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分享到:

定价:¥34.00

  •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页数:669页
  • ISBN:7-100-03771-9
  • 主题词: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 人气:135

显示全部序言

  本书的内容,是属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道学”与“心学”的考论研究,故最初拟命名为“道学与心学”。此一主题,如果用日本学界习用的说法,也可名为“朱子学与阳明学”。考虑到此种题目的著述所在多有,故定今名,以示区别。

  “道学”与“心学”是宋元明清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关于宋元明清时代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如何归属命名,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建构的一项课题,其中也牵连到内藤湖南及京都学派对唐宋转型的著名的“近代说”。这一类问题学术界仍在研究之中。对于我自己,本书的命名,主要的斟酌在于“近古”和“近世”二者之间的选择。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分期诸说中,所谓“近古”,有指唐末至清末,即公元900—1900年者,如夏曾佑;有以“近古”指安史之乱至元末,约公元750—1368年,如吕思勉。此外,有以“近古”指五代至明末,即公元907—1644年;也有以“近古”指宋元明时代。而“近世”之用,有以指明清,即1368—1911年,亦有仅指清代。胡适在其《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以“近世”指宋元明清,其所用“近世”的意义相当于西方中古以后的近代,故他亦以近世称欧洲中古以后的时代。 日本学界则以“近世”称宋元明清,以“近代”称清末以后。晚近中文史学界“近古”之用渐少,以“近世”指宋元明清者渐多,尤以指明清者较流行。如果仅仅讨论宋代,也许我会选择用“近古”,如同我在朱子哲学的书中所做的那样;但本书讨论明清的部分更多于宋代的部分,所以我较倾向于“近世”。事实上,我自己在《宋明理学》的引言中早已表达过我对唐宋转型说的赞同,明确主张以“亚近代”或“近世化”来指称此一历史时期:“中唐开始而在北宋稳定确立的文化转向正是这个‘近世化’过程的一部分。这个近世化的文化形态可以被认为是中世纪精神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一个中间形态,其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重新进行。在这个意义下面,理学不应被视为‘封建社会后期没落的意识形态’或‘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观念体现’,而是摆脱了中世纪精神的亚近代的文化表现,它正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的近世化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并应在‘近世化’的范畴下得到积极的肯定与理解。”因此,本书名为“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其中“近世”的用法,即在我自己,亦其来有自矣。在我的规定中,“近世”与“近代”不同,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在世界文明的谱系中,它是介于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一个形态。由于在中国历史上这个阶段是属于近代以前的一个社会文化阶段,与英文的pre-modern有重合之处。但pre-modern往往只是时间性的泛指。如果把秦汉魏晋都称为前现代,则已失去意义。此种用法乃派生于现代化理论,所注重之点仅在现代与现代以前的分别。而在历史学上,处理中国历史这样现代以前有几千年历史变迁的历史,自不能以“现代以前”的泛泛之词为满足。事实上,pre-modern若真有意义,也应当指在时间上较接近于近代,这样才有较确定的史学意义。

  “思想史”一词,中文往往对应于不同的西方概念,思想史的研究也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我所使用的“思想史”概念,主要是在history of ideas或history of thought的意义上。在这个意义上的思想史,是和学习“如何思想”互为一体的。因此,思想史要研究我们的前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人心、知识、信仰的理解,研究他们表达或构成这些理解的概念、命题、体验、论证,研究文化的经典、对于经典的诠释以及各代人经由与经典的对话而产生的思想,研究前人对理论、价值、信仰的建构方式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研究这些思想和认识如何前进和增长,以便使我们今人在进行“思想”的时候能够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站在前人思考的平台之上,在吸取前人思想的智慧和经验的基础上回应我们面对的挑战,并推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研究这些思想内容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一文化类型的理论思维特点,理解核心概念和价值对于文明的规范性作用,理解文明整体和文化传统的特质。

