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

分享到:

定价:¥30.00

  • 出版时间:2004年03月
  • 页数:610页
  • ISBN:7-100-03763-8
  • 主题词:媒体文化介于现代后现代之间研究同性政治
  • 人气:714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文化和传播译丛》出版说明</FONT></STRONG>


  所谓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类借助符号传达意义的行为。因此说文化与传播密不可分,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文化传播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译丛精选了近年来西方文化与传播领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旨在帮助读者拓展视野,加深对这场历史巨变的理解。 

显示全部序言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典定义,可作如下新解: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稍修改一下康德的著名公式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在口传文化阶段,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既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出现,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一空分离或时一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我们一他者、本土―异邦、民族性一世界性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再次,电子媒介一边在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但同时它又以单向传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复次,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最后,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这似乎都和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判然有别。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曰“媒介文化”,或曰“媒介化的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境,显然,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有鉴于此,本丛书着力于译介晚近西方传播和文化领域中的代表性论著,旨在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进而推进本土化的研究。

                                                                                  周宪 许钧

                                                                        1999年9月序于古城南京

显示全部后记

  接受翻译《媒体文化》一书的约稿时,我正准备从南方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调往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执教。因而,该书的翻译也正是在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开始的,而当我译完初稿的最后一页而终于松了口气时,恰好又到了我该迁入新居所的日子。我从内心里感谢挚友周宪君、商务印书馆的狄玉明先生和徐奕春先生,是他们在我那段极为忙乱的时间里给了我一种平静而又充实地译书的机会,我当不忘他们的支持和友情。

  《媒体文化》一书涉及当代美国文化与艺术的方方面面,有些文字殊难翻译,兼之夹杂了一些似乎难免的笔误、衍文和印刷错误等,更使我的工作添增了不少的难点。好在原作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教授不仅为我做了许多详尽的解释,而且,在我将要译完全书时还特意寄来了拨冗赶写的中文版序言。我在感动之余,谨在此向他遥致谢忱。同时,要感谢责任编辑李霞十分细致的编辑工作。

  最后,要真诚感谢的还有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的安雅仁所不时给予的帮助,让我在译到卡壳处总有获得宝贵指点的机会。当然,应该由我本人对译文中的一切负有全部的责任。

  是为译后记。

                     2003年2月12日记于京西蓝旗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的著作。作者采取一种批判性的、多元文化和多重视角的立场,结合各种社会理论,对6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分别论述了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告及其他一些大众文化现象所包含的深层社会意义。这种分析解剖了权力与统治关系是如何被“编码”进文化文本中的,并提出了如何解读并利用这些媒体文化的方法。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序言

导言

 媒体文化和社会

 文化研究相社会理论

 致谢

      第一部分 理论/语境/方法

第一章 理论之战和文化研究

 理论之战

 文化研究的途径

 法兰克福学派

 英国的文化研究及其遗产

 后现代的文化研究?

 注释

第二章 媒体文化、政治学和意识形态:从里根到兰博

 意识形态和媒体文化:批判的方法

 兰博和里根

 《壮志凌云》:里根主义的梦遗

 走向海湾战争!

 注释

第三章 致力于批判性的、多元文化的和多重视角的文化研究

 呼吁批判性的多元文化观

 走向多重视角的文化研究

 走向语境的文化研究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霸权、反霸权和解构

 《野战排》:一种症候式的批判

 注释

      第二部分 症候式的批判和文化研究

第四章 社会焦虑、阶级和不满的青年

 里根和布什时代的“捣蛋的鬼魂”、性别和阶级

 症候式的批判:从《捣蛋的鬼魂》到《懒鬼》以及《比维斯和大笨头》

 注释

第五章 从斯派克•李到快板歌的黑人声音

 斯派克•李的电影

 快板歌和黑人的激进话语

 抵制、反霸权以及日常生活

 注释

第六章 读解海湾战争:制作/文木/接受

 假情报和新闻的制作

 媒体宣传战

 尚武之国

 若干结论性的反思

 注释

      第三部分 媒体文化/认同性/政治

第七章 电视、广告和后现代认同性的建构

 后现代理论中的认同性

 广告形象

 为后现代定位

 注释

第八章麦当娜、时尚和形象

 时尚和认同性

 麦当娜现象

 处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麦当娜

 注释

第九章 从未来的角度勾勒现在:从波德里亚到赛博妄言小说

 从波德里亚到赛博妄言小说

 《魔术师》和波德里亚的观念

 绘制未来;阐明现在

 文学、社会理论和政治学

 注释

结论:从未来回到现在

 批判性的媒体教育学

 媒体和文化行动主义

 媒体和文化政治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