研究必须走与汉藏系亲属语言相结合的道路,并促使我到中央民族大学深造。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写作和其后的有关研究,一直得到刘先生的指导和鼓励。先生的教诲最令我感佩和受益的有三点:一是要有深刻的历史感,既重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重学术沿革;二是尚“思”重“识”的治学取向;三是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词源和词语的族属关系是传统训诂学历来的难题,如果不是先生将近二十年的引领和悉心指教,我是不可能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上有些微进展的。

  王宁先生的训诂学和词源学理论也对我影响至深。在我攻读硕士学位那几年,王先生对传统训诂学进行的理性重构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如饥似渴地研读王宁先生与陆宗达先生合著的《训诂方法论》和一系列论文,最大收获是对方法论的自觉,特别是王先生总结和倡导的“比较互证”的方法,可以说深深地内化到我的思路中,成为我日后探索同族词验证方法的理论基础。在本书初稿完成后,又蒙王先生在百忙之中仔细审阅,并提出不少极富启示的批评。有些地方我已遵从王先生的意见做了修改,还有些问题尚未考虑成熟,生怕越改越糟,只好留待以后继续思考。

  戴庆厦先生是我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汉语同族词验证机制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验证维度是亲属语言的旁证。指导我这样的民族语门外人,戴先生自然要倾注加倍的心血。戴先生格外注重向我传授汉藏系非汉语语言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使我获益良多。特别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戴先生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汉语和汉藏系许多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同族词?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未想到过。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正是由于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在毕业后克服教学重心和研究重心转移的压力,硬着头皮对汉语同族词孳衍的语言文字背景和内在规律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当然,戴先生的提问远不是这部书稿和我个人所能回答清楚的,它应当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共同关心的问题,需要汉语研究者和汉藏系非汉语语言研究者通力合作方能解答。

  我对刘又辛先生、王宁先生和戴庆厦先生的感激之情非语言所能表达,惟有把它化作永远前行的动力。这部书稿的写作及其前期研究还曾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指教和帮助。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已故硕士导师之一林序达先生,已故博士导师之一马学良先生,悉心教我藏语的周季文先生,还有徐通锵先生、赵金铭先生、尉迟治平先生、崔永华先生、王钟翰先生、赵克刚先生等。我还十分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副主任崔希亮教授和科研处郭凤岚处长,由于他们的帮助,这个课题得以列为学校的科研项目并获得良好的研究条件;感谢王淑君老师的鼎力相助,她为本书的造字、制表和排版牺牲了许多宝贵时间。我衷心地感谢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周洪波主任对本选题的重视与支持,感谢责任编辑李青梅老师极为精细的审订。

  最后,我诚挚地希望能够得到学界专家同好更多的批评指教。 


                                  张 博

                                 2003年2月

显示全部目 录

序(一) 刘又辛

序(二) 王 宁

序(三) 戴庆厦

绪论 系统与验证:汉语同族词本体特征与研究方法的结合

 一 汉语同族词生成的语言文字背景

 二 音转义衍的规律性与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

 三 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的关系


第一章 汉语同族词及其研究方法概说

 第一节 汉语同族词概说

  一 同族词及其相关概念

  二 汉语同族词的类别及其特征

  三 汉语同族词的孳生形式

  四 汉语同族词与某些文字现象的关系

 第二节 汉语同族词研究方法概说

  一 汉语同族词研究方法的演进

  二 汉语同族词研究方法的总体缺欠:缺乏验证

  三 验证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重要意义


第二章 汉语义衍同族词的系统性

 第一节 同理据义衍同族词群

  一 上古汉语构词理据的特点

  二 同理据义衍同族词群的对应性

  三 同理据义衍同族词群的名物性

  四 同理据义衍同族词群的字形相关性

 第二节 义衍同族词系列

  一 义衍同族词系列的成因

  二 同义义衍同族词系列

  三 反义义衍同族词系列

  四 类义义衍同族词系列

  五 同义素义衍同族词系列

 第三节 义衍类转同族词系列

  一 义衍类转同族词系列的性质

  二 “名—动”类转同族词系列

  三 “名—形”类转同族词系列

  四 “动—形”类转同族词系列

  五 “实—虚”类转同族词系列

  六 与*S-前缀相关的同族词系列


第三章 汉语音转同族词的系统性

 第一节 音转同族词群

  一 音转同族词群的特点

  二 虚词性音转同族词群

  三 实词性音转同族词群

  四 联绵型音转同族词群

 第二节 音转同族词系列

  一 单层声转同族词系列

  二 单层韵转同族词系列

  三 多层声转同族词系列

  四 多层韵转同族词系列


第四章 汉语同族词语义关系的验证方法

 第一节 同族词语义关系验证的必要性

 第二节 利用“右文”证明构词理据

  一 直接验证

  二 间接验证

 第三节 义衍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一 同义义衍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二 反义义衍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三 类义义衍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四 同义素义衍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第四节 多义词的义位关联证同族词的语义关联

  一 同义词义位关联证

  二 反义词义位关联证

  三 “兼类”“活用”证

 第五节 组合关系对同族词语义关系的佐证

  一 复合词内部的语素搭配关系证 

  二 语境证

  三 复合词及惯用语的内部形式证

  四 复合词的词义引申证

 第六节 古代文化对同族词语义关系的辅证 

  一 华夏民族思维特征证

  二 传统观念和文化心理证

  三 神话传说和人名地名证

  四 古代习俗证

  五 经济生活形态证

  六 古器物形制证

 第七节 亲属语言对汉语同族词语义关系的印证

  一 亲属语言多义词的义位关联证

  二 亲属语言构形手段证

  三 亲属语言同族词的语义关联证

  四 亲属语言同源词的语义关系证


第五章 汉语同族词语音关系的验证方法

 第一节 汉语同族词语音关系验证的必要性

 第二节 音转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一 声转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二 韵转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三 声韵皆转同族词系列组际互证

 第三节 文献材料对同族词语音关系的验证

  一 可用以证明同族词语音关系的文献材料

  二 文献材料对音转同族词系列的佐证

  三 文献材料对同族词特异语音关系的印证

 第四节 亲属语言对汉语同族词语音关系的印证

  一 亲属语言与汉语同源词的语音对应证

  二 亲属语言间同源词的语音关系证

  三 亲属语言特殊音位证

  四 亲属语言同族词与汉语同族词的族际互证


第六章 汉语词族拟测与验证示例

  一 谱系图表

  二 书证材料

  三 关系验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