  思想史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它与当代思想文化的讨论也有密切的关联。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参与激活了古代思想研究的动力。例如,由于现代化理论、韦伯(Max Weber)理论、工业东亚的文化解释受到广泛注意,使得中国古代思想研究的视野大大扩展。在这样的视野之下,不仅“儒学与现代化”的问题受到集中注意,以儒学的价值观为中心,还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讨论,如:儒家对民主的回应,儒家对科技问题的态度,儒家伦理与经济伦理,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人权思想,以及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等等。而所有这些讨论都不能离开思想史的研究作为基础。此外,为了在现代哲学的视野中分析和把握古典思想,注重对“思想”本身的细致研究,注重思想家的精神追求、价值理想、哲学思考、人生体验,并谋求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与西方哲学家、神学家展开对话,展开比较研究,也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课题。回应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思想史,也为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思想史的意义上,无论何种与思想史相关联的研究,最基础的研究仍然是对思想文本的研究,没有对于文本的深度研究,不能深入文本的具体诠释,终究难免浮光掠影或对塔说相轮,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性,更无法对学术的积累作出贡献。

  哲学是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全部。本书各章所论,哲学部分较多,但也有不少讨论关涉文献史料考证和社会文化史研究,已非哲学所能限制,故统称为思想史研究。

  以上简略叙述了本书命名的理由,是为序。

显示全部后记

  在宋明时代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我除了已经出版过数种著作之外,尚发表过为数不少的论文。本书是从我多年来所发表的有关宋明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里面,选择其重要而有代表性的部分结集而成的一部学术性著作。本书收集的这些论文绝大多数都已在中文期刊发表过,也有一些曾译成其他文字发表,在此特向这些期刊的编辑者以及拙文的译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的个别篇曾收入其他的书中,如<儒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曾收在《有无之境》作为“附录”,容易使读者忽略其独立的重要意义;又如(李延平与朱晦庵)曾收入《朱子哲学研究》新印本,但学者仍多使用旧本,往往没有注意新本的增多,故此次亦将这几篇正式收入本书。

  此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主要得益于常绍民同志的帮助;责任编辑王希勇同志工作负责,费了不少辛苦;蔡世昌、张丽华、陈西帮我校对引文,认真细致;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本书的写作,还得到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支持,亦表示感谢。

                                 陈来

                           2003年6月于北京大学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并任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人文主义的视界》、《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的文集,属于中国哲学史上“道学”与“心学”的学论研究。
  作者着意于思想的文本的研究,并期望以对其的准确领会为基础,推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参与到对现代哲学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去。

显示全部目 录




      上 篇


略论《诸儒鸣道集》

  一、濂溪《通书》

  二、《正蒙》

  三、《经学理窟》

  四、《横渠语录》

  五、《二程语录》

  六、《上蔡语录》

  七、元城三录

  八、江民表《心性说》

  九、《龟山语录》

  十、《忘筌集》

  十一、《圣传论》

  十二、《日新》

宋明儒学的“道”、“理”概念及其诠释

  一、释译

  二、语义

  三、道理

  四、所由

  五、所以

  六、所以然

  七、主宰

  八、解释

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

  一、原始的自然观

  二、生生与物观

  三、宋代仁学的一体论

  四、明儒的同体感应说

  五、道德的生态观

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上篇 程门仁说略论

  一、二程的仁说

  二、谢上蔡仁说

  三、杨龟山仁说

  四、吕大临、游定夫仁说

  五、胡五峰仁说

下篇 论朱子《仁说》

  一、论类聚言仁

  二、《克斋记》与《仁说》

  三、天地生物之心与天地以生物为心

  四、复卦的讨论

  五、对程门的批评

  六、论知觉言仁

  七、字义与名义

李延平与朱晦庵

  一、道南之传

  二、体验未发

  三、洒落气象

  四、境界与本体

  五、涵养与穷理

  六、理-分殊

朱子《家礼》真伪考议

  一、宋人论家礼

  二、元明人论家礼

  三、清儒及近人辨家礼

  四、《祭礼》小考

  五、几条新证

朱熹淳熙初年的心说之辩

  一、寂感

  二、操舍

  三、真妄

  四、心体

朱子哲学中“心”的概念

  —、太极阴阳

  二、气之精爽

  三、虚灵

  四、(知觉)运动营为

  五、知觉:道心人心

  六、总论

朱学杂考

  一、观书诗考

  二、朱子庆元未与祠考

  三、“理生气”考

  四、《易序》真伪考

  五、台湾影印宋本《晦庵先生文集》考

南宋的心学与佛教

  一、境界——无

  二、本体——心

  三、工夫——悟

  四、小结

《朱子新学案》述评

  一、朱子与“心学”

  二、朱子与象山

  三、朱子与二程

  四、早年朱子

  五、朱子论中和

  附:此亦-述朱 彼亦-述朱

关于张载的气观和理观

  一、张载的气观

  二、张载的理观

  三、关于张、程之辩

陆世仪思想略论

  一、“力矫时趋,黜华崇实”的一生

  二、“致良知赅不得穷理”

  三、“识得分殊方是一贯”

  四、“学必多艺”,“切用于世”

  五、“性善在气质”,“即气是理”

陆陇其的实学思想

  一、清操廉介的一生

  二、“以实补虚”——对王学的反省和批判

  三、“求之虚不若求之实”

  四、“实行必由乎实学”

  五、地位与影响

      下 篇

儒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

  一、引言

  二、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三、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四、理学对于神秘主义的批评

  五、结语

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

  一、王阳明与会讲的兴起及王学讲会之流行

  二、邹东廓与青原为中心的江右会讲

  三、王龙溪与水西为中心的会讲活动

  四、罗念庵的《冬游记》和《夏游记》

  五、罗近溪的会讲特色

  六、会约与乡约之比较

  七、明儒的祠祀观念与王学讲会之发展

  八、余论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

  一、韦伯理论中的“伦理”与“欲望”

  二、蒙学与中国人的价值

  三、克制与自我约束

  四、勤俭与惜时

  五、孝悌、善恶与福报

  六、功利与成就

  七、世俗儒家伦理的理论基础——明代后期的儒学流变

  八、社会生活的世俗智慧

明代的民间儒学与民间宗教——颜山农思想的特色 

  一、泰州学派与“颜、何学派”

  二、化俗乡里的道德实践

  三、神秘体验的特色

  四、七日来复的工夫

  五、民间宗教的性格

  六、体仁说与放心说

方以智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一、借远西为郯子

  二、心、气、所以

  三、无对待在有对待中

  四、道寓于艺

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

  一、黄道周的生平

  二、黄道周的著作

  三、黄道周的学术倾向

  四、论性与气质

  五、论格致工夫

  六、论心性定静

  七、论戒惧慎独

  八、论“声有哀乐”与“白马非马”

王阳明与阳明洞——王阳明越城活动考

  一、越城

  二、光相坊

  三、阳明洞

  四、结庐洞天

  五、山阴讲学

善本《甘泉先生文集》及其史料价值

《天泉证道纪》之史料价值

  一、四句教法的记述

  二、《龙溪会语》中的《东游问答》

  结论

《遗言录》与《传习录》

  一、《遗言录》

  二、甲寅本《传习续录序》

  三、钱氏论年谱书

  四、甲寅本《传习续录》

  五、佐藤一斋所见“闾本”

  六、白鹿洞本与乙卯本

王阳明语录佚文与王阳明晚年思想

  一、事外无心

  二、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

  三、理气与动静

  四、心与物、心与理

  五、四句教法

  六、早年格竹

《遗言录》、《稽山承语》与王阳明语录佚文

《明儒学案》所见阳明言行录佚文

王龙溪、邹东廓等集所见王阳明言行录佚文辑录

  一、《龙溪王先生全集》(41)

  二、《龙溪王先生会语》(3)

  三、《东廓邹先生文集》(19)

  四、《横山遗集》(2)

  五、《王心斋文集》(4)

  六、《念庵文集》(3)

  七、《颜山农集》(1)

  八、《王阳明先生图谱》(5)

后记